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阅读】《人生理想境界是回到小孩子样式》

标签:
教育情感时尚文化育儿 |
分类: 读书小河 |
很多人对公共命题与私人命题的理解完全错位。比如对公/共/机/构,本应绝对怀疑批评,但人们却无条件认同与逢/迎。对一个具体的人,本应宽容与爱,但人们却咬牙切/齿,充满仇/恨。比如婚/姻,本属完全的私/人生活,但人们常常把婚/姻看成社/会关/系,看成合/作组/织,看成股/份制企/业。凡此种种的错误观念,才是与我们每个人有关的人/生怪现状,才是我们人/生悲/剧的底/色。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要对这句古老的中文格言提出怀疑。一,人的生命成熟与年龄不是正相关,有人二十几岁成大器,有人一百岁还是白/痴。二,人生有挥之不去的无知感和无力感,不可能完全知道天命与自己的内心。三,人生理想境界是回到小孩子样式,不是老/谋深/算。
一个人的黄金时代是在他幼年的时候。人性论的常态意义上,一个人年纪越大,心智越/蠢,德/行越坏。到一个人死去的时候,这个人已经变成一个彻头彻尾、不可救药的罪/人。中国民间有“老/不/死”的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不动脑筋的人是可悲的,因为人的最大的长处就是大脑深处的智慧。舍此之外,人类的体力永远不如狮子,四肢永远不如飞鸟,嗅觉永远不如一条/狗。
上/帝叫太阳照好人,要照歹人。爱是无条件的。老实说,过去我总认为婚/姻就是合伙公/司,国与国就是利益交换,人与人就是关系勾/兑,男和女就是互相消费。后来我才慢慢看见,如果我不懂得爱的最高原则,不理解爱的无条件,我就不可能是一个好丈/夫、好公/民、好/朋友,我毕生不过是一名见/利忘/义的酒/肉之/徒。
上/帝造的人,不是木/偶,而是自/由的人。不能在强调上/帝权/柄的同时,忽略了上/帝给予人的自/由意/志。某种意义上,这是中世纪以来基/督/教/思想史最大的错/谬之一。如果遮蔽了人的自/由意志,其实是遮蔽了上/帝的绝对之爱。但人们理解这样的命题,通常都是碎/片式的。为了强调上/帝权/柄,就会理所当然地轻视人的自/由/意/志。反之为了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就会理所当然地远/离上/帝,甚至亵/渎上/帝。
人啊,从来没有正确过,谈什么政/治正/确呢。想明白这一点,我就知道了,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最需要的是忏/悔,不断地忏/悔。
一个上帝所造之人在沉思自己的时候,一定要持守一个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三一模型:
——上/帝存/在
——灵/魂不/死
——自/由意/志。
我的意思是说,当我思考我自己,我必须同时思考三件事,如果只强调其中一件事,人就走进败/坏与无/知的状态。比如现在这个时代的人们都在极力强调每个人的自/由意/志,却忘记了上/帝存/在的秩/序和灵/魂不死的秩序,这使得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就是一个自/由极其泛/滥的时代,人们以自/由为名,所从事的却是毁/灭人/类的魔/鬼事/业。
一个人面对这样的三/一模型,应该时时刻刻追问,自己是不是在某个状态之下遗忘了什么。比如当我吃吃喝喝的时候我是否遗忘了上/帝存在;比如当我呼求上/帝名字的时候我是否遗忘了我的自/由、我的使/命和我的责/任;比如当我惊叹于山川河流之美的时候,我是否遗忘了我的灵/魂不/死。
我的意思是说,当我想起我的灵/魂的永/存,我知道这些高山,这些大海,这些奔涌的河流,都不如我的意义,都比我速朽。
每个人都有错误,每个人都会在某个局部状态丢失最重要的智/慧。所以一个人的生活的重点并不是时时刻刻建立自己的伊/甸/园,而是要时时刻刻发现自己的错/误,然后开/放/式/纠/正自己的错误。这是一个人的范围之内最大的也是最有意义的工/作。
理所当然,所有的错/误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这样的错误发生在自己的范围之内,而且只与自己有关。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有一天我终于意识到,不要逼/着别人去承/认错/误,别人的错/误是他的,我的错/误才是我自己的。面对他人的错误,我完全无力,影响力有限。所以不要试图启/蒙别/人,不要试/图用自己的思/想和知/识改变别人。可惜多年以来我不懂这个道理,总是有一种启/蒙他人,改变世/界的幻觉。现在我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种徒劳无益的蠢/事呢?原因在于我不认识自己。最好的办法,应该是自己纠/正自/己的错/误,这是成本最/低的纠/错方式。
事实上,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我们发现亚/伯/拉/罕一生都在努力离开他的土/地和民/族;而耶/SU满有大能,却不愿帮助犹/太/人建/国,反而说,他的国不在地上。这意味着一些重要的价值观需要我们建立起来:第一,国/家是一座偶/像,它会吞/灭人的生/命。第二,上/帝爱每个人,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基/督只为此而来。第三,我们作为上/帝所造之人,最大的使/命是更新我们自己,然后靠着上/帝的救/赎,回到圣/经,回到上/帝。
“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这就是我的最大的人性/论。无论是谁,都有挥之不去的人性缺陷,一个内心渐变的人,总是有福的。人的一生是心灵不断纠/错的过程,到死/去的那一刻,能带走的只有一颗悔/改的心。
每个学科都存在一个基本问题,而所有基本问题都必须立足于惟一一个关于人的意义的终极的基本问题。这个基本问题由四部分组成:
——人是什么。
——人认知什么?
——人应该做什么?
——人的目的是什么?
每个人、每个社/会、每种文/化、每个/国/家、每个制/度,对这些问题都必须有答案。就理性秩序而言,答案有很多种,谁更加靠近真/理,谁就得到更多幸/福。(文/路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