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全龙浅谈中华武医——道武医(5)
道武医讲到观色望病讲注意色贵爽而明,沉夭是晦沉滞涩,如果色晦沉滞涩,则说明病比较沉重。其次,色的浓淡方向也要注意,病色上浓下淡,这是病色上行,病浊之气处于生旺阶段,所以疾病一般会发展而较重。病色下浓上淡,是病色下行,云开雾散,病浊之气处于退势,它反应疾病进入好转康复阶段。
五色各有脏部,有外部,有内部。色从外部走内部者,其病从外走内;其色从内走外者,其病从内走外。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其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
望诊色应当注意整体观和综合观,五色各有内脏所主,腑也在其中。脏在里而腑在外,脏腑在面部的分布格局也是如此,脏居中而腑挟其两侧。望诊色要脏腑通观,当色从腑区向脏区,由外部向内部发展时,所反应的是疾病由外向内发展,由表及里,由腑向脏深入。病色从内走外,由脏区向腑区发展时,说明疾病从里走向外部,由里出表,从脏向腑转化。
这种色的变化趋势,对疾病的诊断和确立治疗原则,具有指导意义。凡是病色先起于外部而向内部发展,说明病从表入里,辨标本则是外为本而内是标。治疗原则应当是先治其外而后治其内,才合法度。如果先治内后治外,就属于误治,疾病必然转化加重。如果病色先起于内部,后及于外部,疾病是由内及表,内为本而外为标,治疗应当先治内后治外。如果治反了,就是误治,疾病必然转化加重。
“常候阙中,薄泽为风,冲浊为痹,在地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赤色出两颧,大如母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黑色出于庭,大于母指,必不病而卒死。”
双眉中间的区域,别名称之为“阙”,它对应的内脏是肺。肺主皮毛,当外感风寒时,此区域出现的色薄而泽,呈现其中。痹病属于阴性,病变客于肉和骨内,所以其色的显现冲而浊。厥逆是寒湿的变症,病变起始于下,病色先出现在地阁区域。这是一般规律,各以不同的色变,判断不同的病变。
凶猛的邪气称为大气,当它直入脏腑内时,常常并不表现典型的病变过程,就会使人突然死亡。但是,在面部常能观察到它们明显的色变,一般都是以相克之色显现于被克之地。例如,水色出现在火地,天庭如墨烟,也就是"黑绕太阳神医难救"。火色出现在金地等等征侯,皆因体内元气严重衰败虚弱,凶猛的贼邪病气容易长驱直入,所以常不见病变的全过程而发生卒死。
当赤色出现在两侧颧骨上,也称之为“东西两岳现赤霞”,如果赤色范围大如拇指,则十分凶险。双颧下应于双肩,里脏对应于肺,肺属金,现赤色是火克金之象,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出现疾病好转,也是假象,终究会突发性死亡。例如重症肺结核、严重心脏病,都是常见双颧赤霞。天庭处于面部的最高处,属于南方,为火地,也称之为南岳。黑色如果出现在天庭,为水克火之象,直径范围大如拇指时,说明肾气已绝,那怕暂时还没有出现临床症状,也会突然死亡。病色"大于拇指",都说明病邪之气凶狠而强劲。
“庭者,前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