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全龙浅谈中华武医——道武医(7)
“色明不粗,沉夭为甚。不明不泽,其病不甚。其色散,驹驹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气痛,聚未成也。肾乘心,心先病,肾为应,色皆如是。”
如果病理性质的色,虽然明亮可见,并不突出地显现,但是可以见到其色沉滞和枯夭,那么疾病必然比较重。如果病色虽然不明泽,但是也不表现出沉滞枯夭者,那么疾病肯定不太重。观察到的病色处于弥散状态,就象未装鞍辔的小马驹一样处于动态中,散而未聚。动而不定者,说明疾病也还处于病变的初期,还未造成器质性损害或器质性病变。即使症状中合并有疼痛等体征,也只是一种气机滞碍所产生的症状,病气还未聚积,病变并没有完全成形。“肾乘心”,是指肾中水邪上克于心火,当出现这种病变时,心必然先产生病理变化于内脏中,同时肾之色亦会对应性地显现在面部相应的反应区中。例如黑色在下极(山根)心区显现,就明显地说明内脏中水邪克心火,心发生了病变。不单是心肾互为病变表现如此,其它各脏腑也同是一理。
“男子色在于面王,为小腹痛,下为卵痛,其圜直为茎痛,高为本,下为首,狐疝‘贵’阴之属也。”
对于男性而言,当病色出现在面王(鼻准头)下面的人中水沟区时,所反应的是小腹区的内外生殖器和泌尿系统病变。将人中水沟区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又称之为高,这一区域出现的病色反应,是小腹内膀胱或者内生殖器以及外生殖器的阴茎根部疼痛,下半部分则反应出睾丸或者龟头疼痛和病变,这些都是狐疝、(贵)阴一类的病变。
“女子在于面王,为膀胱子处之病,散为痛,抟为聚,方圆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随而下至胝为淫,有润如膏状,为暴食不洁。”
对于女性而言,当病色出现在面王(鼻准头)下面的人中水沟区时,所反应的是小腹区的膀胱泌尿系统和内外生殖器病变。病色处于弥散形态时,一般表现为疼痛和非器质性病变,或是器质性病变的早期。病色抟凝为聚积,属于病程较久和器质性病变。凝聚的病色呈现方形、圆形,位置偏左或者偏右,都是分别反应病变的性质和位置。如果病色向下延续至下半区的边缘,说明生殖器内浸淫带浊,黄带或白带有润如膏状之物外排。这种病征常因暴食不节,或过食生冷,或外阴不清洁卫生所致。
“色者,青、黑、赤、白、黄,皆端满有别乡,别乡赤者,其色亦大如榆荚,在面为不日。其色上锐,首空向上,下锐下向,在左右如法。”
面部的色,分为青、黑、赤、白、黄五种,色泽都应当端正充润。五种色不但有正色和邪色之分,而且正色所出现的部位也有正位和别乡之异。例如,赤色是心之色,它出现的本位应是两目之间的山根区域,这一位置是赤色的本乡正位,如果在鼻准区出现,就是别乡异位。正色出现在异位别乡,虽然面积大如榆荚也无妨,积极治疗不消数日,即可治愈。例如前面所说的火色现于土位,火生土是相生关系,易于调整和治疗。色有正邪之分,邪色的出现也有规律性可循,只要仔细观察,即可掌握。例如它们发展漫延的方向,尖锐之处就是乘虚所犯的方位,上虚必然锐尖向上,下虚必然锐尖朝向下方;左虚必然指向左,右侧虚空必然锐尖向右。
《素问?五脏生成篇》曰:“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
五行之中,以土为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是生机之源。黄色,是中央土的正色。只要胃气还旺盛,临床上出现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即使疾病沉重也可挽救。但是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都是不易治疗、挽救的重症。因为色中无黄,说明胃气已绝,后天之本已失,所以不易救治。
望诊病人面部病色,要注意整体和局部综合分析,辩证地进行判断。前面我们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五脏在面部的对应、反应区,这是一个比较小的五行分类。整个头面和五官的总体,又是一个较大的五行分区,它们与五脏在面部的对应分区,关系是整体而辩证的。医者望诊,一定要根据阴阳和五行生克之理,胸中有全局,综合细端祥,对于生死不可妄下判断。从面部整体上来说,一般而言,当病人的天仓和地阁并不黑暗,口角也不透发黄色,命宫明润,耳轮赤,必有良方救济,必然还能救治,不至于死亡。如果病人满面气色都呈现出不明不暗,再加上皮肤干枯,颈区的项皮发皱,则万分凶险。病人如果井灶赤、年寿青,沉病难医。口唇发青色,舌头发黑,色象紫肝一样,大都难以救治了。望色诊断中除了面部外,颈前的喉区也要注意观察,如果喉区出现赤色或者黑色,色泽晦暗,大多数必死无疑,朝发暮应。同时要望诊一下双手掌心,如果掌心血色明润,才可能有救。这也是非常应验的体证。患病者如果口唇透白色,地库呈光泽明润之色,疾病即使非常沉重,一般都可能遇上良医起死回生。古有“唇白地库明,自有良方来回生”之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