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揭秘----贾元春真的支持金玉良缘吗?

(2014-03-11 01:57:33)
标签:

文化

http://s8/mw690/001LupIjzy6Hd4WacPd27&690

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没有什么可质疑的,包括绝大多数红迷乃至红学界的专家,都认为贾元春是金玉良缘坚定的支持者和幕后操手。然而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人物着手分析,则不禁会产生一个巨大的问号,这个人物就是龄官。

元春对龄官的喜欢程度也似乎超出了常理,唱的再好,她也不过是一个戏子。与贾政对待宝玉结交琪官的态度截然相反。元春是:【龄官极好,再作两出戏,不拘那两出就是了。】【不可难为了这女孩子,好生教习。】而贾政则说宝玉是【流荡优伶、表赠私物。】龄官唱的《相约》《相骂》表现的是荆钗记里的丫鬟芸香机智聪敏、轻佻活泼的形象,以及刚直不阿、不畏权势的精神。为此,我们是否可以作出这样的一个推理,借史湘云的话“倒象林妹妹的模样儿。”这里只是借龄官表达了元春对黛玉的喜爱。

如果将元春喜爱龄官作为独立的文字来看,则很难看出与红楼梦的几大主线有什么关联,仅仅表现元春喜欢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戏子,与曹公惜墨如金的笔法甚不相符。

很多人都会说元春作为皇妃的身份,一定会希望宝玉读书上进,为自己为家族谋个前程。而宝钗则是能够帮助宝玉上进的最好选择。本人认为元春希望宝玉上进是真,但选择宝钗则并没有明显的文字佐证。二十八回赏赐端午节礼,钗黛有别,似乎是元春垂目宝钗的唯一明证,然而这段文字如果仔细揣摩,也会发现其中存在不少疑问。下文再述。

元春是个什么样的女子?由于正面写元春的情节极少,我们只能从元春入宫和省亲两件事来认识元春其人其情。

元春入宫是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提及的,同时他也说到【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再借王夫人的话【你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象个千金小姐的体统。如今这几个姊妹,不过比人家的丫头略强些罢了。】作为贾府这样的公府大家,即便贾政贾赦辈看不清形势,贾母可是经历过贾家最辉煌的鼎盛时期,因此元春入宫可以推断为贾府为了挽回家族的颓势,而不得已抛舍骨肉的无奈之举,这也正是薛宝钗要入宫参选的根本目的。

刘姥姥都知道“侯门深似海”,何况是皇宫禁地。那是个进得出不得的地方。真正的大家贵族未必就忍心让亲生骨肉走这条不归路。可以看看和贾家一同修省亲别墅的周贵人、吴贵妃两家,有哪一家像是公府侯门,吴家都要跑到城外修省亲别墅。

再看看元妃省亲时的表现,元妃的尊荣华贵带来的无非是家族的荣誉。元妃三次提及不可奢华过费,既没有上谢皇恩,更没有显耀自己的尊贵,似乎对自己的地位和荣光毫不在意。念及更多的则是对贾母、对宝玉、对贾政夫妇以及众姊妹的骨肉亲情。可见元春本人并非有追名逐利之心,不过是为家族之需所迫,无奈走上了这条痛苦的人生路。【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

再说元春也是一个重情之人,自幼也是贾母教养,自己又对宝玉手引口传。元春与贾母名为祖孙,其情若母女。而与宝玉则是分系姐弟,情为母子。足可见贾母、元春、宝玉在情感上是深深相融的,也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元春对黛玉的欣赏自然也就可以从贾母和宝玉的身上得到引证。

经常有人会问:如果贾宝玉不走仕途经济,将来如何生存?首先元春并没有反对宝玉读书上进,反而有所期望。就黛玉来说,她也从没有反感宝玉读正经书,走仕途路,何况她自己小时候就读过四书。元春并没有逼着宝玉一定要读书仕官,【千万好生扶养,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且致父母之忧。】她是深知自己的弱弟是个什么样的性情,能上进自然是好事。实在不能,像甄士隐甚至是刘姥姥家那样,即便过着田舍之家的生活,享受着天伦之乐,又有何妨。更何况登高必跌重,连秦可卿都明白的道理,身在高位的元妃对此更是了然于胸。

当今社会的种种现象也无不遵从着收益越大风险越大的规律。

元春省亲时,黛玉来贾府已经六七年了,元春也一定清楚的了解宝玉和黛玉之间的亲情密意,如果元春不认可黛玉而选择宝钗,则等于是在强行切割宝玉和黛玉的感情。这种残忍的手段,与元春对宝玉的疼爱、对龄官的喜爱之情大为不符。更何况大观园的题词都是宝玉和黛玉所作,元春对黛玉的题词无一更改,全部采纳。在宝玉作诗时,黛玉所作《杏帘在望》受到了元春极高的评价。虽然是黛玉替宝玉所作,可高高在上的元春对黛玉“作弊”的过程一定看的清清楚楚。

以上所述,从情感方面否定了元春弃黛择钗的观点。

再说端午节元春赏赐节礼一事。

我们从袭人口中得知:【你的同宝姑娘的一样。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别人都没了。】宝玉当时就顿生疑惑:【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袭人道:“昨儿拿出来,都是一份一份的写着签子,怎么就错了!你的是在老太太屋里的,我去拿了来了。】

在这里,我要大胆的设想一个曹雪芹所写的真正的红楼掉包计。

【你的是在老太太屋里的】,说明宝玉的礼物在贾母处,贾母要亲自过目(或许还有黛玉的),可别人的就没必要让贾母一一看过了。如果袭人仅仅是从贾母处领回宝玉的礼物,她怎么会知道所有人的礼物详情?难道她还能一处处的打听?

设想这样的情景:元春赏下的礼物,是要一同交与王夫人处过目的,将各人的礼物分派好,打发人一一送去,或叫各屋里人来领取。袭人应该在王夫人处参与了所有礼物的分派,再从贾母处领回宝玉的礼物,更何况袭人有着经常真话假语的习惯(此为袭卿的行事方式,并无黑袭之意),此处不能不令人生疑。写着签子又能如何呢,宝玉也不可能去问元春:你给宝姐姐林妹妹的是哪些礼物?

这里有两种可能:

一是:元春并没有给宝钗芙蓉簟和凤尾罗,众姊妹均是一般,是王夫人特意从自己的份子里加上去的(“把我的那两件也给宝丫头送去吧,就说也是娘娘赏的。”),如同私下给袭人每月二两银子的月钱。下文中宝玉想着把自己的礼物送给黛玉,或许就是王夫人把芙蓉簟凤尾罗送给宝钗的暗示。

二是:元春给黛玉的礼物才是和宝玉的一样,只不过经过王夫人之手后,签字被调换了。无论如何,袭人是断不敢对宝玉说出实情的。凤姐应该也参与了分派,王夫人此举的可能性不大,毕竟是完全改变了皇妃的本意。

从后文来看,元春再没有对宝黛钗的事有过任何表示和动作。王夫人的掉包计没有成功,反而让众人更加看清了宝黛之间无法割舍的恋情。在得不到元春的支持下,她也只得偃旗息鼓,等待下一个时机的到来。

如果王夫人没有在礼物上做手脚并且让袭人知道了,袭人也就很难把握王夫人的真实意图,她所知道的也仅仅是“元春”的旨意。在三十四回的情节中,袭人正是利用王夫人亲钗疏黛的态度,委婉表明了自己与王夫人相一致的观点(将“宝姑娘林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姊妹”说成是“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姊妹”。林姑娘在先,宝钗不过是虚陪。),从而获得了王夫人的充分信任和支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