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梁全龙浅谈中华武医——道武医(6)

(2010-08-19 06:45:44)
标签:

反应区

病色

准头

医经

中华武医

武医正骨

健康

分类: 修改文章

       梁全龙浅谈中华武医——道武医(6)

道武医讲面部的天庭,是人体头部和面部器官组织的反应区,这一区域如果出现病色,说明头部或面部出现了病变。天庭直下,眉心区域之上的这一块范围,称之为阙上,是人体咽喉的反应区。这一区域如果出现病色,则反应咽喉区域器官组织的疾病。两眉之间的这一区域,既称之为眉心,又称之为阙中,它是肺的外部表现区。如果这一区域出现病色,则说明肺脏的病变。从阙中直下,是鼻的根部,也称为山根,古称下极,此地是心脏的外部显象区。当此处出现病色时,反应出心脏的内部病变。­

   从下极直下的部位,古代医家称为鼻柱,道家称为年寿。鼻柱应当平而直,不宜起节、偏斜、歪曲。鼻柱年寿区的对应内脏是肝脏。肝和胆互为脏腑表里,所以年寿的左右区域,是胆的反应区;年寿的下方,是鼻尖区,古代医家将这一区域称之为"面王""明堂"。相家则将它称为准头土星中岳。准头的位置处于整个面部的中央,它的五行属性为土,对应于内脏则是脾。准头左右两侧是鼻翼,古代医家称为方上,相家则将它们称之为兰台廷尉,脾和胃这一对脏腑互为里表,脾居内而胃处外,所以它们是胃腑的外反对应区。鼻翼的外侧即相家所说的法令纹内侧,这一区域有针灸所用的迎香穴,这个区域是大肠的对应区,在横断面上仍然处于面部的中央,所以医经里还是把它称为中央。肺、心、肝、脾四个内脏在腹部内,都处于腹膜之中,它们的外部反应区,都居于面部中在线的鼻区。唯独肾脏,由于它在解剖学上居于腹膜后位的脊柱两侧,所以它在面部的对应区也远离于中线,分布于法令纹外侧的大肠区水平线上。此即"挟大肠者,肾也"。肾脏与脐相对,脐在面部的对应区位于两颊肾区的下方。鼻准头水平线的上方,胆区的外下方,所对应的是小肠。此即"面王以上者,小肠也"。准头中线之下是人中区,对应于膀胱和繁衍后代的生殖器区。此即"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子处,指男女内外生殖器。相家也指出" 人中平浅而且不生胡须者,多主无子。妇人也以人中深长者,善于产育。

   以上重点先介绍五脏六腑在面部的对应反应区,国内近代中医的少数著述者,在标注和解释部位时,可能由于未经师传,或没有经过自己的内功验证,因而有错误的阐述出现,应当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以免错讹相传,误了后人,使传统中医这一诊断绝技蒙羞。­

 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上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阙者,膝膑也。­

面部的颧骨,是面部东西两地的最高点,相家将其称之为东岳、西岳二山。它们处于面部的中上部,是双肩的反应区。从颧骨最高点向耳垂方向连接一条斜直线,分布着人体的臂区和手区。医经中以一个""""字将其位置阐明。目内的上方,正是阙下的两旁,是膺乳的反应区,胸部的高处为膺,膺乳区泛指胸前区。颊的外侧称为绳,是人体背部的反应区。牙车是指牙床,牙车的上方是股部的对应区,正牙车区是膝关节的对应区,依次向下分别是胫部、踝部和足部的对应区。巨分穴位于法令纹的口角外方,是股内侧的对应区域。巨阙穴位于颊下曲骨处,对应于髌骨。这些反应区都是躯干和四肢关节的对应区域,诊断时不可不明。­

  各有部分。有部分,有用阴和阳,用阳和阴,当明部分,万举万当。能别左右,是谓大道,男女异位,故曰阴阳。审察泽夭,谓之良工。­

掌握了五脏六腑以及躯干四肢在面部的不同对应反应区,这是望面诊断学的基础。还应当掌握运用阴阳学说指导临床辨证施治。阳亢则滋其阴,称为用阴调和阳亢之气;阴寒则要用阳补其火,称之为用阳调和阴气。如果既能明白部位,准确地诊断,而且能活用阴阳辨证施治,则万举万当,准确无误,应手愈病。在此基础上,如果能更进一步,"能区别左右,是谓大道"。区别左右,是指智、慧同工,阴阳同观,太极一体,而能穿越太极弦,洞察太极图左右两侧,辨识病因的本因、内因以及外因,这就是道医的水平。男女异位,故曰阴阳,男性和女性在面部辨病,要区分阴阳的不同,男子以左侧面部为主,女子以右侧为主。能够辨别阴阳以后,还要进一步能够观察气色的润泽和枯夭,能全面做到这几点,才能称之为良医。­

沉浊为内,浮泽为外。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为膏。润为脓,赤甚者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不仁。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深浅,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

   面部气色的呈现,都是内部五行变化的结果。欲知疾病祸福,须知变化之机;欲识吉凶,尽在五行生克之理。先辨色的表里,色现沉浊晦滞为里,色现浮泽光而明者为表。再识色所反应的症状,判断疾病的吉凶,全凭五色为主;言人祸福,全在一面之内。如果不得法,就会空费精力。色浮者病浅,色沉者病深;色润泽者易于治愈,色枯夭者,所反应的是败症,不易治愈;色散未聚者,发病尚浅,抟聚不散者,常反应病程较久;色发不同的位置上下、大小、斜正、先后,反应疾病的不同转化过程和病灶所处的位置。其中千变万化,必须整体观察,综合判断,才能准确诊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