煞费心机的培训辅导班,终于开始上课啦。之前,我作了充分的备课准备,作了许多设想。决心打响第一炮,以便引起他们学习兴趣,还要叫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能吃得下,吃得饱、消化掉。上课时间到了,我和他们嘻嘻哈哈,进了会议室,所不同的是,我走到了讲台前,他们分流到下面座位上。他们坐下后,免不了叽叽喳喳,胡乱侃山。我就默默的把事先写好的教学内容,写在一块从小学借来的小黑板上,挂起来,顿时引起他们的注意,所有目光就被小黑板吸引过来,个个小学生一样,胡乱读起小黑板上的我写的句子来。我趁机,就对大伙说:哪位同事来读一读小黑板上的几个句子来!、、、我借机叫他们读句子,以便发现问题,给他一个重新认识读准字音字的重要性。
小黑板上标题要求,请正确读出下列句子:1,啊!今年的庄稼长得真好哇!2,啊?你明天到底去不去呀?3,啊?怎么会有这种事?4,啊,真没想到他会取得这么好的成绩?5,我也没有说你全错了啊!、、、成竹一看,就自报奋勇站起来,我误以为他是站起来读句子的,就说:好,你来读一读,看看。、、可成竹却撇着嘴,说:哥唻,你是来辅导我们的吗?你这明明是来耍弄我们的,拿还穿尿裤的小孩子学的东西,叫我们成年人学,像不像话?我一听,岔道了,提意见来了。我就本着脸,说:小老弟,你今天要能正确读出这五个句子,我今天晚上就请你到小吃部吃大餐。反之,你读错了,就请大伙都去小吃部吃饭。成竹撇着嘴,说:哥唻!我是自己长大的,不是被你吓唬大的。小学六年,我虽上了四年半,这几个字,我眯着眼也能认出来。你说哪个字我不认得?、、、我说:也许你都认得,但不一定能认得准!那你读给大伙听听吧!成竹就断磨一样,把第一句的啊,读成了第四声,正确应当读第一声,表示惊异或赞叹。第二句的啊,准确应当读第二声,他却读成第三声。这个表示追问的。第三句啊,准确读第三声,表示惊疑,他读成第四声。第四句的啊,表示应诺,读音要短,他也没把握住。第五句的啊,表示增强语气的,他也算读对啦。成竹读后,自以为不得了,咧着嘴,呲着狗屎牙,问我:这个还能难为住我啦!八九岁时,我就认识它啦。我说:你是只认识它皮毛,实质你不认识。接着,我就一一加以评论、纠正,哪个地方该读啥音。成竹却耍起赖来了,说:一笔写不出两个啊字,凭什么说他读的不对。我也一时被问得无言以对,只是说中华文化就是这样规定的。俗话说,算术是逻辑思维,语文是想象思维。有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
这一幕,震惊了所以参加培训的同事,原来一字还有多音多义的,大家原先对字的认识还只是存在皮毛上,还真得下功夫好好学学唻。我就势因势利导,指导他们认识字在句子中的地位不同,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强调学习字的重要性,激发激发他们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如此,我就忙碌起来,张三拿个字来问我,李四拿个词语来考我,也别有用心的想憋我,妄想出我的洋相。比如盛福就找到我,问:这个“工作”的工字,有几种解法?我一想,就跟他说:这个不能孤立去看,要把它放到语言环境里去解释。比如说“工友”,就指机关、学校的勤杂人员;而“工兵”,就是工程兵的旧称;“工匠”手艺工人、、、、这就叫做一字多意。
我也很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受教同事文化层次,进行不同方法教学,主要还是激励他们自觉去学习,而不是填鸭式生搬硬套。毕竟都是成年人,接受能力比较好,不长时间,就知道斟酌字义,可以比较好的运用字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