立竿见影
这是一本怎样的宝典呀!竟吸引我这个门外汉一口气看到了第二天凌晨两点,直到眼皮再也抬不起来。
我从序言开始读起,不肯漏掉任何一个字,一个标点。序言是郑大昕教授写的,因为我读过关于“沈文裕”成长历程的书,所以知道郑大昕教授在钢琴界的地位和威望。序言中有几行字,我用铅笔重重地画上了浪线:当它(哈农)被优秀的钢琴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时,更能发挥其巨大的训练效能;这本《哈农钢琴练指法教学指导》创造性地突破了传统的一般训练模式,增添了新颖独特、灵活多样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把问题讲得清楚,说得明白。
我知道,郑大昕教授不会骗我。
第一章就是钢琴基本功的训练。随着黄因老师笔下的文字在我眼前徐徐展开,那层困扰我的窗户纸一下子被捅破了。我不仅在心里慨叹:原来书还可以这样写!琴还可以这样弹!
这是我看过的最特别的音乐书。弹琴的理论言简意赅,大篇幅写的是基本功的细节动作和分解示范图,把平时我非常含糊的动作概念,通过生理的、物理的、数学的、科学的等诸多方面的知识进行解释,让我感觉弹琴也是一种蛮有意思的用脑游戏,也开始理解,为什么人们把弹琴的动作叫技术动作,因为每一个动作都是含有科学道理的。
当然,我最关心的还是小蒲公英的高抬指问题:练了一年了,4、5指还是单独抬不起来,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当看到手指的结构和高抬指的弹奏方法时,我一下子明白了,原来高抬指是让指根高抬,不能有手掌、手腕帮忙,而小蒲公英不会指根用力,总是手掌用力,4、5指要么一起抬,要么抬不起来,特别是小指弹奏时,一直是手掌和手腕的力带动的,所以弹奏时小指总是斜侧着躺在琴键上,立不起来。问题找到了,但我还有些疑惑,难道就这么简单吗?
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我和小蒲公英开始了高抬指的训练。先给他看手指结构图,指根的作用特别强调给他听。然后让他全身放松,我搬着他的手指,一根一根上下活动,让他体会只有指根运动时的感觉,之后又让他试着让每一根手指的指根用力,一点点抬起手指。当抬到4、5指的时候,仍然是一起动,我就帮他按住其余手指,只抬4指。我能感觉到他在抬4指的时候,还在用其他部位的力,我鼓励他:“你只管抬,妈妈帮你按着呢。”就这样反复练习了1个小时,突然,小蒲公英大声喊:“妈妈,妈妈,我抬起来了,你看!”接着就一头扎到我怀里哭了。这是他的习惯动作,每当他闯过一个难关时,他总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他的喜悦心情。但这一次他哭的时间格外长,我明显感觉胸前的衣服湿了,凉凉地黏在身上。
过了好一会儿,我轻轻扶起他的头,说:“我们试试用新方法弹首曲子怎样?”他弹了他最喜欢的小奏鸣曲,一边弹一边叫着:“妈妈,你看,我立起来了!”在弹到音阶部分时,我发现音色和清晰度都不一样了,我恍然大悟,他弹琴总是四指五指那里滚音,原来是不会高抬!看到了效果,我顺势鼓励他:“咱们用新方法练一下你的《哈农》好吗?”他非常高兴地答应了。他用指根高抬的方法练习《哈农》第一条,这是他弹得最熟的一条,双手跑动的速度已经能超过108,但就是音色和颗粒性不过关。这一次他主动放慢了弹奏速度,他在细细体会指根高抬的感觉。这周的琴课,小蒲公英用新方法给老师弹奏了《哈农》第一条,老师非常满意,说他的颗粒性进步很大。(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