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红楼真故事(13)
(2010-11-30 09:04:44)
标签:
红学红楼梦红楼揭秘真事隐情文化 |
按照“以朕心为心者”的选择标准来审视众皇子,老皇帝将众皇子一一排除。最后,一惯善于改制更章的康熙帝,将自己的继位人选定为嫡长孙弘皙。
弘皙作为太子胤礽次子,因是太子妃石氏(今考应为曹氏,即曹寅女儿)所生,因此成为真正且唯一的康熙嫡皇孙。想当年康熙帝册封石氏(曹氏)为太子妃,应与石氏生下这龙子龙孙有关。因康熙重视嫡长制,太子有了嫡子,老皇帝见帝业有望,自然高兴。
有人说历史总是循环往复。的确。康熙在经历两立两废太子后,对汉唐历史一定会深刻研究的,特别是传国大计。前明朱元章不就是将大业传给嫡孙朱允文了吗?虽然朱允文没当上多长时间就被赶跑了,那是因他自身原因,与传位原则不相干的。康熙自两废太子后,既然秘立嫡孙为储,一定会刻意对大清国的未来用尽心血的。不过,历经两番改朝换代,康熙对这个皇嫡孙的喜爱,因后来莫须有的“弘皙逆案”,使得清史中见不到康熙帝如何培养接班人的记载,也见不到弘皙成为雍正朝“股肱”大臣的身影。
正所谓“家史消亡”。由于大清国史是要为爱新觉罗家族歌功颂得的,雍正因抢夺皇位,自然要泯灭一些不利自己的罪证;乾隆因“弑君篡位”,更要大修《四库全书》,为了证明自己皇位来路正统,雍正与乾隆竟都以康熙老皇帝宠信钟爱为由大做文章。然而假的永远真不了。修改过的历史往往搁不住推敲,反而会弄巧成拙。比如清史记载的康熙老皇帝钟爱弘历,只要认真分析,便可知这是后来作了皇帝的乾隆为美化自己而欺世盗名。试想,在康熙六十一年,弘历仅为十一二岁,而且是初见其皇祖父康熙。记载竟是有大半年时间跟随康熙避暑围猎。岂不知,康熙临终前的时间里都在培养弘皙这位接班人。而那所谓“朕所钟爱”的皇孙,说什么也不会落到弘历头上的。再说雍正抢来皇位还未坐稳,为何忙于写下秘密立储传位诏书?当是尚有齐妃李氏所生皇子弘时,哪会选中陪嫁女所生的小弘历?
清史料记载康熙留有临终遗嘱:“废太子胤礽、皇长子胤褆性情不顺,依前拘囚,丰衣美食以终其身;废太子第二子朕所钟爱,其特封为亲王。”
今不论这整个遗嘱的真伪,单就“废太子第二子朕所钟爱”来说,老皇帝康熙钟爱弘皙是铁定的事实。因为乾隆是不可能给弘皙添写如此彩笔的。那么,弘皙博得老皇帝康熙“钟爱”的真正缘故,可说是康熙已选定这个嫡皇孙为自己的接班人。分析来看,胤礽两次被废黜,正如俗话所说“开弓没有回头箭”。胤礽被两立两废,将老皇帝闹得身心焦虑,说什么也无法再次将胤礽复位了。因此,他要将本属嫡子胤礽的江山交给能够“以朕心为心者”的嫡孙弘皙,如此也可给两次被废黜的太子胤礽“疗冤疾”了。
说康熙考虑到胤礽被废有冤情,从康熙帝对群臣奏请立储的批示中可略见苗头:“朕自幼读书,凡事留意,纤细无遗。况建储大事,朕岂忘怀?但干系甚重,有未可轻立者。宋仁宗三十年未立太子。我太祖皇帝并未预立太子;太宗皇帝亦并未预立皇太子。汉唐以来,太子幼时,尚保无事。若太子年长,其左右群小结党营私,鲜有能无事者!今众皇子学问见识不后于人,但年俱长成,已经分封,其所属人等,未有不各庇护其主者。既使立之,能保将来无事乎?”可以肯定,康熙在两废太子之后,必定了解诸皇子为争皇权不择手段,致使作了三十多年储君的太子如坐针毡,成为众矢之。因此,老皇帝才决定秘密立皇嫡孙为储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