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阅读】《人性处在永恒的“知/行分/裂”之中》

标签:
教育情感时尚文化育儿 |
分类: 读书小河 |
最好的观察对象是自己。孟/子一派认为,人生来被赋予了德/行,我完全同意这句话,但我们是否也应该承认,人生来被赋予了罪/性呢?儒/家的问题是单向度的德/行秩序,而不是整全式的思考。赞/美与怀/疑要同时进行。莎/士/比亚赞美人是万物之灵长,帕斯卡批评人充满幽/暗,是宇宙中的垃/圾。每个人要诚实逼/问自己,我的真的是完全的善吗?我真的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了吗?
六/合之外存而不论,我对这句话的质疑,采取逼问自己的方法。死/亡以及死/亡之后的风景,就在六合之外。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我真的不忧虑死/亡问题吗?我真的不思考一个人死去之后灵/魂到底去了哪里吗?我相信,一个人只要足够诚实,他一定会选择在死/亡面前默想。要么绝/望,要么交/托,所有中间的犹疑不决,都是没完没了的虚/无和没完没了的痛/苦。
儒/家的人性假定是仁,儒/家的方法是孝,儒/家的目标是天/道,儒/家的人格概念是君/子小/人。这是一套道德哲学。问题不是出在儒家向下的制度设计,而是儒家将天/道虚/无化,将人性单向化,将人格外部化,然后用孝的方法覆盖一切领域。孝不仅仅是家/庭概念,文/化概念,更是政/治概念,国/家概念。
要展开对儒/学的批/评,就应该从儒学的“人性假定前提”开始。而要讨论人性,必须事先相信有一个明确的高于人/性的基准条件和参照系。
比如我们熟悉的格言,“吾日三省吾身”,在人性论和认识论的维度上,完全禁不起追问。常识告诉我们,一个人洗脸的时候应该看看镜子,才知道洗干净没有。儒/家的镜子是什么呢?有人说是“天/道”,问题是儒/家所说的“天/道”是什么呢?查阅所有的儒/家典籍,并没有关于“天/道”的明确的记录。即使从字面意思看,所谓“天/道”,应该是“天说的话语”,或者至少可以理解为“上天的道/理”,这意味着中国人想象的天/道,一定比任何人都要高。可是儒/家很容易遗忘这个常识,以至于有人说这面镜子就是“孔/子”的言行,是孔/子的言论。问题是,孔/子也是一个人,如果孔/子的言/论成为一面绝/对的“镜子”,则孔/子本/人就已经僭越了“天/道”。
任何人对孔/子的跪/拜,事实上都是僭越天/道的行为,不仅无/知,而且充满了人在真/理面前的傲/慢。人类就是因为这种对真/理的傲/慢,带来了无所不在的报/应。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就可以直接指出,当一个人持续地跪/拜某一种偶/像,他就无条件地陷入到了一种报/应和诅/咒之中,而且这种悲/剧性质的诅/咒和报/应,就是他自/己的自/由选择。
这是一个关于基本问题的巨/大困/境。一个人怎么走出这种诅/咒和报/应的困/境呢,惟有来到上/帝面前悔/改一条坦途。所以,在悔/改的意义上,我们这些总是不/承/认自己有/罪,总是不知悔/改为何物的人,上/帝就会兴起更大的恶/人惩/罚我们,奴/役我们。
是的恶/人不断涌现,流/氓横行霸/道,骗/子登堂入室,这种种荒诞的现象,都是我们此时此刻“应得的惩/罚”。要么在夜深人静之时嚎/啕大/哭,要么主动走进/JIAN/狱配/戴脚/镣。这个时代不会有其他所谓自/由之路。
人/性论的意义上,据说每个人看自己都是越看越美,当一个人总是愿意看见自己优/美的一面,所谓“三省吾身”,最后的结果就是人性论意义上的盲/目自/信和理/性自/负。
看似平常的一句“吾/日三/省吾/身”,事实上牵涉到的大/命题是文/化传统意义上我们一直缺少基准条件和这是参照系的认识论命题。人要真正认识自己,必须要有绝对高/于自己的基准条件和参照系,才能看见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这个道理非常简单,但几千年以来儒/家传/统不理解。不仅不理解,甚至没有能力连续提出关于这些问题的基本追问。当一种文化传统无法提出有效的问题意识,那么这种文/化传统必然导致全/面的无/知,在每个方向上都处在无/知的状态。
“你们的心里固然愿意,可是肉/体却常常软/弱了”。人们通常都知道人类的道/德准则,比如不能撒/谎,不能SA/人,不能贪/污,不能奸/YIN。但道理归道理,人在实际行为中,却不能遵/守这些人生原则。
有鉴于此,所谓知/行/合/一,或许就是一个PIAN/局。人性处在永恒的“知/行分/裂”之中。关于人性,惟有怀/疑,惟有怜/悯。
王/阳/明所谓心/学,纯粹装/深/刻。没有系系统哲/学训练的人,才会被王/阳/明那一套蒙住。比如心/学,你先得解释清楚,什么是心,心从哪里来。所谓知/行/合一,得先解释何谓知?何谓行。而不是什么概念都不建立,就说合/一。康/德专门解释人的知识体系,米塞斯解释人的行/为体系。都有鸿篇巨制,但我们的书/生没有几个人看懂。
思想史演化的意义上,我认为中/国诸/子/百家时代的古/典哲/学思/想和古/希腊哲/学思/想旗鼓相当,一样的上/帝(天道)追问,一样的道/德建/构(孔/子),一样的科/学/思/考(墨/子)。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落后于人的历史时期,一是保/罗把基/督/福音带到希/腊,完成了上/帝对希/腊哲学/的特别启/示;二是阿/奎/那时代,思想史的意义上希/腊亚/里斯/多德理/性主/义哲/学与希/伯来神/学实现了大合流;二是苏/格兰启/蒙哲/学时代,思/想家们靠着/基/督/信/仰,完成了对人性的一般认知。遗憾的是,这三个重大的思想史事件,在中国都没有发生过。
无论道/家还是儒/家,基本漏/洞是对个体的人性缺乏深/度追问能力,因而走向空/洞的宏/大秩/序构建。中国传统文/化从来没有思/考过什么是人。这个世界上还有比人更深刻更复杂、更幽/深、更有意义的载体吗?这是共同的悲/哀。我要从我自己开始,脱离这个无知的怪圈,让自己变成一个正常的人。(文/路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