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红楼梦断后归隐藏身修书地在哪里(三)
(2011-11-04 09:20:50)
标签:
红楼梦石头记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曹雪芹弘皙红学文化 |
二、石臼坨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世人眼里,石臼坨简直是太一般、再普通不过的了。悬在近海的小岛,总面积2平方公里,最高处海拔8米。有一古刹潮音寺。岛上草木丛生,植被覆盖率98%。既无名山大川的磅礴气势,亦无上古园林的绮丽风光。然而,这些只是表象。倘或深入其中,接触到荒芜背后的文化底蕴,就会令人感到惊奇、兴奋、质疑,进而会浮想联翩。
1.《石臼坨纪略》与大观园骈文遥相呼应
“洞天福地,妄夸仙境于只园。圆峤方壶,多现神山于渤海。惟惜桃源误入,空劳渔父之舟。琼岛难逢,枉驾穆王之马;(石臼坨)孤悬海上,不烦鳌戴而来;近在县南,岂待鹢航以达。风帆沙鸟,结人世之奇缘;云影波光,开天然之画本。飞绀霞于贝阙,如献蜃楼;滴玉露于珠盘,拟来鮫室。钟声佛号,抑扬大海潮音;蟹火渔灯,掩映一天月色。嵌二龙于如来殿上,鬼斧神工;凿千佛于不灭山头,奇形异状。豆棚瓜架,客来则庭月品茶;牛栈鸡栖,春至则耕烟种药。欲明厥美,盍往观乎。为志其详,有如此者。”
这一篇《石臼坨纪略》见书于《乐亭县志》(原志)中。作者虽未属名,据考究,此一描绘石臼坨风情的骈文尚缺少下面一节:“黄花满地,白柳横坡。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石中清流激湍,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翻,疏林如画。西风乍紧,初罢莺啼;暖日当暄,又添蛩语。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之榭;纵观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笙簧盈耳,别有幽情;罗绮穿林,倍添韵致。”这一节骈文,描绘《红楼梦》中大观园风景,却与石臼坨十分吻合。其“黄花满地”应是大观园蘅芜苑的景色,与石臼坨上的野生草药园相对应。再从地势上说,这东南建榭与西北临水,又与石臼坨的地形一致。
再说这“洞天福地”一词,怎么就用在这平凡的沙丘小岛上了呢?真让人联想康熙御赐之福的传说。这福地与康熙赐福有无关系?
2.石臼坨被誉为“世外仙源”
从远处眺望石臼坨,就犹如一片树叶漂浮在海面上。若是在秋季观看,就更与“黄叶村”相符了。虽然石臼坨海拔高不过八米,但不知是文人墨客的故意之笔,还是另有隐含,字里行间都把其称为山,而且是神山。我们看《邑人阴振猷游石臼坨序》:“坨在县治南七十里,大海环之。然而侧峰横岭,泽国有山灵寄焉。……抑又叹自有此坨以来,其境之沉郁,景色之幽旷,气象之雄奇,使得遇昌黎柳州诸公,丽藻抽思,点景绘象,即一草一木之精神,当必有千百年尚发越者。惜乎吾乡之人,摈之海隅,而学士大夫之足迹,又终古不及履,遂共指为荒寒寥落之区。寂寞旸爽之野,自生自灭,无见无闻,良可慨矣。故物极则必返,名盛必招尤。古今名迹,指不胜屈。当其发山水之精华,蜚声名于词客……”
从这文中似乎看到作者有什么话,欲说而未能说。不论如何,作者对石臼坨的赞颂溢于言表,大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之意。另有邑人杨在汶诗:“几载探奇兴,今偿素愿来。旷沙明集雪,晴日走奔雷。估客帆樯集,渔人网罟开。仙源真世外,何必觅蓬莱。”
在《红楼梦》大观园题额回中,林黛玉便以《世外仙源》为题作诗:“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所谓访奇采异,极巧穷研。这同被称为“世外仙源”的地方,是否就是在讲述同一地方呢?关键还在于,类似这样的巧合,竟是不胜枚举。
3.纂写石臼坨诗词赞赋者何故自谓邑人
所谓邑人,查古汉语字典,邑字有多种解义。一作国都;二是人民聚居的地方;三指封地;四为愁闷不安。那么,这些留下记述石臼坨诗词赞赋的文人墨客,他们所称的邑人又取何解呢?
来看其中一人史梦兰。《乐亭县志》记载:大港史家。祖籍江苏溧阳,后迁安徽宣城,明万历年间迁徒乐亭大港(音jiǎ)。史梦兰曾祖史秉德是县庠生;祖父史成获为太学生,晋封儒林郎;伯父纪元,廪贡生,任东光县训导,诰封奉直大夫;父纪瑞,诰赠奉直大夫;史梦兰,道光庚子科举人,朝城知县,荐加四品卿衔,诰授通议大夫,入祀畿辅先哲祠。史家客厅悬有“文奎”、“耆令衍庆”、“彤管流芳”、“德牟欧母”、“五世同堂”等八块木匾,曾有善本藏书《古今图书集成》。后转卖汀流河刘家,又转卖北京,今收藏于图书馆。据清史载,此套万卷大书于雍正四年印成,共印六十四套,雍正帝因宠信大学士张廷玉曾独赐其两套。此书见贮藏于乐亭,对论述《红楼梦》真故事可谓有力佐证。试思,这万卷大书,是怎样落户乐亭的?
据《乐亭县志》记载,乐亭农田在清代多为旗人封地,归属英亲王阿济格。县内有名的“京东第一皇庄”庙上崔家;“抵国之富”汀流河刘家;书香门第、宦官富户大港史家。这些乐亭士族都,世代有人在清朝为官。从记载上看,可谓对应《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房分”。在“护官符”中,记有都中有多少房分,原籍有多少房分。其所谓原籍,应是指旗人封地处。因此可说,这所谓的邑人,应该是类似“四大家族”的后人。他们对作者及真故事十分清楚,之所以留下了对石臼坨的刻意记述,并在京东地区纂编大量地方志(滦州、昌黎、迁安、乐亭),与补记作者家史有较紧密的关系。
来看志中《古迹》篇开头文字,便可觉出修志者对所记述的历史带有很浓烈的感情色彩。“年深天老,日久地荒,汉代灵光殿当今如何,已无知;石有烂,海有枯,惜日洪波台如何壮观,今已不见;秦皇阿房宫早为项羽以火化为焦土;春秋晋国大城鄗邑已成荒原。万世千秋大业,如今已成空说。而今清代东陵(沈阳东郊)虽犹在,但其陵外精雕玉马仍凄凉于白沙荒草之中;西汉宫门外的铜驼尚于荒无人烟之旷野,在夕阳落照之下寂静长卧。读碑坠泪,莫不徒令过客伤心。金陵(南京)莫愁湖,日淤月塞,虽曰莫愁谁人曾见前人色笑。时过境迁,古有今无,是往代之传留踪迹以启迪后代。凡国史方志所载古迹,均不厌其烦,详加记述,人皆喜闻乐见。孰不知过孤竹故地,而慕伯夷、叔齐之义;见甘棠(树)而思召伯(燕国始祖)之施仁政与民;见射虎石莫不称赞汉将善射将军李广;得见钓鱼台岂止忆惜东汉隐士严光;还有战国晋人豫让,为不涉足官场而涂面改容、吞炭使哑,暗伏桥下。几代古人至今英声未泯灭。唐代女诗人薛涛之井畔,更是彩色犹新。高山景行,可凭可吊。能得一有益于人群的事,也有利于世道之教化。果如只是出于嬉游浏览名胜古迹,而不观感其遗规,那就不顺乎情理。”
观修志者所言,身份是否与《红楼梦》作者相关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解真故事,方知这些邑人所作究竟为何。试想,作者败落后归隐何地?书中已有暗示。在“魂托凤姐”和“贾家二事”中讲到:“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这是在吿诉世人,作者败落之先便有所安排,并非到了一败涂地的地步。虽然在仕途官场败了,但回乡后的家族,仍为地方豪门贵户。那么,其所谓的“祖茔附近”又指何地呢?在探究出作者真相后,自然想到遵化清东陵。因为,这里可称得上是爱新觉罗家族的祖茔。这样来说,在京东地区出现的“皇粮庄”中,便不乏《红楼梦》中所谓四大家族的房产田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