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是处虚无】17(5)

(2022-05-22 23:21:57)
标签:

佛学

文化

分类: 【是处虚无】

17.2 摘句

17.2.1 善现,当知如涅槃界普能含受无数无量无边有情,大乘亦尔,普能含受无数无量无边有情。善现,由此因缘故作是说:譬如虚空,普能含受无数无量无边有情;大乘亦尔,普能含受无数无量无边有情。

17.2.2 一切法无来无去亦复不住。何以故?以一切法若动若住不可得故。

17.2.3如是大乘中,平等不平等相俱不可得,贪不贪相俱不可得,瞋不瞋相俱不可得,痴不痴相俱不可得,慢不慢相俱不可得,如是乃至善非善相俱不可得,有记无记相俱不可得,有漏无漏相俱不可得,有罪无罪相俱不可得,有染离染相俱不可得,世间出世间相俱不可得,杂染清净相俱不可得,生死涅槃相俱不可得,常无常相俱不可得,乐及苦相俱不可得,我无我相俱不可得,净不净相俱不可得,寂静不寂静相俱不可得,远离不远离相俱不可得,欲界出欲界相俱不可得,色界出色界相俱不可得,无色界出无色界相俱不可得。何以故?善现,以大乘中诸法自性不可得故。

17.3 问题思考

17.3.1句式83,谈论“诸法非实有性,此大乘是尊是妙”。破除后来者心中对大乘诸法或者说一切法的敬畏而形成的束缚,往往会误认为大乘诸法是实有的,而忘了一切法不过是基于表达的形式存在,旨在帮助包括“我”在内的认识者朝向对象世界,它只是该过程中一种过程性的在。当然,说“帮助”也不对,因为这些认识者可以凭借的东西也是认识者“我”的一部分。本质上看,诸法性空,一切在也空,空亦空。惟其如此,才能于通往对象之在的途中,不为这些毕竟空的诸在所绊,而借此走进我在的对象世界,使得我和对象之间融合并无分别地呈现。

17.3.2 句式84,说大乘与虚空等,并例举种种,从空间方位、形体、颜色、时间等等,去描述、说明、解释虚空的属性,当然还可以举出更多的我们认为可以用来述、说明、解释虚空的句语,并以此来说明大乘的属性。其中,句式842)的表达方式较特别,值得注意,里面每组(注释里每个分号为一组)内进行循环往复式的推论、演绎方式,其间含有一种先后的逻辑顺序,各组推论至“一切法”、“一切”。可这种形式存在的先后顺序真严密且不可更改吗?考虑到“大乘性空”、“大乘中诸法自性不可得”、“空性亦空”等,那么这种所谓顺序无碍于理解大乘诸法及其指向的对象之在本来。本质上说“一切法”、“一切”皆空、不可得,如是理解大乘。

注:2022.5.22 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