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

(2012-08-24 15:09:09)
标签:

北京汉唐四明

医学研究院

中医基础

阴阳经络

健康

梁全龙

分类: 专业知识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

    卷之二

    <篇名>脏腑配天地论

    属性:韩子曰∶形而上者谓之天,形而下者谓之地,介于其两间者谓之人。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莫不禀二气以成形。是以六气纬空,五行丽地,人则默而象之。故足厥阴肝居于巳,手厥阴右肾居于亥,巳亥为天地之门户,故风木化焉。足少阴肾居于子,手少阴心居于午,子午得天地之正中,故君火位焉。足太阴脾居于未,手太阴肺居于丑,丑未为归藏之标本,故湿土守焉。足少阳胆居于寅,手少阳三焦居于申,寅申握生化之始终,故相火丽焉。足阳明胃居于酉,手阳明大肠居于卯,卯酉为日月之道路,故燥金行焉。足太阳膀胱居于辰,手太阳小肠居于戌,辰戌为七政之魁罡,故寒水注焉。此三才应奉,二气相须,不刊之说,如指诸掌。至于五行六气,第相资生,亦莫不有自然之序。如厥阴风木生少阴君火,君火生太阴湿土,湿土生少阳相火,相火生阳明燥金,燥金生太阳寒水,顺天道而右旋,所谓营运也。或问君火生土,土复能生相火,火复生金,其义何在?此生成之道也。相火既已发焰,晕晕灰 灭,非土不成,未见虚空能聚火,金在矿,非火不能出。所以《河图》火七居西室,金九居南室,盖互显其成能也,若以一性而推之,无所不备。故木焚则为火,绞则为水;石击则为火,熔则为水。洲澶之内,江河竞注;大海之中,火光常起,此皆性之本有也,又何疑土中火、火中金。夫木火土金水,此乃常度,人皆知之;至于风暑湿燥寒,谓之揆度,鲜有能明其状者。故以木比风,以火比暑,以土比湿,以金比燥,以水比寒,仍以上下二气而配手足三阴三阳,则谓之奇度。又况五行各各不同,有正气,有太过,有不及。天地气化既然,人之脏腑亦然,感而为病,或外邪,或本气,或禀赋,必当推类,随三度而调之。非究心明道之士,孰能与此。

 

    卷之二

    <篇名>三因论

    属性:夫人禀天地阴阳而生者,盖天有六气,人以三阴三阳而上奉之;地有五行,人以五脏五腑而下应之。于是资生皮肉筋骨、精髓血脉、四肢九窍、毛发齿牙唇舌,总而成体,外则气血循环,流注经络,喜伤六淫;内则精神魂魄志意思,喜伤七情。六淫者,寒暑燥湿风热是;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若将护得宜,怡然安泰,役冒非理,百 生焉。病诊既成,须寻所自,故前哲示教,谓之病源。《经》不云乎,治之极于二者因得之,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经,以从其意。是欲知致病之本也。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尽神度量,疲极筋力,阴阳违逆,乃至虎野狼毒虫,金疮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金匮》有言∶千般 难,不越三条,以此详之,病源都尽。如欲救疗,就中寻其类例,别其三因,或内外兼并,淫情交错;推其深浅,断其所因为病源,然后配合诸证,随因施治,药石针艾,无施不可。

 

     卷之二

    <篇名>外所因论

    属性:夫六淫者,寒暑燥湿风热是也。以暑热一气,燥湿同源,故《上经》收而为四,即冬伤 寒,春温病;春伤风,夏飧泄;夏伤暑,秋疟;秋伤湿,冬咳嗽。此乃因四时而序者,若 其触冒,则四气皆能交结以病患。且如温病,憎寒发热,不特拘伤寒也,冒风暑湿,皆有是证。但风散气,故有汗;暑消气,故倦怠;湿溢血,故重着。虽折伤诸证不同,经络传变咸尔,不可不知。飧泄亦然。《经》曰∶寒甚为肠癖。又热湿久客肠胃,滑而下利,亦不止于 伤风;疟诸证,亦以寒暑风湿互络而为病因,初不偏胜于暑也。咳论以微寒为咳,热在上焦咳为肺痿,厉风所吹,声嘶发咳,岂独拘于湿也。由是观之,则知四气本乎六化,六化本乎一气,以运变而分阴阳,反则为六淫。故《经》曰∶阴为之主,阳与之正。逆之则为病,乃乱生化之常矣,常则天地四塞矣。治之必求其本,当随交络互织而推之。所谓风寒、风温、风湿、寒湿、湿温,五者为并;风湿寒、风湿温,二者为合;乘前四单,共十一变,倘有所伤,当如是而推之。又兼三阳经络亦有并合,能所简辨,甄别脉证,毫厘不滥,乃可论治。非通明淫化邪正之精微,其孰能与于此。

 

     卷之二

    <篇名>叙中风论

    属性:夫风为天地浩荡之气,正顺则能生长万物,偏邪则伤害品类,人或中邪风,鲜有不致毙者。故入脏则难愈,如其经络空虚而中伤者,为半身不遂,手脚瘫痪,涎潮昏塞,口眼 斜,肌肤不仁,痹瘁挛僻。随其脏气,所为不同,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反急,正气引邪,僻不遂。盖风性紧暴,善行数变,其中人也卒,其眩人也晕,激人涎浮,昏人神乱,故推为百病长。圣人先此以示教,太医编集,所以首论中风也。然四气皆能中人,在证亦有缓纵、挛急、搐搦、痹瘁、奄忽不知人者,不可不以脉别。故论曰∶寒热诸痹所有证候,皆如风状,须得脉别可也。要知脉浮则为风,紧则为寒,细则为湿,数则为热;外证走注自汗则为风,疼痛无汗则为寒,缓弱热顽则为暑,停着肿满则为湿。随其并合,尤宜历辨,唯详其所因,合以脉诊,在络在经,入腑入脏,根据而调之,乃可为治。

 

     卷之二

    <篇名>五脏中风证

    属性:肝中风者,人迎并左关上脉浮而弦。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脏为肝。肝虚,喜中风,为类相从,故脉应在左关。肝风之状,多汗恶风,色微苍,头目 ,左胁偏痛,嗜甘,如阻妇状,筋急挛痹不伸,诊在目,其色青。

心中风者,人迎与左寸口脉洪而浮。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脏为心。心虚,因中邪风,乃子母相因,故脉应在左寸口。心风之状,多汗恶风,色微赤,翕翕发热,喑不能言,欲饮食,食则呕,诊在舌,其色赤焦。

脾中风者,人迎与右关上脉浮而微迟。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脏为脾。脾虚,因中风邪为胜克,故脉应在右关上。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薄黄,四肢怠堕,发热短气,不欲饮食,嗜卧如醉人,诊在唇,其色黄。

    肺中风者,人迎与右寸口脉浮涩而短。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脏为肺。肺虚,因中邪风为乘克,故脉应在右手寸口。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皓然而白,口燥而喘,逆气肩息,身重背痛,面胀肿,昼瘥暮甚,诊在鼻,其色白。

    肾中风者,人迎与左尺中脉浮而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脏为肾。肾虚,因中邪 风,为母子相感,故脉应在左尺中。肾风之状,多汗恶风,色如,面庞然浮肿,腰脊 痛引小腹,隐曲不利,昏寝汗愈多,志意惶惑,诊在耳,其色黑。

    胃中风者,人迎与两关上脉并浮而大。六腑无中风论,惟胃有者,以胃为脏海,纳五味以滋养五脏,虚而中邪风。故其状,额多汗,食饮不下,隔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 胀,张口肩息,心下淡淡,食寒则泄。

 

     卷之二\中风治法

    <篇名>生姜生附汤

    属性:治卒中风,涎潮昏塞不知人。并主瘀冷癖气,胸满呕沫,头痛,饮食不消。

    大附子(一枚,生去皮脐,切作八片)

上以水二碗,生姜一两切,同煎至一大盏,去滓,温冷服。一法,加沉香一钱。一法,加辰砂末少匕。凡中风,无问冷热虚实,皆可服。盖此药能正气消痰,散风神效。

 

    卷之二\中风治法

    <篇名>白散子

    属性:治肝肾虚,为风所袭,卒中涎潮,昏塞不语,呕吐痰沫,头目眩晕,上实下虚,真阳耗竭。兼治阴证伤寒,六脉沉伏,昏不知人。又治霍乱吐泻,饮食不进;及小便淋沥 不通,眼赤口疮,咽喉冷痛。

    大附子(生去皮脐) 桂府滑石(各半两) 圆白半夏(汤洗二十一次,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二盏,姜七片,蜜半匙,煎七分,空腹冷服。霍乱,加藿香;小 便不利,加木通、灯芯、茅根煎。此药就有差互,亦无所苦。

 

    卷之二\中风治法

    <篇名>红龙散

    属性:治中风,开关窍。

    朱砂(别研) 五灵脂(各半两) 茯神(去心中木) 萆 (各一两) 全蝎(半两) 脑麝(各一钱,别研) 上为末。每服二钱,酒调服。先服此,次服神异温风丹。

 

     卷之二\中风治法

    <篇名>神异温风丹

    属性:治中风一切诸疾。

    麻黄(五两,不去节,择净生用) 人参 白术 干姜(炮,各二两) 茯神 附子(炮,去皮脐) 白胶香(别研) 甘草(炙,各两半) 乳香(别研) 全蝎(炒,各一两)

上将麻黄细锉,用水五升,熬去半,入蜜六两,又熬成膏,入前件药末,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温酒下,日三服。

 

    卷之二\中风治法

    <篇名>排风汤

    属性:治风虚湿冷,邪气入脏,狂言妄语,精神错乱。肝风发则面青心闷,吐逆呕沫,胁满头眩,不闻人声,偏枯筋急,曲蜷而卧;心风发则面赤,翕然而热,悲伤嗔怒,目张呼唤;脾风发则面黄,身体不仁,不能行步,饮食失味,梦寐颠倒,与亡人相随;肺风发则面白,咳逆,唾脓血,上气,奄然而极;肾风发则面黑,手足不随,腰痛,难以俯仰,冷痹骨疼。诸有此证,令人心惊,志意不定,恍惚多忘。服此汤安心定志,聪耳明目, 通脏腑。诸风疾悉主之。

    白鲜皮 白术 芍药 桂心 芎 当归 杏仁(汤去皮尖) 防风(去叉) 甘草(炙,各

二两) 独活 麻黄(去节,汤) 茯苓(各三两)

   上锉散。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七片,枣二枚,煎七分,去滓服。

 

    卷之二\中风治法

    <篇名>小续命汤

    属性: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忽忽,神情闷死。

    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

    麻黄(去节汤) 防己(崔氏《外台》不用) 人参 黄芩 桂心 甘草(炙) 白芍川芎(各一两) 杏仁(一两,汤去皮尖,炒) 附子(一枚,炮去皮脐) 防风(半两)

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姜七片,枣二个,煎七分,去滓,不以时服取汗,随人虚实,与所中轻重。有人脚弱,服此六七剂得瘥。有风疹家,天阴节变,辄合服之,可以防喑。一云恍惚,加茯神、远志;骨节疼,有热,去附子、芍药。《古今录验》有白术 ,无杏仁;《救急》无芎、杏仁,止十味;《延年》无防风。一云遗失便利产后失血,并老人小儿,用麻黄、桂心、甘草各二两。一法,治或歌哭,或笑语,无所不及,用麻黄三两,人参、桂枝、白术各二两,无防风、附子、生姜,有当归一两。

 

    卷之二\中风治法

   <篇名>独活丹

    属性:治风懿不能言,四肢不收,手足 曳。

白芍药 栝蒌根 独活 桂心(各二两) 甘草(三两)

上为锉散。每服四钱匕,姜五片,水二盏,煎六分,去滓,入生葛汁一合,和匀服。

 

    卷之二\中风治法

    <篇名>三黄汤

    属性:治中风,手足拘挛,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不欲饮食。兼治贼风、偏风 、猥退风、半身不遂、失音不言。

麻黄(去节汤,一两一分) 黄 (半两) 黄芩(三分) 独活(一两)

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盏半,煎七分,去滓,不以时服,取汗为效。心热,加大黄半两;胀满,加枳实一分;气逆,加人参三分;心悸,加牡蛎三分;渴,加栝蒌根;寒,加附子一枚,炮熟入。

 

     卷之二\中风治法

    <篇名>小竹沥汤

    属性:治中风涎潮,谵语昏塞,四肢缓纵不收。

    秦艽(去苗土锉) 防风(去芦锉) 附子(炮去皮脐) 独活(锉,各一分)

上水四盏,煎二盏,入生地黄汁、竹沥各半盏,煎三五沸,去滓,分四服,不拘时热服。病去,以它药扶持,未知再作。

 

    卷之二\中风治法

    <篇名>烧竹沥法

    属性:新竹截尺许长,用两砖对立,相去八寸,置竹在上,每截破作二片,仰安砖上,急着火,砖外两头,各置碗以盛沥。沥尽,以绢滤澄清,夏秋须沉冷水中,防沥酸。大热有风人,亦可单服,冷暖随人,勿过度,荆沥亦然。

 

    卷之二\中风治法

   <篇名>独活散

    属性:治男子妇人气虚感风,或惊恐相乘,肝胆受邪,使上气不守正位,致头招摇, 手足颤掉,渐成目昏。

独活 地骨皮 细辛 芎 菊花 防风(去叉) 甘草(炙)

上等分为末。每服三钱,水盏半,煎一盏,去滓,取六厘清汁,入少竹沥,再煎,食后温服,日两服。又法,不用独活,有旋复花。

 

    卷之二\中风治法

    <篇名>雄朱丸

    属性:治中风涎潮,咽膈作声,目瞑不开,口眼 斜,手足不随。但是一切风疾,并宜服之。

    雄黄(别研) 辰砂 龙骨 麝香(各一钱,别研) 乌蛇(酒浸,炙去皮骨) 白僵蚕(生去丝觜) 天南星(生) 白附子(生,各半两)

    上为未,炼蜜丸,梧桐子大。如中风涎潮,牙关不开,先用大蒜一瓣,捣烂涂在两牙关外腮上,用豆淋酒化一丸,揩牙龈上即开,续用薄荷酒化下一丸。如丈夫风气,妇人血气,牙关紧急,只用豆淋酒化一丸揩牙;如头风目眩,暗风眼黑欹倒者,急嚼一二丸,薄荷汤下。

 

    卷之二\中风治法

    <篇名>仁寿丸

    属性:治肝肾气虚,风冷所中,筋脉 动,口眼 斜。常服补肝元,行荣卫,养气血。

附子(炮熟去皮脐,一两) 桂心 白茯苓 山茱萸 五味子杜仲(去皮,姜制炒丝断) 续断 枸杞子 熟地黄(洗) 巴戟(去心) 菟丝子(酒浸湿,研) 防风(各半两) 牛膝(酒浸,二两)

上为末,蜜丸,梧子大。每三五十丸,温酒、盐汤食前任下。

 

     卷之二\中风治法

    <篇名>铁弹丸

    属性:治男子妇人一切风疾,无问远近,瘫痪中风,口眼 斜,言语謇涩,手足曳,难以称举,或发搐 ,或如虫行,或失音不语,牙关紧急,脚不能行,身体顽麻,百节疼痛,精神不爽,头虚烦闷,夜卧不安,多涎,胸膈不利,口干眼涩,多困少力,如破伤风,身如角弓,口噤不开,作汗如油及洗,头风脑重,眉梁骨痛;卒中,不语迷闷;兼白癜风,遍身瘾疹,多清涕,耳作蝉鸣;小儿惊风,天吊搐搦;妇人血风,手足烦热,夜多虚 汗,头旋倒地,并皆治之。

    白附子 没药(别研) 虎胫骨(酒浸一宿炙干) 全蝎 乌头(炮去皮尖) 麻黄(不去节) 自然铜(烧存性,醋浸一宿,各一两) 白花蛇(酒浸,半两) 辰砂(别研,一分) 五灵脂(一分) 木鳖子(二十个,去皮别研,不入罗) 脑麝(各一分,别研) 乳香(柳木捶研,一分)

上为末,蜜丸弹子大。用无灰酒一升,浸一丸,分二十服;伤风鼻塞,分三十服,空心临卧各一服;大风五丸可安。

 

     卷之二\中风治法

    <篇名>活络通经丸

    属性:治半身不遂,口眼 斜,瘫痪诸风。通活经络,宣导凝滞。常服壮筋骨,助血脉,起偏废之疾,其效如神。

川乌头(二两,一两生不去皮尖,一两炮去皮尖) 草乌(二两,制如上法) 木鳖子(三两三分, 别研) 斑蝥(百个,去头足并翅,醋煮香熟,焙干) 乌蛇(酒浸,去皮骨,焙) 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焙) 好墨(火 ) 白胶香(各一两,别研) 当归(两半) 五灵脂(三两三分)上为末,将木鳖子末醋研为膏,和黑豆末一斤,好醋拌,一两作十丸,以墨为衣。空心 食前温酒、盐汤嚼下一丸。

 

    卷之二\中风治法

    <篇名>乌药顺气散

    属性:治风气不顺,手脚偏枯,流注经络;并湿毒进袭,腿膝挛痹,筋骨疼痛。

    乌药(去木) 麻黄(去节汤) 橘皮(各二两) 甘草(炙) 川芎 枳壳(麸炒去瓤) 桔梗 白僵蚕(炒去丝觜) 白芷(各一两) 白姜(炮,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匕,水一盏,姜三片,薄荷七叶,煎七分,空心服。治气,去薄荷,用枣子二枚同煎。

 

     卷之二\中风治法

    <篇名>舒筋保安散

    属性:治左瘫右痪,筋脉拘挛,身体不遂,脚腿少力,干湿香港脚;及湿滞经络, 久不能去。宣导诸气。

干木瓜(五两) 萆 五灵脂 牛膝(酒浸) 天麻 续断白僵蚕(炒去丝) 松节 白芍药乌药(去木) 威灵仙 黄川当归 防风(去叉) 虎骨(各一两)

上用无灰酒一斗,浸上件药二十七日,紧封扎,日数足,取药焙干,捣为细末。每服二钱,用浸药酒半盏调下,吃酒尽,用米汤调下。又方,添金毛狗脊一两,却将乳香、白胶香 各一两同研,入干药末内。

 

     卷之二\中风治法

    <篇名>松节散

    属性:治风寒冷湿搏于筋骨,使筋挛掣痛,行步艰难;但是诸筋挛缩疼痛,悉主之。

    茯神中心木(锉如米,一两) 乳香(一钱,研)

    上入银石器内,炒留两分性,为末。每服二钱,木瓜酒下。

 

     卷之二\中风治法

    <篇名>芎桂散

    属性:治中风,四肢疼痛,及两足俱软,行履不便。

    川乌头(二两,切作片,水浸一宿,切作算子条,更以米泔浸一宿,不洗,日干麸炒微赤 为度,干了秤) 川芎(两半) 桂心(一两) 甘草(炙) 干姜(炮,各一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温盐酒调下,日三服。

 

    卷之二\中风治法

    <篇名>趁风膏

    属性:治中风,手足偏废不举。

    穿山甲(左瘫用左足,右瘫用右足) 红海蛤(如棋子者) 川乌头(大者生用,各二两)

    上为末。每用半两,捣烈葱白汁和成浓饼,约径一寸半,贴在所患一边脚中心,用旧帛裹紧缚定,于无风密室中椅子上坐,椅前用汤一盆,将贴药脚于汤内浸,仍用人扶病患,恐汗出不能支持。候汗出,即急去了药,汗欲出,身麻木,得汗周遍为妙。切宜避风,自然手足可举。如病未尽除,候半月二十日以后,再根据此法用一次,自除根本。仍服治风补理药,

忌口远欲以自养。

 

    卷之二\中风治法

   <篇名>附子酒

    属性:治中风,风冷痰癖,胀满诸痹。

    大附子(一枚,去皮脐,切作四片)

    上用醇酒一升,春浸五日,夏三日,秋冬七日。每服一合,日二三服,以痹住为效;未知再作。

 

    卷之二\中风治法

    <篇名>小黄酒

    属性:大治风虚痰癖,四肢偏枯,两脚弱,手不能上头;或小腹缩痛,胁下挛急,心下有伏水,胁下有积饮,夜梦悲愁不乐,恍惚善忘。此由风虚,五脏受邪所致。或久坐腰痛耳聋,卒起眼眩头重,或举体流肿疼痛,饮食恶冷,涩涩恶寒,胸中痰满,心下寒疝;及妇人产后余疾,风虚积冷不除。

黄 附子(去皮脐) 川椒(去目并合口者) 桂心 秦艽 牛膝防风(去叉) 乌头(

《集验方》用山药) 白术 川芎 独活 细辛(去苗) 甘草(各三两)大黄 葛根 山茱萸 干姜(各二两)当归(二两半)

    上为锉散,少壮人,无熬炼,虚老人,微熬之,以绢袋盛,用清酒二斗渍之,春夏五日,秋冬七日。可先服食一合,不知,至四五合,日三服。此药攻痹尤佳,亦不令人吐闷。小热,宜冷冻饮料食也;大虚,加苁蓉二两;下利,加女萎三两;多忘,加石斛、菖蒲、紫石英各二两;心下多水,加茯苓、人参各二两,山药三两。酒尽,可更以酒二斗,重渍滓服之;不尔,可曝滓,捣下筛,酒服方寸匕;不知,稍增之。服一剂,得力,令人耐寒冷。补虚,治诸风冷神妙。

 

     卷之二\中风治法

    <篇名>仙酒方(窦朝议经进)

    属性:治大风及偏风一切风疾。延年益寿。

牛蒡根 牛膝(各一斤) 秦艽 鼠粘子(各二两) 枸杞子(炒,一斗) 苍术(蒸烂,二斤) 防风 蚕砂(各二两) 大麻子(炒,别研去壳,一升) 桔梗 羌活(各二两)

    上为锉散。无灰酒二斗,净瓷器内浸,密封,七日开,开时不得对瓶口,日进三服,每服一大盏,温服,常令面有酒色,甚者不过一斗。忌面食并鱼肉动风物。

 

    卷之二

    <篇名>料简类例

    属性:且人之冒风也,轻则为伤,重则为中,盖风散气,动于阳,腠理开,故自汗而恶风。其色诊,皆随脏气而言,六腑无论,惟胃有中者,盖饮食所致。故孙真人曰∶新食竟取风,为胃风。疟论亦然。然六腑经络邪既能中,岂不能中诸腑也。虽曰转输,在大小肠则有胀,在胞则有转戾,在胆则有摄缩,但文缺不论。或谓竟中诸脏,故不论诸腑,此亦一说,故两存之。诸方论中,所谓左瘫右痪者,盖邪气中人,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随。为风懿者,以心肺间闭不能言,但噫噫作声,盖肺气入心则能言,邪中心肺,涎潮逼塞,故使然也。四肢缓纵,为风痱者,以风散涎,注于关节,气不能行,故使四肢不遂也。舌强不能言者,以风入心脾经,心之别脉,系于舌本,脾之脉络胃,挟咽,连舌本,散舌下,风涎入其经络,故舌不转,而不能言也。四肢拘挛者,以中风冷,邪气入于肝脏,使诸筋挛急,屈不可伸也。风柔者,以风热入于肝脏,使诸筋弛张,缓而不收也。故《经》云 ∶寒则挛急,热则弛张。风颤者,以风入于肝脏经络,上气不守正位,故使头招摇,而手足颤掉也。风喑者,以风冷之气客于中,滞而不能发,故使口噤不能言也,与前所谓涎塞心肺同候,此以口噤为瘥耳。猥退风者,半身不遂,失音不语,临事不前,亦偏中于心肺经所 致也。诸证类例,可推而治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