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无数山楼
无数山楼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2,934
  • 关注人气:3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维特根斯坦的山村】89

(2024-09-18 10:51:21)
标签:

文化

分类: 【维特根斯坦的山村】
      89 
      接下来的日子,每天在虚度中虚度,隔着未来现实里遥远的自己,一个虚无的读本冥冥中指引着我前行,几经幻灭才能明了人世间的苦楚,看!维特根斯坦,将意义的缠缚解除后,也将观念中社会属性消减,使得后来者可能在反复的遮蔽和揭示过程中看得更清楚。说是虚无,这文本以一种无形的方式一直存在于我们身边,而我们却未能觉察到。识得此读本,也就识得“我”这个顽执的形态,如是在虚无的“虚无”里恍然而在。

      看见我自己在生命的空虚里虚度着,倍感失望,曾经的一切仿佛又从头再来,就像不悟者走入一个循环中,直到明了其间的道理,类似轮回或者说这就是一种旨在帮助认识主体“我”朝向自我本然的轮回。每每念及此,不免令人唏嘘。从匪夷山到维特根斯坦的山村,从DF集团到YL集团,一切像在重复着什么,亦或说有一个虚无的读本暗暗地起作用,既如人生的剧本安排着我的来路与去路,又似一个至上的文本等待我在自个的生活中去慢慢领悟。它始终在那里,伴随着作为个体的我在人群中孤独地面壁。

      当然,这么说并不意味着我的生活中一定要/能加入有谓意义的东西,或者即便我们称之为意义,感受到意义的在也不过是一种主观的个体感受罢了,至于那些通过群体传播的意义版本更像是工业化的社会产品,用来换取利益、权力、地位的合理占有,至少看上去很“合理”的样子。作为接受者也不得不认为合理,原本“合理”就是为这些接受者准备的,其间通过接受者的欣然接受,所谓“意义”也就产生了。正如活在维特根斯坦山村的人们,每天在YL标准格式的新闻亦或说旧闻中呼吸着,那些高墙的铁丝网下,信息给出、传播、接受按照固有路径,譬如于YL的统一步伐下,以“鸡犬之声相闻”的状态地活着。

      我们称作价值、共同价值等东西亦如此,仿佛手杖支撑着一群人,更支撑着人群的群体构建模式。亦或说这些价值、共同价值等东西是一种人为的社会选择,为掠夺者建构起使之掠夺合理存在的社会价值观,使得一切看上去那么自然而在。并悄然形成虚无的文化价值读本,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以群体模式重复着,以致淹没我们作为个体的在,这是不幸且悲哀的。

      可于此生命的当下,我越发觉得日子的空虚越来越冷,更谈何虚空生花?我们始终在一个看不见的倾斜面上,朝着各自的必然行进,深一脚浅一脚,无关痛痒地复写着什么,是对虚无的读本改写、编撰、印证么?谁知道呢?而行为本身不过是彰显指引我们前行的读本的虚无罢了,我的到来维特根斯坦的山村亦如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