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發行債券風險大

标签:
杂谈 |
分类: 擂台 |
2011/11/09 | 仲大軍
在財政部代理發行地方債兩年後,中國大陸終於開始讓地方政府自行發債,並有可能由上海、浙江、廣東、深圳等4個試點省市過渡到全國各地。其實自2009年開始,地方政府債券開始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2009年至2011年,人大每年批准的地方政府債規模均為2000億元(人民幣,下同)。
地方債務是個老問題,多年來一直流傳著地方政府債務的規模、數字和負債狀況的各種說法。2009年,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大陸出台 4兆元的刺激經濟計畫,這一計畫極大地刺激了地方政府的舉債動機。而從2008年之後,地方政府的舉債規模也急劇擴大。
地方債額度增長驚人
2011年3月至5月,大陸審計署組織全國審計機關4萬多名審計人員,對31個省市自治區和5個計畫單列市,及所屬市縣三級地方政府的債務情況進行全面審計。審計結果是:截至2010年底,大陸地方政府性債務餘額10.7兆元。其中有51%共計5.48兆元是2008年及以前年度舉借並用於續建2008年以前開工項目,其餘5兆餘元是2009和2010年間形成的。兩年之間,地方債由5兆增加到10兆,增長速度驚人。
相比之下,中央財政的債務餘額在2009年底有6兆餘元,2010年底達到約7兆元。中央和地方的債務加總達到近18兆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約45%至50%。這種債務比例標誌著,大陸的債務率已進入預警階段。
面對暴漲的地方債務,中央財政已經無能為力,而商業銀行出於對風險和收益的考量,也不肯輕易提供信貸。解鈴還需繫鈴人,只有靠地方政府發債來應對還債問題。這就是地方自主發債出籠的主要背景。
但是,負債經濟有諸多弊端,完全由地方發債管制更有極大風險。首先,負債經濟的危害在於,當經濟被推上一個高度後,如果沒有持續的債券支持,經濟就會掉下去。如果想持續維持經濟規模和增速,就必須繼續借債,擴大債務規模。久而久之,債務規模逐漸龐大,超過還債能力,風險就會出現。到頭來,不僅經濟運行會出現更大的下跌,還可能伴隨惡性通膨。
第二,當債務規模達到難以償還的時候,各種金融風險都會出現。這種狀況已在西方國家上演。從美國華爾街公司倒閉潮,到最近美國部分州政府破產,無一不與透支負債有關。
缺體制約束易生風險
第三,地方債券大於國債,有可能造成國家管理上的混亂。當一個國家出現過多的地方債而不是中央國債時,地方問題會凸顯出來,甚至造成國家內部的分裂。
總之,財政放權是一把雙面刃,既可以調動地方的積極性,又可能由於軟約束的問題使地方各自為政,尾大不掉,出了問題卻往中央推。
此外,憂心地方政府性債務,還有制度和體制的原因。先行試點的 4個省市的地方政府條件相對較好,其他多數地方政府尚未具備較完善的發債條件,即無有效的治理模式,預算支出也欠缺透明機制。
大陸財政部的作法也受到質疑:允許地方政府發債是財政體制的大事,是否需要全國人大審議和批准,予以合法化?在地方債的發行額度方面,是否也需要經過地方人大的審議和監督,是否應納入地方年度財政預算?如果缺少體制性的約束,很容易出現亂發債的道德風險。
對大陸來說,地方政府發行債券是個新事務,它的風險控制還需要深入研究,它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更需要理性認識。希臘、義大利等國都是前車之鑑,要引以為戒。
(作者為前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
更多兩岸相關訊息請見http://www.want-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