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休闲阅读】《为什么中国学者普遍读不懂西方经典?》

(2022-07-25 10:18:50)
标签:

时评

历史

时尚

文化

哲学

分类: 读书小河
【休闲阅读】《为什么中国学者普遍读不懂西方经典?》



为什么中国学者普遍读不懂西方经典?



关于阅读,有些现象是需要讨论的。比如很多中国的大学者,尤其是那些致力于研究西/方经典的学者,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读懂西/方人的经典;反之,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研究中国文化的西方学者,很有可能也是一辈子没有读懂中国的经典。原因或许是,中国人总是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秩序去解释西/方人的思想/,而西方人总是用西/方传统文化的观念秩序去解释中国人的思/想。
先验的观念秩序的不同,导致人们在阅读和理解的问题上,形成了某种隐蔽的“思/想隔/离”。

 

观念在前,对象在后。康德的观念秩序的第二次哥白尼式革/命,同样适用于阅读。任何一部经典著作,如果你在先验观念秩序的意义上和它是同构的,那么你只需要花很少的时候就可以基本理解它。如果你在观念秩序上和它不同构,甚至是排/斥的,逆/反的,那么即使你把这部著作全部背诵,也不可能真正理解它。

 

以上陈述,导致我坚定地认为,中国学者如果不事先切入西/方思/想史的观念秩序的前提给定秩序,也就是说,如果不对西方思想史的观念秩序的原典——《圣/经》有足够了解,即使这样的中国学者博览群书,像一座图书馆一般存在着,也读不懂西方思想史的任何一部思/想小册子。

 

打个简单的比方。当你面对一台车,由于你事先就在观念的意义上理解了什么是车,因此你只需要花一点时间,就能够了解它,使用它,甚至你不用花太多的时候,就可以复制它。但如果你从来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车这种东西,你甚至不知道车这个单词,那么当你面对一台具体的车,你会觉得它是个怪/物,你不知道它是什么,不知道它的用途,你更不可能知道它的设计原理,材料构成,即使你把车收藏在你的客厅里,你也不理解它。

 

所以,当我们讨论读书,讨论的重点并不是我们必须把握这本书的每个句子每个段落,而是首先要把握这本书的观念秩序的前提给定。只有观念秩序的给定命题清晰之后,我们才能够进入这本书的内容构成。只有观念秩序与这本书同构之后,我们才意识到,读书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这个世界也不存在所谓的让人无法真正理解的天书。一本书作为一种认知的对象进入你的观念秩序,你很快就能理解它。如果说我们读不懂,或者说我们产生误读,都是因为我们在观念的给定命题上与一本书实际上的观念秩序相差太大了。

 

从思想史的流变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解释我们的阅读现象。

 

今天的大学教育,在阅读训练的时候,不仅要求学生必须完全掌握某一个思想家的著作,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对这个思/想/家所处的思想史流变有清晰的把握。这当然是一个非常好的阅读方法,但如果立足于“观念在前,对象在后”的认识论秩序,则这样的方法仅仅适用于一名学生阅读自己的文化传统秩序下的思/想史,不适用于阅读其他文化传统秩序的下的思想史。因为每个人都生存在自己的传统文化的观念秩序之下,一个人在习惯性的意义上,从一开始就切入并理解了与自己的传统有关的观念系统,以至于一个人在一种不自觉的思想状态下,用自己先验的观念秩序去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

 

但是,当一个中国人致力于“开/放/式学/习”和“比/较/式学/习”,我们就必然要面临我们先验的在前的观念秩序与我们学习的对象之间的差/异与冲/突。只有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才真正理解,为什么我们中/国人接受西/方人的思/想和文/化竟然是如此困难,为什么我们仅仅能学习一些器物意义上的西方技术。因为器物意义上的西方技术是中性的,与价/值和观/念无涉,作为一种工具理性,我们能够接受,一旦面临观念秩序的冲突,我们通常就会回到我们自己的观念秩序,排斥他人的观/念秩序。

 

麻烦的是,立足于先验的观念秩序的前提条件,我们发现,任何知识其实都是中性的。这意味着人们或许能够接受某种中性的知识,却无法接受超越了中性知识的观念秩序。这真的是一个困境。知识作为一种巨大的存在,竟然对我们的观念更新构成巨大的拦阻。生活中我们看到很多令人不解的现象,比如总有读书人拿着一堆中性的知识试图教书育人,启蒙读者,殊不知如果观念秩序不变,这样的启蒙毫无意义。所以我们看到有很多大学者在年轻的时候苦读西/方经/典,看上去对西方思想史熟稔有余,但进入暮年之后,却毅然决然回到了中国/文化的传统观念里。

 

在阅读的层面,我们终于陷入了一种巨大的悲/剧状态。这是一个事实,即使是那些学富五车的、图书馆一般存在的中国大学者,在理解西方传统的观念秩序的时候,也是百/孔千疮,玩/笑倍出。

 

“观念在前,对象在后”。一个开放的学习之人,一定要记住康德的话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总是强调一个观点,如果你对整个西/方思/想史上的思想家的思/想总是抱有一种强烈的兴趣,那么我建议你用90%的精力去研读《圣/经》,只有当你对《圣/经》有了不错的理解,你才能建立起一种前置性质的观念秩序。如果你这样做了,你会发现,你阅读西方思想史上的任何作品,都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你会有一种融会贯通的阅读快感,你会发现你能够轻松地在思想史的层面与那些过去的思/想家对话,他们会把你看成知己,而你则把他们引为兄弟或者朋友。

 

当然,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也可以拒绝这样去做,拒绝去阅读《圣/经》。这么做的代价是你永远读不懂西方人的思想。但你可以固执地回到自己的传统,按照四/书/五经的观念秩序去阅读,去生活。这是你的自/由选择,至于你损失了什么,那也是你的必然的结果。总之,在观念秩序与事实对象的关系上面,你可能是对的。你用你的大量的阅读证明了一个先验的观念事实,你起初就认为《论/语是正确的,后来你终于意识到,《论/语》的确是正确的。缺点是你罔顾当下这个世界的一些必要事实,罔顾了你拥有开阔的想象力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由此你终于变成了一个凡事自信,不会开放式学习的人。如此,你的阅读经历表现为一种“回头看”的模式:

 

——作为先验观念秩序的儒/家传统观/念,构成阅读的前提条件

——阅读和思考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构成一种比较的阅读生活

——作为先验观念秩序的儒/家传统观念,构成阅读的终极目的。

 

叶落归根,这是我们所熟悉的生命方式。但这是一个阅读层面的封闭系统。每个人的灵魂想象力始终是敞开的,一个人的阅读生活,应该从自己的先验的观念秩序出发,经由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与思考,走进另一种观念秩序,从而构成一种观念秩序层面的跳跃与更新。

 

我想我的阅读状态就是致力于这种观念秩序的跳跃与更新。起初,我当然属于四/书/五经式的观念系统,后来我意识到《圣/经》才是无误的。因为我意识到《圣/经》是上/帝的话语,是上/帝的启示,在观念的意义上,圣/经高于任何由人陈述的观念体系。


认识到这一点,令人非常痛苦。所有人在告别故乡的时候,都会依依不舍,热泪盈眶,然而一个人必须离开故乡,向着远方的应许之地走去。生命不在故乡,而是在高处。我的优点在于,我在我的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的基础上,拓展出一个崭新的观念秩序,在先验观念秩序的意义上,我比一个固守中/国传/统观念秩序的读书人多了一份收获,这就是《圣/经》,这本经典的著作构成了对我的观念的重生式影响。我比过去丰富了,比过去开阔了,我多了一份比较的方法,多了一种观察这个世界的坐标系。如此,我真的更新了,而你作为一个中/国人,却只能永远在论/语的观念秩序之下埋头沉思,不知道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是如此灿烂,如此令人激动不已。(文/卢克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