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者红楼梦断后归隐藏身修书地在哪里(四)

(2011-11-05 09:27:27)
标签:

红楼梦

石头记

风月宝鉴

金陵十二钗

曹雪芹

红皙

红学

文化

杂谈

4.石臼坨残存断碣即是整理谜团的线头儿

石臼坨上至今尚有一石碑(断碑)半掩于荒野草菜之中。碑上文字为《朝阳庵碑记》:“粤稽石臼坨由来久矣。自唐王东征,厥名已立。地势荒凉,人迹罕到,其中有茅庵一座,观音大士一尊。嗣后于翁职宰乐亭,以海寇故,不得已遂焚其庵。后复捐资首倡而修,大殿六间。前三间左塑伏魔大地,右塑龙神,中塑弥勒;后三间遂为大士祠堂,以镇海内。厥后诸佛相继而登,自是人踪渐觉烦多。而游魂冤鬼往往作祟。慈因三经会与娘娘会屡次上坨超度,庶乎稍安。虽众会人等之诚心,实借观音大士之法力也。僧智元踵前之故事,又新修大殿三间,塑观音大士一尊,以表佛门无边之法力也。欲竖碑以志,挶笔于余,余愧才陋学浅,不能道佛门寔事,惟即耳所习闻者,偶述一二。盖闻观音大士,佛门中显著者也,其生平出处不可得而详,而其行事大要以清净为本,慈悲为怀者也。慧心慧性,修道于普陀山中;参妙参玄,谈禅于紫竹林下。迨功成行满,遂具无边法力。注静水于瓶底,洒甘露于枝头。倏为男倏为女,变化无方;忽而隐忽而现,杳冥难寻。感应遍乎天下,威灵及于遐荒,一切救阨扶困、拯危恤急之事不可尽述。此所以俎豆千秋,声名百代者也。夫坨偏隅也,圣教之所不及,而菩萨能化之,亦僻壤也。王化之所力,菩萨能感之,是菩萨之妙用。不惟有功于佛门,且兼以补圣教、赞王化也。是以渔翁舟子戴菩萨之慈悲,感神圣之默佑,罔不教服,爰作庙宇用志矣。尊左边护法,则有妙道真君;右边护法,则有伏魔大帝。丛林既成,竖碑以志。余述所闻,不知有当于一二否。——诰封邑庠生安汝林、通议大夫安于德、儒学教谕陈永清、拜撰并书、乾隆夏五榖旦立、石工李超、李玉刊。”  

来看《红楼梦》“昧真禅雨村空遇旧”回中,甄士隐(道人)所讲述的真禅:“葫芦尚可安身,何必名山结舍。庙名久隐,断碣犹存。形影相随,何须修募。岂似那‘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之辈耶!”那么,这“断碣犹存”所指的断碣,是否就是石臼坨上刻有《朝阳庵碑记》的断碑呢?当然就是。其中缘故有二。一是碑记内容与《红楼梦》隐笔方法遥相呼应,那所谓大士便指著书人;二是《乐亭县志》记载石臼坨命名由来:“志载唐太宗东征经此驻跸十九日,因名十九坨(坨中断碣已书此名)。……环坨沙阜隆起,中凹似石臼,又名石臼坨。”修志者已明确坨上的断碑为“断碣”。我们就可断定《红楼梦》书中的“庙名久隐,断碣犹存”,正是对应乐亭县石臼坨而写。  

再看书中写道:雨村升了京兆府尹兼管税务,出都查勘开垦地亩,路过知机县,到了急流津。见一小庙,墙壁坍颓,露出几株古松,倒也苍老。但见庙内神像金身脱落,殿宇歪斜,旁有断碣,字迹模糊,也看不明白。行至后殿,只见一翠柏下荫着一间茅庐,庐中有一个道士合眼打坐。应该说,这一段叙述便隐露出了真情。知机县(知天机)可视为乐亭县;急流津应指石臼坨与陆地之间的海沟;小庙应是朝阳庵;道士自然是著书人(甄士隐)。作者一再强调那“断碣”,足可说明在暗示这断碣就是佐证。

5.“洞天福地”与“真如福地”

在《石臼坨纪略》前两句,便是“洞天福地,妄夸仙境于只园。圆峤方壶,多现神山于渤海。”试想,石臼坨因何被称作“洞天福地”呢?又因何说成是“神山仙境”呢?其所谓“洞天福地”,让人联想到康熙御笔“福”字。清康熙皇帝御笔之“福”,可说是最能代表康熙帝的特别标记。这缘于康熙帝传世御笔极少。再就是康熙帝幼时避痘得福之地,岛上楹联“天临孤竹国”,以及《纪略》中的“嵌二龙于如来殿下”,都在暗说有皇帝到过此岛。  

而在《红楼梦》中,则有与这“福地”相对应的“真如福地”。来看“得通灵幻境悟仙缘”一节,首先从这回目就可知是有真情所露。书中按表:宝玉的魂魄早已出了窍了(梦幻之中见真情)。恍惚间见那送玉的和尚。和尚拉宝玉到了个荒野地方,远远望见一座牌楼,好像曾到过的。只见恍恍惚惚来了一个女人。宝玉心想:“这样旷野地方,哪得有如此的丽人,必是神仙下界了。”(此便是作者梦幻笔法。既是“得通灵”于“幻境”,这尤三姐便是通灵玉的幻身。)见那女人和和尚打了个照面就不见了。宝玉一想,竟是尤三姐的样子,越发纳闷:“怎么他也在这里?”那和尚拉宝玉过了牌楼,只见牌上写道“真如福地”四个大字,两边对联:“假去真来真胜假,无原有是有非无。”此一节虽为续书,但可明显看出是在隐说真情,是在说明这“真如福地”,就是文中所谓的“太虚幻境”。此说作者在后文归结时,有“太虚幻境即是真如福地”,可见《石臼坨纪略》中“洞天福地”并非无考。

  6.“西浮石山”与“鳌背三山”

文人墨客因何将石臼坨写成“神山仙境”?“醉后狂歌幕烟紫,咫尺欲到三神山”。在对石臼坨的诗词赞赋中,全都把坨称为神山,颂为蓬莱仙境。考究来看,这些文人墨客是在有意留下线索,给《红楼梦》藏修地在石臼坨暗伏佐证。  

在“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回中,黛玉作了一首即景灯谜诗:“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其中:“騼駬”为古代传说周穆王八骏之一;“鳌背三山”为古代传说渤海之东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随波往还,帝恐流于西极,失群圣之居,使巨鳌十五,举首载之。所谓即景灯谜,理应视作即修书地之景。由这一即景灯谜诗来看,应该是作者借古代传说,隐露所在地的人文特征。谜面是对应这一古代神话而出的。  

再看《石臼坨纪略》中:“琼岛难逢,枉驾穆王之马;孤悬海上,不烦鳌戴而来;近在县南;岂待鹢航以达。”这也在对应“鳌背三山”传说而书。修志者与《红楼梦》作者有此“恰巧吻合”,不能不说是有意之笔。  

更可佐证这一说法的是物证:2007年春,在石臼坨上出土了一口奇特的铁钟。其奇特处在于钟上镶有:“西浮石山龙王老爷庙”;其年代为:“康熙五十八年八月吉日”;钟上还镶有37个人名(其中喇嘛一人,蒙语五人)。这铁钟上的“西浮石山”,恰巧又吻合“鳌背三山”这神话传说。“三头对案”,这西浮石山,就应是修志者笔下的神山,也就是《红楼梦》中的“世外仙源”大观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