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在大陸》怎麼沒有大片的草地?
(2011-05-10 06:53:41)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两岸交流小故事 |
2011/05/10 |
郭中一/台北人,現居安徽合肥
一群朋友上得小團山來遊玩,其中一位年輕媽媽在樹下向我感嘆說,朋友的孩子抱怨山上沒有大片草地。這位年輕媽媽曾留學歐洲,見識甚廣。她憂心住在城裡的大陸小孩,已經習慣人工風景,忘卻了自然的模樣。孩子對野外的印象,就是有連天的草坪,供他們奔跑、打滾,周圍應該有四時不謝之花、八節長春之草。然而,真讓他們到了大自然,卻手足無措,不知如何自處。
孩子們當然不知道,草坪並不是自然的生態,為了維護草坪,必須用大量的除草劑除掉其他「雜草」,而在上面打滾是件恐怖的事,一點都不詩意。為了要灌溉草坪,需要大量用水,耗竭珍貴的水資源。
至於周圍的草花四時怒放,更是經常置換的結果,並非土生土長。花上、葉上看不見有蟲蠹,枯葉不可落地「化做春泥更護花」。環境中除了人帶來的貓狗等寵物,更見不到其他小動物。
這種情形不是小團山要單獨面對,也不是合肥獨有,這是大陸各大都市競逐「園林城市」稱號,所面臨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各大城市快速發展,建構了大量全無景致的水泥叢林,為遮醜,又以密林繁花塗布妝點。
之後再搞個「園林城市」的說法,弄個「適宜人居城市」的評比,似乎生活品質就可得到提升,人心就得到滿足。然而,城市中營造的假自然,恰恰破壞了真自然;而為了要讓花朵風姿綽約,對溫室的花朵,噴灑大量農藥,花季過後,花朵卻成了遭棄置的汙染源。
不過,聰明的大陸人已察覺到這些問題,便將「園林城市」改為「森林城市」,也就是多了自然與野趣。月亮自有圓缺,花開必見花謝,枯葉就該回歸大地。「葉上初陽乾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固然是美景,「留得殘荷聽雨聲」也是另一種人生境界。
只是,早已習慣虛妄景觀的下一代,還要經過多少時間和多大努力,才能面對真正的大自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