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处虚无】15(4)
(2022-05-12 17:42:39)
标签:
佛学文化 |
分类: 【是处虚无】 |
句式(7):善现,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A,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者,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大乘相。
注:A-B、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五眼、六神通、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C。
B-四无碍解。何等为四?谓义无碍解、法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
C-十八佛不共法。何等十八?谓我如来、应、正等觉从初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夜,乃至最后所作已办入无余依大涅槃夜,于其中间:常无误失,无卒暴音,无忘失念,无不定心,无种种想,无不择舍,志欲无退,精进无退,念无退,慧无退,解脱无退,解脱知见无退,一切身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于过去世所起智见无著无碍,于未来世所起智见无著无碍,于现在世所起智见无著无碍。
句式(8):
表-57
序号 |
A |
B |
1 |
|
本不生 |
2 |
洛 |
离尘垢 |
3 |
跛 |
胜义教 |
4 |
者 |
无死生 |
5 |
娜 |
远离名相无得失 |
6 |
砢 |
出世间故,爱支因缘永不现 |
7 |
柁 |
调伏寂静真如平等无分别 |
8 |
婆 |
离系缚 |
9 |
茶 |
离热矫秽得清净 |
10 |
沙 |
无挂碍 |
11 |
缚 |
言音道断 |
12 |
|
真如不动 |
13 |
也 |
如实不生 |
14 |
瑟吒 |
制伏任持相不可得 |
15 |
迦 |
作者不可得 |
16 |
娑 |
时平等性不可得 |
17 |
磨 |
我及我所性不可得 |
18 |
伽 |
行取性不可得 |
19 |
他 |
处所不可得 |
20 |
阇 |
生起不可得 |
21 |
湿缚 |
安隐性不可得 |
22 |
达 |
界性不可得 |
23 |
舍 |
寂静性不可得 |
24 |
佉 |
如虚空性不可得 |
25 |
羼 |
穷尽性不可得 |
26 |
萨 |
任持处非处令不动转性不可得 |
27 |
若 |
所了知性不可得 |
28 |
辣他 |
执著义性不可得 |
29 |
呵 |
因性不可得 |
30 |
薄 |
可破坏性不可得 |
31 |
绰 |
欲乐覆性不可得 |
32 |
飒磨 |
可忆念性不可得 |
33 |
嗑缚 |
可呼召性不可得 |
34 |
蹉 |
勇健性不可得 |
35 |
键 |
厚平等性不可得 |
36 |
搋 |
积集性不可得 |
37 |
拏 |
离诸喧诤,无往无来,行住坐卧不可得 |
38 |
颇 |
遍满果报不可得 |
39 |
塞迦 |
聚积蕴性不可得 |
40 |
逸娑 |
衰老性相不可得 |
41 |
酌 |
聚集足迹不可得 |
42 |
吒 |
相驱迫性不可得 |
43 |
择 |
究竟处所不可得 |
句式(9):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能听如是入诸字门印相、印句,闻已受持、读诵通利、为他解说不贪名利,由此因缘得二十种殊胜功德。何等二十?谓A。善现,是为得二十种殊胜功德。
注:A—得强忆念,得胜惭愧,得坚固力,得法旨趣,得增上觉,得殊胜慧,得无碍辩,得总持门,得无疑惑,得违顺语不生恚爱,得无高下平等而住,得于有情言音善巧,得蕴善巧、处善巧、界善巧,得缘起善巧、因善巧、缘善巧、法善巧,得根胜劣智善巧、他心智善巧,得观星历善巧,得天耳智善巧、宿住随念智善巧、神境智善巧、死生智善巧,得漏尽智善巧,得说处非处智善巧,得往来等威仪路善巧。
15.2 摘句
15.2.1 一切法皆无缚无解。何以故?世尊,一切法性无所有故无缚无解,一切法性远离故无缚无解,一切法性寂静故无缚无解,一切法性空故无缚无解,一切法性无相故无缚无解,一切法性无愿故无缚无解,一切法性无生故无缚无解,一切法性无灭故无缚无解,一切法性无染故无缚无解,一切法性无净故无缚无解。
15.2.2 若菩萨摩诃萨修行无缚无解六波罗蜜多,能证无缚无解,一切法无所有故、远离故、寂静故、空故、无相故、无愿故、无生故、无灭故、无染故、无净故无缚无解。满慈子,当知是菩萨摩诃萨名擐无缚无解大乘铠者。
15.2.3如是字门是能悟入法空边际,除如是字表诸法空更不可得。何以故?善现,如是字义,不可宣说,不可显示,不可执取,不可书持,不可观察,离诸相故。善现,譬如虚空是一切物所归趣处,此诸字门亦复如是,诸法空义皆入此门方得显了。
15.2.4入此字等,名入诸字门。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于如是入诸字门得善巧智,于诸言音所诠、所表皆无挂碍,于一切法平等空性尽能证持,于众言音咸得善巧。
15.3 问题思考
15.3.1 句式73:诸法无缚无解。诸法性无所有、远离、寂静、空、无相、无愿、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故无缚无解。由诸法延伸,或说在诸法更宽广处,何等法无缚无解?如幻、如梦、如像、如响、如光影、如空华、如阳焰、如寻香城、如变化事诸法无缚无解。因为如幻、如梦、如像、如响、如光影、如空华、如阳焰、如寻香城、如变化事诸法性无缚无解。过去、未来、现在诸法无缚无解。因为过去、未来、现在诸法性无所有、远离、寂静、空、无相、无愿、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故无缚无解。善、不善、无记诸法无缚无解。因为善、不善、无记诸法性无所有、远离、寂静、空、无相、无愿、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故无缚无解。有染、无染、有罪、无罪、有漏、无漏、杂染、清净、世间、出世间诸法无缚无解。因为有染、无染、有罪、无罪、有漏、无漏、杂染、清净、世间、出世间诸法性无所有、远离、寂静、空、无相、无愿、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故无缚无解。即:一切法无缚无解,因为其性空不可得,所谓缚、解皆为认识者在朝向包括认识者自身在内的世界过程中的带入、赋予,而非对象世界的本来。当然,所谓“本来”也不过是认识者我区别外在形式存在而作的一种假设,所有由思维、概念所作出的语言事实都是一种假设,指向我的对象之在。或说,根本上讲没有所谓“本来”的在,在我走进对象世界的过程中,我和对象世界一致性地呈现。
15.3.2 从句式74的“六波罗蜜多是菩萨摩诃萨大乘相”,句式75至句式78“善现,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A是菩萨摩诃萨大乘相”。此处例举种种法: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三摩地(句式76中的诸三摩地);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三三摩地(空三摩地、无相三摩地、无愿三摩地);智、类智、世俗智、他心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如实智;三无漏根;三三摩地(有寻有伺三摩地、无寻唯伺三摩地、无寻无伺三摩地);十随念、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八解脱、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等;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五眼、六神通、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十八佛不共法;诸文字陀罗尼门。而所谓“法”不过是认识者指向世界过程,借以认识、了解的为基于表达的形式存在。为此,我们从本质上向外作更广泛推演、延伸,在更宽广意义范围或说一切基于表达本身一致性地在的法皆如是,符合以上句式。而之于摆脱一切形式存在的佛,我们则说一切法尽皆如此,亦非如是。因为至佛,般若、大乘、法以及作为形式的“佛”、“菩萨”等诸世界无差别、一致性地在,况一切基于表达的形式存在。
15.3.3 此部分中,出现对多个名词、概念的分类、解释、阐释,将概念本身具体化并外延,而非经文一开始就先作出定义、解释,更像是于某个框架下逐渐展开,使得该框架更充实,而不是一个空洞的文本存在。而解释本身总是带来很多“额外”的东西,这一点应注意到。所以,我们从认识、表达的角度去看,无论怎么样的形式,表达者、表达形式、表达手段、表达对象以借表达所要言说的境、世界等本质上一致性地在,而只有摆脱表达,才能抵至这种一致性地在。
注:2022.5.12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