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泡金银花预防甲型H1NI及各种流感

(2009-06-24 16:16:04)
标签:

保健

金银花

血痢

热毒

艾氏

杂谈

分类: 杂谈

立夏后每天泡金银花(双花)水喝可以预防甲型H1NI及各种流感

    我的家传中医杨军老师建议目前至立秋,每天用金银花三钱泡水喝(替代喝茶),可以预防目前的甲型H1N1及各种流感,小儿琢减,也可以加冰糖一起喝。实际每年从立夏开始就可以用金银花泡水喝,可以预防各种温热等引起的流感。

    金银花在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主产于河南、山东等省,夏初花开放前采摘,阴干。生用,炒用或制成露剂使用。【药性】甘,寒。归肺、心、胃经。【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应用】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痈肿疔疮、热毒血痢。

    现代药理研究其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等致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体、流感病毒及致病霉菌等多种病原微生物亦有抑制作用;金银花煎剂能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有明显的抗炎及解热作用。本品有一定降低胆固醇作用。其水及酒浸液对肉瘤180及艾氏腹水瘤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此外大量口服对实验性胃溃疡有预防作用。对中枢神经有一定的兴奋作用。

       1.痈肿疔疮。本品甘寒,清热解毒,散痈消肿,为治一切内痈外痈之要药。治疗痈疮初起,红肿热痛者,可单用本品煎服,并用渣敷患处,亦可与皂角刺、穿山甲、白芷配伍,如
仙方活命饮(《妇人大全良方》);用治疔疮肿毒,坚硬根深者,常与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同用,如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用治肠痈腹痛者,常与当归、地榆、黄芩配伍,如清肠饮(《辨证录》);用治肺痈咳吐脓血者,常与鱼腥草、芦根、桃仁等同用,以清肺排脓。
       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本品甘寒,芳香疏散,善散肺经热邪,透热达表,常与连翘、薄荷、牛蒡子等同用,治疗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身热头痛,咽痛口渴,如
银翘散《温病条辨》);本品善清心、胃热毒,有透营转气之功,配伍水牛角、生地、黄连等药,可治热入营血,舌绛神昏,心烦少寐,如清营汤《温病条辨》);若与香薷、厚朴、连翘同用,又可治疗暑温,发热烦渴,头痛无汗,如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
       3.热毒血痢。本品甘寒,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效,故常用治热毒痢疾,下利脓血,单用浓煎口服即可奏效;亦可与黄芩、黄连、白头翁等药同用,以增强止痢效果。
       此外,尚可用治咽喉肿痛、小儿热疮及痱子。
       【用法用量】煎服,6~15g。疏散风热、清泄里热以生品为佳;炒炭宜用于热毒血痢;露剂多用于暑热烦渴。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用。
       【古籍摘要】
       1.
《本草拾遗》:“主热毒、血痢、水痢、浓煎服之。”
       2.
《本草纲目》:“一切风湿气,及诸肿毒、痈疽疥癣、杨梅诸恶疮。散热解毒。”
       3.
《本经逢原》:“金银花,解毒去脓,泻中有补,痈疽溃后之圣药。但气虚脓清,食少便泻者勿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有挥发油、木犀草素、环己六醇、黄酮类、肌醇、皂苷、鞣质等。分离出的绿原酸和异绿原酸是本品抗菌的主要成分。
       2.药理作用:本品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等致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体、流感病毒及致病霉菌等多种病原微生物亦有抑制作用;金银花煎剂能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有明显的抗炎及解热作用。本品有一定降低胆固醇作用。其水及酒浸液对肉瘤180及艾氏腹水瘤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此外大量口服对实验性胃溃疡有预防作用。对中枢神经有一定的兴奋作用。
       3.临床研究:以金银花为主制成注射剂、气雾剂或粉针剂,临床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慢性咽喉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慢性前列腺炎及阴道炎等疾病。据报道,金银花尚可用于其他多种疾病,如:以金银花为主适当配伍,可治疗肝癌、白血病、淋巴肉瘤、肺癌、鼻咽癌等多种癌症,可使症状缓解、肿块缩小、疼痛减轻(抗癌治验本草1994:397);口服金银花露还可用于肿瘤放、化疗后口干症,治疗978例,有效率为80%(江苏中医1992,6:15);用金银花水煎服,治疗急性肾盂肾炎60例,总有效率(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67);用金银花花蕾干燥为末,于每日早晚餐前口服,用于螺杆菌(HP)感染相关性消化性溃疡48例,总有效率为(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4:284)。此外,金银花尚可用于防治钩端螺旋体病、复发性口疮、牙周炎、荨麻疹、银屑病及高脂血症等,还可用于烧伤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控制感染。
       4.不良反应:本品所含的绿原酸有致敏原作用,可引起变态反应,但口服一般无此反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