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2.7
进一步探析句式(1)“AB者,即非A,是名A”,任何修饰词本质上是认识者的赋予,无法构成对对象的改变,即:句式(1)中的A仍是A,B仍是B,这种用修饰以期达到的对对象属性、特征等“在”的捕捉,并不能真的抵及对象,只是在认识者我之中形成对象“被修饰”后样子,是基于认识者对修饰这种表达的选择,并反映出认识者的我在,或说通过修饰把“我相”覆盖在对象之上。
46.2.7.1
结合句式(1)及“庄严佛土句”,从表达上看,具体的某个修饰词的选择,是由作为个体的表达者我根据个人经验所选择的。当然,其间也含有作为群体的我们普遍经验,尤其当一些词语搭配成为一种固定模式时。
46.2.7.2
继而探析,任何修饰词究其本来只是认识者在认识过程中的一种表达赋予,无法构成对对象的改变,哪怕通过这种表达赋予,之于认识者我得以窥见对象反射出来的属性,但仍非对象本身。
46.2.7.3
正如句式(1)中的A仍是A,B仍是B,这种用修饰以期达到的对对象属性、特征等“在”的捕捉,并不能真的抵及对象。“庄严佛土句”中的“庄严”同样如此,修饰、描绘“佛土”,以期捕获“佛土”的某些属性、特征,而一旦完成表达,庄严仍是庄严,佛土仍是佛土。
46.2.7.4
在表达过程中,这种于认识者我之中不觉地形成对象“被修饰”后的样子,只是基于认识者对修饰这种表达的选择,也是认识者于表达本身的驾驭,或说认识者与表达的关联的体现。
46.2.7.5
同时也反映出认识者的我在,或说通过修饰把“我相”覆盖在对象之上,此方式即是我在之表相的体现形式。毕竟,我在我的表达中,我在也时时显现于我的语言事实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