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处虚无】20(5)
(2022-08-01 17:22:46)
标签:
佛学文化 |
分类: 【是处虚无】 |
20.3 问题思考
20.3.1 句式94(1)-(3),色等不生则非色等,色等不灭则非色等,色等不二则非色等。或说,色等诸法不生、不灭、不二则非色等诸法,诸法诸法性空,此性空中无生无诸法。即,一切法都在演绎的过程中,没有不变的“法”的存在,也没有不变的存在。或说一切存在都在变化的、相对而在的在,通过彼此不断变化的差异性演绎,将其本来的、根本性的、一致性的在予以呈现。而(4),“A不异无生灭,无生灭不异A,A即是无生灭,无生灭即是A”,则为典型的色空句句式结构形式,即于形式演绎之上,是诸在缘起的呈现,于本性空处得以全然实现。
20.3.2 句式95,继上,则言见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观诸法时,诸法无生,毕竟净故。“诸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一切有情起大悲心”,“如我自性,于一切法,以一切种、一切处、一切时,求不可得;内外诸法亦复如是,都无所有皆不可得”。无生,并非否定一切过程演绎及过程性存在,旨在指明诸法本然地在,以及诸法本质属性上的空。如是,从根本上皆不可得、实无可得。结合句式94、句式95,诸法是越过生灭,指向我和世界的此在。换句话说,我们谈论诸法时,尤其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在越过诸法所指时,也得越过表达、表达工具、表达环境、表达者我自身等,才能获得智慧形成真正抵达。
20.3.3 句式96,不生也好,已生也罢,其本性皆空。“若无生法、若无生相、若乐辩说,如是一切皆非相应非不相应、非有色非无色、非有见非无见、非有对非无对,咸同一相,所谓无相”、 “一切法无所依故”。不生、不灭、已生、无生、法、相等,一切形式的碍在为我们表达过程中之所凭借、运用,但其本身性空无所依,其外在形式所演变、变幻出的种种相,为表达、认识所用,对对象之所区分。完成表达时,这种差异为其本性的空予以抹去。而说“若无生法、若无生相、若乐辩说,如是一切皆……,咸同一相,所谓无相”,也是指向诸法本性的,否则成了对诸相功用、相对存在的绝对否定,广义上说,一切在尽皆如此。意识到我们基于表达的局限,才不会成为词语之囚。
20.3.4 句式97,“诸菩萨摩诃萨修行六种波罗蜜多时,应净诸法”、“诸法名为菩萨摩诃萨菩提道”。菩萨摩诃萨修行六种世间、出世间波罗蜜多时净菩提道。完成利益诸众的同时也完成对自我的超越,我和我对象同在。没有绝对的可以远离我之所在的尘世诸众的行修,修行诸法的过程也是认识自我、他者、世界的过程,我在我之中,我也在我们之中。
注:2022.8.1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