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医学博士谈“气”

(2011-11-16 08:31:32)
标签:

北京汉唐四明

医学研究院

健康国学

梁全龙

健康

分类: 研究院

医学博士谈“气”

 

 贾海忠

   通过对《黄帝内经》的全面研究,系统谈谈“大气”“宗气”的相关内容。

 

一、什么是“宗气”?

    《靈樞·邪客》“五谷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表明宗气为来源五谷并能化生全身各种气的本源之气,因此,宗气是全身抗御外邪的正气之本。

二、“宗气”的位置与功能

   (一)位置:《靈樞·邪客》“宗氣積於胸中”,《靈樞·刺節真邪第七十五》“宗氣留於海”,表明宗气聚集部位为“胸中气海”。

  (二)功能

    1、主“息”(行呼吸)

    《靈樞·邪客》“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靈樞·刺節真邪》“宗氣留於海,┅,其上者走於息道”。表明宗气既作用于“喉咙”,同时作用于“心脉”,给正常呼吸提供动力。

    2、主“嗅”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其別氣走於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其濁氣出於胃,走唇舌而為味”。

    3、主行走

    《靈樞·刺節真邪第七十五》“宗氣留於海,其下者注於氣街,┅”。表明宗气还能下行通过“气街”,给下肢活动提供动力。

 

三、“宗气”之象

    《素問·平人氣象論篇》“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鬲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这段文字不但表明“宗气”来源于胃,而且通过横隔,既作用于肺又作用于心,通过“左乳下”的搏动表现出来,这里的搏动表现为与左乳下衣服的搏动一致(应衣),同时也表现为与脉搏的搏动一致(应脉),这就是“动应衣脉”。

 

四、“宗气”相关疾病

    1.痈疽:如果外邪侵袭到肉,则宗气来抗邪,如果热盛则出现化脓,如果无热则形成“肉疽”,这在《靈樞·刺節真邪》中的具体表述为“虛邪之入於身也深,┅,有所結,中於肉,宗氣歸之,邪留而不去,有熱則化而為膿,無熱則為肉疽”。

    2.下肢脉痹:下肢经脉寒凝气逆,宗气不能下行,则脉中血液凝滞,只有用温热的办法才可治愈。这就是《靈樞·刺節真邪》记载的“故厥在於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

    3. 宗气泄:《素問·平人氣象論》“盛喘數絕者,則在病中,結而橫,有積矣,絕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这段文字表明,当中焦脾胃严重病变时,不但中焦可以见到因胀满不通(结而横)形成的痞块(医学博士谈“气”積),还会出现严重的呼吸急促甚至呼吸停止(盛喘數絕),以及严重的左乳下剧烈搏动(其動應衣),这全是“宗气大泄”的危重表现。

 

一、何为“大气”?

    “大气”即包绕地球的空中之气。《素問·五運行大論》“帝曰:地之為下否乎?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帝曰:憑乎?岐伯曰:大氣舉之也”。

在人体,大气集于胸中,随呼吸出入。《靈樞·五味》“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出於肺,循咽喉,故呼則出,吸則入”。

 

二、人体大气运行的道路

    大气与营卫会合运行于肌肉之间。《素問·氣穴論篇》“岐伯曰: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肉分之間,溪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

 

三、“大气”的功能

    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抗御病邪。外邪侵入人体后,作为正气之一的“大气”参与抗御外邪,随着病邪的衰退,抗御外邪的大气也会逐渐减少。在《素問·熱論篇》是这样表述的“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乾已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

 

四、大气之病

    1、大气上逆的过敏性哮喘

     《黄帝内经》不但生动地描述了过敏性哮喘的临床表现,而且还有具体的治疗方法。《靈樞·刺節真邪》“黃帝曰:刺衛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經,去陽病,余不知其所謂也。願卒聞之。岐伯曰:振埃者,陽氣大逆,上滿於胸中,憤瞋肩息,大氣逆上,喘喝坐伏,病惡埃煙,鍧不得息。請言振埃,尚疾於振埃。黃帝曰:善。取之何如?岐伯曰:取之天容。黃帝曰:其咳上氣窮拙胸痛者,取之奈何?岐伯曰:取之廉泉。黃帝曰:取之有數乎?岐伯曰:取天容者,無過一里,取廉泉者,血變而止”。

   2、关节肿胀疼痛

    大气闭阻在关节,可致关节肿痛,可用大针通利郁闭不通的大气。《靈樞·九鍼論》“淫邪流溢於身,如風水之狀,而留不能過於機關大節者也,故為之治針,令尖如挺,其鋒微員,以取大氣之不能過於關節者也”。“九曰大針,取法於鋒針,其鋒微員,長四寸,主取大氣不出關節者也”。

   3、腹痛大泻及猝死

    如果大气之中邪气充盛,形成有毒的大气,侵犯内脏,可以引发腹痛大泻,致人死地。《靈樞·病傳》“瘖乎其無聲,漠乎其無形,折毛發理,正氣橫傾,淫邪泮衍,血脈傳溜,大氣入臟,腹痛下淫,可以致死,不可以致生。《靈樞·五色》“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黃帝曰:大氣入於臟腑者,不病而卒死矣”。

 

五、“大气”与针刺呼吸补泻

    1、泻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拔针可以促进组织中的大气外泄,为泻法

    《素問·離合真邪論篇》“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

    拔针不闭针孔也是针灸的泻法之一,如果切按针孔而出针,就达不到泻的作用,反而使组织中大气郁闭在内。这就是《素問·調經論篇》“瀉實者,氣盛乃內針,針與氣俱內,以開其門,如利其戶,針與氣俱出,精氣不傷,邪氣乃下,外門不閉,以出其疾,搖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謂大瀉。必切而出,大氣乃屈。

如果呼气完了再开始拔针,就容易导致真气虚脱,邪气再至,使病情加重。这就是《素問·離合真邪論篇》所说的“候邪不審,大氣已過,瀉之則真氣脫,脫則不復,邪氣復至,而病益蓄”。

    2、补法:呼气完了进针吸气拔针可以避免组织中的大气外泄,为补法

    《素問·離合真邪論篇》“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以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贾海忠-中日友好医院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