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郑素霖的“魔术”:让汽车变成艺术品
(2010-06-25 10:37:0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汽车圈里·那些人 |
汽车圈里·那些人
设计师郑素霖的“魔术”:让汽车变成艺术品
文/傅青怡
郑素霖来上海了,今晚寄宿于安亭。采访他,大家已经期待很久,于是一听到这一消息,我们便马不停蹄从市区驱车近两小时直达安亭,因为明天一大早他又将飞回武汉。
见到郑素霖,已是深夜11点多。
眼前的他,沉静、温和、优雅。是我想象中一名优秀汽车设计师该有的模样,还带着些许神秘。我不知道,一个人如何能设计出如此多车型。据说,他设计的量产车销量已经超过120万辆。
无疑,这让人震惊。
我们开门见山:“郑总,你都设计了多少车了,能给我们一一列举吗?”
原来,从爱丽舍到吉利远景;奇瑞的东方之子、旗云、开瑞、A1,还有QQme,然后现在大热的东风风神S30、H30……全都出自郑素霖之手。此外,他还曾经参与颐达、骐达等新车的设计工作。
这是一位87年大学毕业就进入东风集团的资深设计师,他说他对东风有着非常浓厚的感情,不然不会在离开没多久后又立马回归。因为这场回归,才有了中级车英雄:东风风神S30、H30,即将上市的东风风神Crossover版……
两个小时的采访中,曝光率最多的一个词是“中国元素”。郑素霖说:“现在的量产车,内饰车门上的装饰条不是桃木就是镀铬条。为什么不加点中国人自己的东西上去,比如祥云等等?”
他所说的中国元素不是极端的中国元素,不是生搬硬套:“我们不能走极端。”他举例说,为什么甲壳虫成功,就因为他是用现代的方式诠释经典的线条。
突然想起去年上海车展的时候,东风一款名为“泰”的概念车。名字很中国,造型也很中国!果然,郑素霖说这正是他们团队的作品,整个创意来源于京剧脸谱。要的就是扑面而来的中国味,而且刚健有力。
他感叹道:“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真是源远流长。我有个朋友,把从古至今陶瓷器上,无法解释的字用毛笔临摹下来。成就了一套恢弘的‘天书’。我们看到的能读懂的文化就这么多,何况还有这么多看不懂的天书呢?!”
和郑素霖说话是件很有趣的事情,他的普通话中带着淡淡的福建腔,更具“文”味儿。可我没想到,如此的美术设计能人当年酷爱的是化学,他说至今都能脱口而出化学方程式,再复杂的都没问题。“那大学里怎么没学化学呢?”这一问便扯出了一段“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美好故事:
“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工业设计’这个专业,83年,湖南大学首次在福建招生,有个‘机械造型工艺美术’专业。阴差阳错,也许也是冥冥中注定,酷爱化学的我在‘爱好’一栏中填上了美术。正巧被湖南大学招生的老师看到了,就把我录用了,那时我还在家悠哉游哉地等厦门大学的化学系通知书呢。消息传来我根本不相信:‘怎么会,搞错了吧???’”——没有搞错呢,正因为有了湖南大学招生处老师的“先斩后奏”,才有了后来的汽车设计能人,我想中国的汽车界应该谢谢这位慧眼独具的老师。
1987年至今,郑素霖没有离开过汽车设计圈,也没想过离开。他激动地说:“我太喜欢这个工作了!”
郑素霖对设计工作的热爱,也许是有遗传基因的。因为他父亲虽然没有受过专门的美术训练,但在家乡却小有名气,搞水墨画、木雕等等都有一手,现在70多岁了还在主持家乡寺庙的设计工作。了不起吧!
郑素霖说他现在搞设计时的心态,和小时候玩泥巴是一样的。“我们做设计的千万不能把它当成负担,而要成为兴趣。”虽然做汽车设计众口难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但郑素霖的热情却十年如一日,毫不衰减。而且他还一直在学习。“我们需要时尚的色彩,需要听到年轻的意见。年轻人喜欢的东西,我们一定要融入其
然后,他说了一句让人醍醐灌顶的话:对设计师来说,设计虚无缥缈的东西最容易,要设计适合“你”的东西则很难。想起之前数次接触东风风神S30的车主,好多人反映说他们对这款车属于一见钟情,原因是它大气时尚的外观。消费者喜欢一款车,不需要什么理由;但对设计师来说,每个细节都要思量,反复研究。郑素霖和他的设计团队正是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