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红楼--贾元春与金玉良缘的关系
(2013-08-09 13:19:03)
标签:
红楼梦贾元春金玉良缘文化 |
针对元春对宝钗和黛玉的态度,最近在网络上看到一种比较陈旧的观点,实际上这种观点也是本人初读红楼时的想法:元春认为薛家有钱有势,对宝玉的未来会有所帮助。
这种观点也确实很直观,很容易被人接受,然而却经不住推敲。元春看上宝钗不假,但却没有文本论据支撑元春看上薛家的财富和权势这一论点,多半是读者基于当今社会现象的一种主观判断。即便是主观推论,这一观点也还存在诸多不合理的漏洞:
一、薛家的身份是个皇商,即便比林家有钱,但也还是商人。祖上只不过有个什么紫薇舍人的封号,王家才是伯爵,比贾家低了两级,比林家低一级。林家四代侯爵,林如海又是探花出身(这可是实实在在的金子招牌),是真正的书香门第。贾母最疼的贾敏能够嫁给林如海,足见林黛玉的血统要比宝钗尊贵很多。这也正是薛宝钗一心要入选才女的根本原因,以提升家族地位。
二、林如海去世后,林家的势力确实不如薛家。但对于贾家这样的公府之门,薛家的势力起不了什么作用。对于一个千万、亿万富豪来说,他会在乎女方家庭财富是百万还是十万吗?前八十回文本中,贾府只有和甄家有实际上的金钱联系,而与王家只有人情上的交往,还是出的多,来的少。即使在荣府非常困难的时期,凤姐都要把自己的金项圈拿出去抵押,甚至暗地里把贾母的收藏品拿去借当,也没见薛家能拿出一两银子帮补帮补。虽然不能确定林如海的遗产是如何处理的,但要说林黛玉在贾府一无所有,也是没有道理的。
三、薛宝钗有母亲,有哥哥,看似家庭情况比孤苦无助的林黛玉好很多。但薛蟠这样的人,无才无德无官无爵,对贾家不可能有任何帮助,反而会制造麻烦和拖累。冯渊一案或许就会成为贾家和王家将来“被找麻烦”的一部分,八十回后,薛蟠是否会再生出事端,肯定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元春深居庙堂,见识高远,不应该对薛家的背景和问题视而不见。针对元春支持金玉良缘的观点,应该需要更理性的理解和分析。
实际上,元春对钗黛的选择态度一方面受到王夫人的影响,但主要取决于省亲期间对钗黛二人的接见和观察。很明显,元春在貌、才、、情、德等方面对宝钗、黛玉进行了综合评估:
一、【贾妃见宝、林二人亦发比别姊妹不同,真是姣花软玉一般。因问:“宝玉为何不进见?”】见到姣花软玉一般的宝钗黛玉,便想到了宝玉,足见元妃此时的心思。此一节为取薛林之貌,却没有作出比较性的评论。
二、通过对众姐妹题诗试才,【又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让众姊妹题诗,主要是考察薛林二人的文采,李纨和三春只是陪衬。肯定了薛林二美之才,虽然风格不同,但元春还是没有作出高低判断。
三、让宝玉在现场连续作四首诗,还是元春最喜欢的四处景观。在后面的历次诗社中,即使现场气氛轻松的多,连林黛玉也没能够有这样的表现,宝玉更是表现平平。为何元春要给宝玉下达如此艰巨的任务?要么是元春对宝玉的诗才作出了过高的估计,要么是有意为难自己的弟弟。即便宝玉能够勉强完成四首诗的写作,其效果又能如何呢?
与其说元春是在对宝玉进行试才,倒不如说是在考察薛林二位是否在乎宝玉。
如果薛林二人都没有主动去帮助宝玉,那么就不存在情感方面的考虑了。事实情况是宝钗、黛玉二人都非常关心宝玉的表现,都积极主动的伸出了援手,帮助宝玉顺利完成任务。在与宝玉的情感上,元春对宝钗、黛玉的表现都应该是非常认可的。
四、然后,恰恰是在帮助宝玉的过程中,薛林二人的手段和方式决定了元春的选择态度。元春高高在上,很容易发现下面的异常动作。黛玉代写的过程包括走过来与宝玉对话、自己回去写诗,再将诗稿搓成一团扔给宝玉。宝玉一看,【此首比自己所作的三首高过十倍,真是喜出望外】。再看元春对宝玉四首诗的评价:“又指‘杏帘’一首为前三首之冠”。正常连续写诗作文都是好的在前面,后面作的多因才思衰退而越来越差。你宝玉倒好,最后一首却是出乎异常的超好,什么意思?况且在这之前,元春已经领略了薛林二人的诗才,要是还认为“杏帘”一首是宝玉自己所作,她能够入选女史怕就是徒有虚名了。
很明显,在元春的心目中,宝钗可以做宝玉的良师益友,而黛玉则是不太遵守规则的小淘气。因此,黛玉最后在“德”字上输与了宝钗。可见元妃省亲,通过对薛林二人貌、才、情、德多方位的立体考察,形成了对宝玉未来婚姻的初始态度。
然而,我们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无论是贾母,还是元春,甚至包括薛姨妈,对宝钗、黛玉的选择态度也是根据实际情势的发展而动态变化的。
随着故事情节的一步步推进,至二十三回,元春对宝钗的倾向就有了具体的表现,【命太监夏守忠到荣国府来下一道谕,命宝钗等只管在园中居住,不可禁约封锢,命宝玉仍随进去读书。】如果李纨没有进去,说“宝钗等”还算在理,毕竟她年岁最长。元春的这种安排,一方面是为了改善宝玉和姊妹们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宝玉和薛林二人之间的情感,通过彼此之间相处的生活细节,再作进一步的观察和考虑。
二十八回,元春通过分赏端午节礼,进一步明确了对宝钗的选择态度,包括清虚观打醮中张道士的提亲,也都是对贾母、宝玉、宝钗和黛玉等相关人等的试探。这一试探得出的结果应该让元春有所失望,但宝黛二人所表现出来的激烈对抗和不屈服,也让元春理解了他们之间的情感之深。【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这些话语都是身处禁宫的元春对情感生活渴望的体现,她又岂能为了并非大富大贵的宝钗而置宝玉的精神幸福于不顾!因此,在宝黛关系的后期发展过程中,再也看不到元春施加影响的字迹。
随着元春理性的选择观望和不干涉,金玉阵营失去了最强有力的幕后支撑。至三十六回,被宝玉的一句梦话惊醒后,聪明的薛宝钗也意识到金玉缘的无情、无稽和无望,毅然终止了对金玉缘的幻想,并逐渐对宝黛爱情同样给予了理解和认可,甚至对黛玉的自由精神产生了几分敬服。二人通过坦诚的沟通和相互理解,最终成了金兰闺友,王夫人和薛姨妈陷入更加孤立的境地。五十七回,通过紫鹃试玉,宝玉的表现足以震撼每个人的内心。黛玉、贾母、王夫人、薛姨妈,甚至包括袭人和紫鹃。试玉不仅仅让贾母打消了对宝玉婚姻的徘徊态度(随后两次亲临潇湘馆探望黛玉,并有话交代。),也彻底改变了薛姨妈原先的想法。薛姨妈的改变虽然表现在试玉之后,但宝钗早已明确的态度也一定起到了前期的影响作用。在离开黛玉就“死了大半个”的宝玉身上,薛姨妈还能看到自己宝贝女儿的幸福和希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