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揭秘----史湘云“有了人家”之前后相关

(2014-03-11 01:53:56)
标签:

文化

http://a.cvimg.cn/Wiki/Images/4/72/d994dacb-bcf7-43f9-847c-dec7da756d5d.jpg

三十一回第二次写史湘云来贾府,在贾母屋子里与众人相见叙话,其中王夫人说了一句【“只怕如今好了。前日有人家来相看,眼见有婆婆家了,还是那们着。”】也就是说,史湘云在前不久已经说了亲事。按理说,史湘云是贾母的娘家人,内侄孙女,又是在贾府常来常住的,这么重大的事,贾府无论如何应该有所表示。除了王夫人的这句话,还有袭人后来说的【“大姑娘,听见前儿你大喜了。”】此外,前文中并没有提及史湘云要定亲一事,似乎贾府对史湘云的大喜之事毫不在意。

我们在读红楼的时候,对那些看似闲淡无趣的文字,要多打几个问号: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与哪些情节或人物有关联?是对前文作交代?还是对后文作铺垫?

我们先罗列出一些前文中可能与湘云大喜有关联的文字,再作具体分析。

二十四回:【贾芸忙上前笑问:“二婶婶那去?”周瑞家的道:“老太太叫,想必是裁什么尺头。”】

二十五回:【林黛玉道:“果真的,我就打发丫头取去了。凤姐道:“不用取去,我打发人送来就是了。我明儿还有一件事求你,一同打发人送来。

二十八回:【凤姐命人取过笔砚纸来,向宝玉道:“大红妆缎四十匹,蟒缎四十匹,上用纱各色一百匹,金项圈四个。”宝玉道:“这算什么?又不是帐,又不是礼物,怎么个写法?”】

二十八回:【宝玉进来,只见地下一个丫头吹熨斗,炕上两个丫头打粉线,黛玉弯着腰拿着剪子裁什么呢。】

这几件事看似作者也是随笔写来,却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这些事的来龙去脉,只是点到为止,不作任何铺陈。如同一座座孤岛浮在水面之上。然而如果我们把目光能窥测到水面之下,这些孤岛便是连绵起伏的峰峦。

【老太太叫,想必是裁什么尺头。】在后文中,我们可以得知王熙凤是不善女工的,贾母特特的把凤姐叫过去商量什么尺头,却不见下文交代。

凤姐道:“不用取去,我打发人送来就是了。我明儿还有一件事求你,一同打发人送来。】前面说到的尺头,在此可以与凤姐求黛玉一件事关联起来,也就是说,凤姐要【一同打发人送来】的应该就是那些尺头。此处与上一回的尺头形成了脉络,随后似乎又没了线索。

三十二回,【袭人道:“他可不作呢。饶这么着,老太太还怕他劳碌着了。大夫又说好生静养才好,谁还烦他做?旧年好一年的工夫,做了个香袋儿;今年半年,还没见拿针线呢。”】从袭人的话中可以得知贾母是轻易不让黛玉做针线活的,而凤姐要劳驾黛玉作活,一定也是贾母的安排,作为嫂子的凤姐是无权使唤黛玉的。足可见黛玉的女工必是在众人之上,轻易不会为他人作嫁衣裳(推测:焉知日后湘云和宝玉在一起的时候,是否正穿着黛玉为她做的衣裳呢?)(再论:作者把这件事写的极为隐晦,应该是有意避免将黛玉“为他人做嫁衣裳”表露的太过明显)。前文中通过黛玉为宝玉所作的香袋,对黛玉的女工也略有所表。

【大红妆缎四十匹,蟒缎四十匹,上用纱各色一百匹,金项圈四个。】凤姐让宝玉写这些礼品单子,是在发现黛玉在贾母处做裁剪之前,在时间上,礼品单子与黛玉裁剪是连贯的,但还是没有交代这些礼物到底要送给谁的问题。

行文至此,如果找不到最终的谜底,这些文字几乎都将被读者丢弃,成为冗余。而该问题的最终答案也只能潜伏在后文之中。由于这段时间密集发生了一连串的事件,自二十八回(四月二十六),至三十二回(五月初六)史湘云来,短短的十天时间,前后却写了五回之多。更重要的是,作者把大量的文字集中在宝黛钗的情感纠葛之中,其中又穿插了金钏被撵、龄官划蔷、袭人被踢、晴雯撕扇等重要片段,初读者很难把上文所列的零星文字还记挂在心中,丢了也就丢了,当然也有不少熟悉文本的红友也会对这些文字提出一些疑问。

也许会有人要问:既然是史湘云的大喜,为什么贾府没有安排主子去道贺?

这个问题确实要搞清楚,二十四回应该是三月初或中旬,黛玉第一次葬花(桃花),贾母便开始准备尺头安排黛玉做衣裳,然而随后便发生了宝玉被烫,又与凤姐同时中了五鬼之魇,闹得的是鸡飞狗跳。期间史府也来人探视,但湘云却没有来,这可能是当时的习俗,要说亲的女孩子不能外出。或许也是怕沾了宝玉和凤姐的“霉气”。凤姐和宝玉出了事,贾母哪里还有心思为湘云操办,宝玉凤姐完全恢复则是三十多天以后的事了,又要忙着给元妃和各亲友之家准备节礼(二十四回贾芸送冰麝时提及)。

二十八回凤姐之所以不要写正式的礼品单子(正式的礼单应该由家中的主文相公写),本人猜测,应该是湘云的“大喜”之日在那“三十三日”之内,现在不过是将这些东西补送过去,无需再写什么道贺的话。从湘云后来的话中得知,贾府是打发小子们去史府送东西的,顺便带回来几只绛纹石戒指。

http://img8.ph.126.net/HhlCrl4UiDyhSzxCh4uAsQ==/6597408416238816318.jpg

以上是对湘云“有了人家”相关前文的叙述,下面再说说湘云“有了人家”与后文的关联。

作者为何不在二十四回一开始便交代清楚,而是在二十八回从闲谈中带出来?这种文字安排应该有着读者自己的意图。猜测一:有意隐藏黛玉“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悲情;猜测二:让王夫人说出来,湘云都大喜了,宝钗你呢?王夫人触动宝钗的用意,恰恰与贾母在清虚观说宝玉不宜早娶的意图形成了直接的对撞。湘云有了人家从另外一个侧面触动了宝钗考虑自己婚嫁的心绪,使得宝钗的表现更加主动,而不再只是被动服从母亲和姨娘的导演。

在随后的几回文本中,宝钗的表现异常活跃,先是借探湘云来怡红院(二十八回写过宝钗有意要远着宝玉),替袭人为宝玉做鞋,为金钏之死百般安慰王夫人、宝玉挨打后心疼落泪、拿凤姐作比当面奉承贾母、让莺儿打金线络包玉(黛玉赌气剪了穗子)、独自在宝玉榻边绣鸳鸯肚兜,诸端动作,集中展现了宝钗有意金玉良缘的心理和情愫。

得知史湘云大喜,那么黛玉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三十二回,明明黛玉已经知道了湘云有了人家,作者却仍然要写黛玉担心湘云和宝玉会因为麒麟做出些风流韵事来,把个黛玉心中的湘云写的如此不堪。本人认为,此处写黛玉担心湘云是假,实则是担心宝玉与宝钗,担心的是金玉良缘。因为自元妃颁下端午节礼后,黛玉至今还没有得到宝玉的明确表达。如果仍然直接写黛玉惦记宝钗、惦记着宝钗的金锁,再怎么写,在文字和情节上也没有了鲜活度。

随后宝钗的出场,同样是说要来看湘云,实际上也是冲着宝玉来的。【我才看见走过去,倒要叫住问他呢。他如今说话越发没了经纬,我故此没叫他了,由他过去罢。】对宝钗的这句话不再掰了,大家可以和【这里宝玉忙忙的穿了衣裳出来,忽见林黛玉在前面慢慢的走着,似有拭泪之状,便忙赶上来。】作情景对比,领略一番曹公的神笔之妙。宝钗听到金钏的死讯后,也顾不上看湘云了,丢下袭人就去了。

因此说,湘云有了人家,同样对黛玉也产生了触动,只不过黛玉更多的是面对金玉良缘的挑战。当然她从宝玉处得到的是知己之言和真情蜜意,而宝钗得到的却是一盆冷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

因此,作者把湘云有了人家安排在三十二回揭秘,助力了金玉良缘的精彩表演,使得金玉良缘与木石姻缘的矛盾更加白热化。至三十六回,金玉良缘的大戏因宝玉的一句梦话暂且落幕,完成“使命”的史湘云也就离开了贾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