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无数山楼
无数山楼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2,934
  • 关注人气:3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是处虚无】16(5)

(2022-05-22 09:58:04)
标签:

佛学

文化

分类: 【是处虚无】

16.1.4句式82

缘由:复次,善现,汝言‘大乘超胜一切世间天、人、阿素洛等,最尊最妙’者,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所以者何?

句式:善现,若A是真如,非虚妄、非颠倒、非假设、是谛是实、有常有恒、无变无易、有实性者,则此大乘非尊非妙,不超一切世间天、人、阿素洛等;以A界非真如,是虚妄、是颠倒、是假设、非谛非实、无常无恒、有变有易、都无实性故,此大乘是尊是妙,超胜一切世间天、人、阿素洛等。

注:A—欲界、色界、无色界;色、受、想、行、识;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眼界、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耳界、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鼻界、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舌界、味界、舌识界及舌触、舌触为缘所生诸受;身界、触界、身识界及身触、身触为缘所生诸受;意界、法界、意识界及意触、意触为缘所生诸受;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叹、苦、忧、恼。

16.2 摘句

16.2.1 若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无所从来亦无所趣。何以故?以一切法无去无来、无从无趣,由彼诸法无变坏故。是菩萨摩诃萨于所从趣地不恃不思惟,虽修治地业而不见彼地。

16.2.2“如是大乘从何处出?至何处住?”如是大乘从三界中出,至一切智智中住,由为一切智智而出三界故,然无二故无出无至。所以者何?若大乘、若一切智智,如是二法非相应非不相应、非有色非无色、非有见非无见、非有对非无对,咸同一相所谓无相,无相之法无出无至。何以故?无相之法,非已出已至,非当出当至,非今出今至故。

16.2.3 如是大乘从三界中出,至一切智智中住,以无二故无出无至,无相之法无动转故。

16.2.4 “如是大乘为何所住?”如是大乘都无所住。所以者何?以一切法皆无所住。何以故?诸法住处不可得故。然此大乘住无所住。

16.2.5 如是大乘虽都无所住而住无所住。

16.2.6 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虽观一切法皆无所有不可得,毕竟净故,无乘大乘而出至者;然以无所得为方便乘于大乘,出三界生死至一切智智,利益安乐一切有情,穷未来际常无断尽。

16.3 问题思考

16.3.1句式79,第十法云地菩萨摩诃萨,与诸如来应言无异,而如何至呢?按照各阶的划分,逐阶而上。反映出菩萨摩诃萨通往佛的途中的不同阶,住不同的阶时对应的应完成的种种事项。此处分阶境地的划分、标识,阐述并显示了一种循序渐进的思想。然后列出菩萨摩诃萨应修、应圆满、应做的诸事,从平常出发直抵遥远的在。这些行为事件或说行为主体的表达,可以列出远不止如此。当然,于我之所见的平常里,与其说是抵达,莫如说是一种对诸纷繁事相的澄清,并使之朝向我之所在的还原,其间的我与我的世界于此澄清处一致性地呈现。

16.3.2 句式80中,“大乘从何处出?至何处住?如是大乘从三界中出,至一切智智中住,由为一切智智而出三界故,然无二故无出无至。所以者何?若大乘、若一切智智,如是二法非相应非不相应、非有色非无色、非有见非无见、非有对非无对,咸同一相所谓无相,无相之法无出无至。何以故?善现,无相之法,非已出已至,非当出当至,非今出今至故”。这段话很精彩,尤其“咸同一相所谓无相,无相之法无出无至”、“无相之法,非已出已至,非当出当至,非今出今至故”。世界上纷繁诸相归为一相时,诸相间的形式差别已然抹去。而“一相”是什么呢?是抹去诸外在形式差别的在,更是一切本然呈现,此时“已然本来”的呈现也就无所谓“相”,如果真有谓“相”的残留,诸相也就无法本然一致性地呈现。同样,借形式表达的法,或说有相之法,又怎是演绎到极致的完备的大乘之法呢?而抵至“无相”的大乘之法,由谈何“已出已至、当出当至、今出今至”呢?当然,相、一相、无相等一样皆不可执著、皆不可得,借形式表达同时越过形式而抵达形式之上。

16.3.3 句式81中,重点概念“乘”、“大乘”,“乘,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梵语摩诃衍,译言大乘。大者对小之称,乘以运载为义,以名教法,即大教也。使求灰身灭智空寂之涅槃之教”(见《佛学大词典》)。“谁复乘是大乘而出”,都无乘是大乘出者。因为若所乘乘、若能乘者、由此为此、所出所至及出至时,如是一切皆无所有都不可得。一切法毕竟净、无所有都不可得。所谓“无乘大乘”,强调的是基于性空不可执、不可得,而“以无所得为方便乘于大乘”,已然越过“无乘”之语言的局限、思维的囚笼。或说一个行者达到“在之所在”,又谈何到达的工具呢?为此,这已在表达大乘之法,借于形式而又能超越于形式存在的羁绊。

注:2022.5.22 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