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选择权、宝宝不听话、 |
分类: 优生与育儿 |
宝宝有一个年龄段叫“可怕的2岁”,你知道吗?
标签:选择权、宝宝不听话、感情诉求
孩子在妈妈眼里就是天使的代名词,当了妈妈后,会经常浏览一些APP上的育儿视频,这些视频的主角,大多是两三岁的孩子,有的躺在地上大哭大喊,有的与父母霸气顶嘴、处处反抗大人对他的一些”指教”。这些视频都提到一句话叫“可怕的两岁”这个词,2岁真的有那么可怕吗?为什么?
下面就和家长分享几点这个年龄段的“可怕之处”以及相应的育儿对策。
1、找出原因,找出孩子的行为发生的根源:多数妈妈往往把自己当成是孩子高高在上的长辈,孩子是依附于自己的弱小个体,自己都是正确的。长此一来,很多在孩子眼中一些合理的举动在父母眼里就当成了“有违自己的想法”、甚至是“可怕的”不良行为。
如女儿在房间看书,一旦看见孩子做了一些有悖于常理的事情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如发现她饶有乐趣将其中一页她正在从中撕开,就火冒三丈:“给你说过多少次了,不能撕书,以后我再也不给你买书了”。女儿看妈妈发火,就很害怕委屈巴巴的跟妈妈讲:“妈妈,我错了,我以后会不撕书了,爱惜书”。
但冷静下来之后,是妈妈自己过于暴躁了。宝宝撕书或许是另有原因吧,第二天就问女儿:“是不是昨天看书的时候不小心把书撕烂了,然后觉得好玩,就顺着烂掉的地方继续撕了”。女儿小声的说是,眼眶里开始有泪珠在打转,她觉得自己终于被理解了。以后很少见宝宝撕书了。
解:遇到类似的事情,妈妈要尝试从孩子的处境和立场去想一想,是什么促成了宝宝当时的撕书行为。当妈妈抱着同理心,以平等的视角去看待女儿的行为并对她表示理解时,自然与女儿之间的关系更亲密了,这样更有利于宝宝改正不良行为。
2、给孩子适度的选择权:2岁左右的孩子,其自主意识正迅速崛起。妈妈们都有一个感受是,原来很乖的孩子突然变得“不听话”了。经常听到有人抱怨:“我孩子原来不这样的,也不知道怎么突然就这么叛逆了”。如妈妈常在睡觉和刷牙这两件事上产生矛盾,每每妈妈会暴跳如雷,女儿吓得会大哭不止。有一次,到了刷牙时间,女儿正在沙发上玩的开心,直接回复我“不要”。我把他强拉她近前,她也很生气,很委屈作势要哭,虽各种说服,均未生效。
解:当孩子自主意识崛起时,她希望很多事情都能由自己做主。如果对孩子前后表现的差异性要具体分析,也应当考虑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引得女儿心存不满。
如类似是问题妈妈可以学会和宝宝沟通,可以缓和一下问:“你是想现在刷牙还是玩一会儿再刷呢?”宝宝如果说:“我想再玩一会儿”。妈妈在问:“那你打玩多久呢?”2岁的孩子对时间没有概念,她随口说玩两分钟。我说好的,两分钟之后妈妈来找你刷牙。过了一会儿,我跟女儿讲:“时间到啦,我们该刷牙喽。”女儿很顺从的让妈妈帮她刷牙,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了。
有鉴如此,当妈妈学着把适度的选择权交给孩子,孩子的反抗自然就少了,这样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比如,晚上睡觉前,宝宝要妈妈为她讲的故事,此时妈妈可以询问她讲几个故事你可以睡觉。这样,但凡她自己决定的,大多都能高高兴兴的顺利执行,妈妈也轻松了不少。
3、及时察觉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的需求主要分为两种,即情感需求和物质需求。对于两三岁的孩子来说,所有关于这两方面的需求都需要从父母那儿获得,父母以便都会尽最大能力去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却常常在有意无意间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许多孩子在经历他的情感忽视后往往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吸引父母对自己情感的关注和重视。
例如孩子拿着正高高兴兴一本书过来让妈妈讲给她听。如妈妈随口说了句,妈妈在忙,你自己先看会儿。没过多久,我耳边传来噼里啪啦的声音。抬头一看,看到女儿把桌上的玩具一件件往地上扔,每扔一件就“略有深意”的看我一眼。这就是忽视了宝宝的诉求而却是“互动”,所发生了不该发生的对抗行为。
解:识别孩子的情感需求并做出合理回应,会让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安全感,从而减少他们做出不良行为的动机和目的。上述发生这种不愉快,妈妈需要及早意识到是自己忽视了孩子的诉求所致,妈妈可以立即对宝宝说:“你生气乱扔玩具是不是想让妈妈陪你玩是吗”?女儿听到妈妈有些道歉的提示,就会立即害羞的往妈妈的怀里钻了钻,说“是”。这是一个聪明的妈妈会坦诚的告诉宝宝:“有时候妈妈会有自己的事情要忙,忽略了你。但是任何时候,妈妈都爱你,喜欢和你玩儿。以后,你想和妈妈玩,或者觉得不开心,就直接告诉妈妈,好吗”?女儿点头说好。以后宝宝很少会用破坏性的行为吸引大人的注意力。他有什么诉求也会明确表达:“妈妈,我想和你一起玩儿”,或者“妈妈,我想让你给我讲故事”。也有更懂事的告诉:“妈妈,你给我讲完这本书就可以去看你自己的书,我保证不打扰你”,历经了一些“误解”以后她会像自己说的那样做的更正确了,这不就是教育上成功的典范吗。
总之,宝宝都很天真单纯,他的性格都是后天尤其是和父母的引导有关,理解了就会发现孩子与孩子之间本没有差距,有差距的是他们的父母。当我们觉得别的孩子乖巧懂事的时候,有心的父母或许应该停下来反思一下,他们的父母是怎么教育孩子的,有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和借鉴?
这世间没有绝对完美的父母,我们不需要因为育儿方法的欠缺感到歉疚。因为,当我们意识到育儿是一件需要学习的事情并为之付出行为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走在了成长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