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阅读】《父望子成龙灵/魂的替代现象》

标签:
教育情感时尚文化育儿 |
分类: 读书小河 |
无论肉/体还是灵/魂,人生除了绝/望,一无所有。信/仰才是逃/离/绝/望的惟一道路。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这么看待人生。
冯/友/兰说,“在传统中国,一个人子孙满堂,他可以把子孙视作他自己的生命扩展,然后平静地死/去,不去操/心他的灵/魂是否在死/后继续存在。”
问题是,子孙是子孙,我是我,生命怎么可以被别人替代呢?得承认一个事实,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是这么想的,生活中我发现很多人苦于自己这一生一事无成,因此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儿/女身上。
“父望子成龙,子是父的威”,这种观念隐秘地告诉我们,我们在家庭范围之内早就缺少一个人的独/立/精/神,根本没有意识到一个惟一的个体之人如果承担属于自己的唯一的使命。
我把这种生活方式小结为“灵魂的替代现象”。即我们普遍相信一个人的灵/魂可以由他的子/女来替代。
啃/老一族也是一种灵/魂替代现象。逻辑上讲,如果一个人在活着的时候其灵/魂被其他人替代,则这个人就是典型的奴/隶。如果一个人死/去之后灵/魂可以被其他人替/代,那么他在活着的时候,其精/神甚至是肉/体也可以被他人替/代。这太可怕了,怪不得很多儒/生反复强调,儒/学是一种文教,以文/化之,那些自以为是的君/子,是可以用文化来替代别人,奴/役别人的。
这种“灵/魂的替代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如此普遍,以至于很多人根本就无法理解一个人的个体独立意义。而这种消弭个体独/立/精/神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习惯,竟然是从我们与自己的孩子们的关系中开始的。也就是说,从家庭开始,我们的奴/役之路就开始了,对此我们浑然不知。
反思这种愚/蠢的灵/魂替代现象,令人痛苦。我记得我的父亲60岁的时候,我开始改变我的角色。也就是说,我不再是我父亲的儿子,而是开始代替我的父亲。我认为我的父亲年岁已老,从这个时候开始,一切都应该服从我的安排,从生活方式到观念行为,在我看来他已经苍白无力。后来我才意识到,那个时候我的父亲的灵/魂如同翻卷的大海,他对生命的忧伤无以复加,然而我却把他简单地理解为一个行/将就/木的不再有深厚思想的人。如今回想起来,我实在是太愚/蠢了。作为一个人,父/亲是惟一的,我也是一个人,我有什么资格和力量去替代我的父/亲呢,他的缤纷的内心,我永远无法走进去。我满口的孝/顺,满口的爱,然而我现在才发现,我连对我的父亲的灵/魂的一点基本的尊重都没有。
我想说的是,那些此时此刻年轻的父母们,你们是否正在扮演你们的孩子的灵/魂呢,你们是否认为自己不仅可以管住孩子们的身体,也可以管住孩子们的灵/魂呢,你们是否完全不尊重孩子们的心思,一心一意要让你们的孩子的想象力活在你们的蹩脚的想象力之中呢。
我一直认为,我们不配做父/母。这里的人像动物一样繁/殖,却不能像人一样教/育人。这才是最基础的悲/剧,此时此刻正在被每个人复/制。
看见一个视/频,一位被父母遗/弃的女孩子,在美国长大,成了一个文明人。当父母对她说对不起的时候,这位女孩子说,这是好事啊,不要说对不起。
我很感/动,这是一个灵/魂层面独立的女孩子啊。而这位女孩子的同胞哥哥,那位没有被父母遗弃的宝贝儿子呢,满脸木讷,行为迟缓,一看就是一个早已被他的父母代/替了灵/魂的可怜的年轻人。(文/路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