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陆伟房地产买房蚁族不买房房产 |
分类: 感悟心情 |
因为你知道,要一提裸婚,都没有人愿意嫁给你。即使老婆愿意,丈母娘也不愿意。别人会怎么看?孩子以后怎么办?
你觉得这样的生活,你可以接受吗?如果当初小巴要是直接买房子会怎么样?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小巴和小苏其实是你认识的人,他们叫做巴菲特和苏珊。
1951年,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在纽约找不到工作,于是回到了老家奥马哈做股票经纪人,就相当于今天证券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1952年,蚁族巴菲特遇到了自己喜欢的姑娘苏珊。据说老巴在结婚的时候跟他老婆说:“亲爱的我现在给你两个选择,我工作一年就攒下来了一万多美金,1是花1万美金买套小房子,2是这1万美金让我去投资,过几年买套大的。”苏珊说:“好,我相信你。”巴菲特租了一套两室一厅,晚上都能听到老鼠在天花板上开派对,他们结婚了。
1952年蚁族巴菲特裸婚,与老婆苏珊租下两房一厅
1953年他们的第一个女儿出生了。
1958年,他的投资开始稳定获利,他花了3.15万美元买下位于奥哈马的一座灰色小楼,至今住在这里。
1962年,10年后,巴菲特赚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一百万。
2008年财产620亿美元,世界首富。
各位不见房子不放儿女的中老年父母们,各位无房绝不裸婚的男男女女们,谁才是真正的股神?巴菲特媳妇苏珊!她为巴菲特做了这一辈子最重要的一次投资决策,投资自己,而不是投资一套房子!如果当年苏珊选择的是买房子,估计巴菲特一辈子就废了。各位女同志房子是暂时的,给你未来有潜力的老公投资吧。因为即使是股神这样的天才,也需要给个十年发展机会啊。从职业发展来看,一套房子消灭一个巴菲特。
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
你是否意识到,在你年轻的时候,买一套房子多大程度在卖你的梦想?我们来做这样一个“人生试验”。
假设有这么2个人,小强和小明,他们是同年从同一个专业毕业,在同一家企业工作。2年后,他们月收入都是5000,现在他们决定思考买房子的事情。在随便一个大城市(南京均价1万2千多)房价1万2每平,户型是80平米两房。两个家庭都能够支持大概35万元,如果按照最长的30年贷款算下来,月供大概在3000元左右。
盘算下来,小强决定买房,而小明决定拿钱投资自己。
半年以后,小强和小明的收入分配有了下列的不同。小强开始每天坐班车上班,而小明在单位附近花1500租了一间房子。现在我们来对比一下小强和小明每月的收入和支出。
收入5000
1200生活费+衣服日用品等
月剩余300
小强每个月只有300元节余,他小心翼翼的避免所有的大额消费,避免所有的出游活动。他心里这么想的,反正有房子了,熬一熬就能过去的!小明则开始把更多的钱花在自己身上,他觉得这个时候投资职业才是最重要。他看上了几个认证和能力培训班,购买自己需要的书。同时他还拿出一部分钱做人际活动,因为他知道,在课程中结识人脉的收获往往和课程一样重要。但是人脉需要持续的活动来维系。看看这个决定会让他们的职业有什么不同?买房子的人由于没有钱而不能去提升自己,单位离家远没有精力学习,基本没在教育上投入。
小明的投资很快收到了成效。他的简历上了每年都会稳定的增加一个认证,他的能力也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多的机会降临到他的头上。他的人脉圈子每年是小强的12倍之多,这让他总是有一些行行业业的朋友,他成为公司资源的中心,甚至有时候上头需要什么渠道,都会问他一句。他还在准备读MBA,为自己再上一级做准备。当然小强也不差,为了自己的房贷,他也很努力的工作。只是他慢慢意识到学习真的很重要,往往自己一个多月时间工作的心得,小明课堂上一句话就听到了。但是囊中羞涩,他没有能力投入。而且自己精力也不足,因为房子离公司太远,每天回到家,就已经九点多钟。稍微休息一下就该睡觉了。
这样一个购房的选择,在在升职加薪方面,会有什么影响?小明因为更多的知识储备和更好的人脉,他升职的速度几乎是小强的两倍。
10年过去,现在小明和小强都有各自的发展。小强在自己的公司做到了经理,年薪大概20万。而小明5年升到了经理,然后跳到了另外一家企业,从经理做到了总监,然后与两个朋友开始一起创业,现在有股份,年薪大概68万。从职业发展理论来说:一个成功的职业发展人士,十年后一个月的收入是十年前一年的收入的十倍。现在小强的房子还得差不多,但是小明一年的收入是他的三倍多,未来的平台和前景,远远不是他能够比拟的。因为小明的专业能力和交际面一直在上升期,慢慢进入资源层面的竞争,而小强却慢慢的进入体力下降的瓶颈,他似乎已经能看到天花板的靠近……
另一个小明与小强的重大差距是,在这个期间小明做了两次重要的跳槽选择,小明很清楚知道,在今天这个变化多端的社会,期待一个公司或者行业连续10年都有最快的发展,怎么可能呢?自我的快速发展,也许需要通过调整职业方向的方式来实现。而小强则不敢冒这样的险——因为他的房贷让他不敢做任何的职业变动了。不购房的人一个月之内就可以跳槽到新的行业和公司,承担转换行业与职位的短暂压力,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而购房者则永远与这些机会远离了。
这些过早的购房者几乎与创业、转换行业和快速升值无关。翻阅国内大部分创业者的成功档案,发现他们都在最适合开始创业的年代,选择创业而不是买房。
1998年马化腾五人凑了50万,创办腾讯没买房;1998年史玉柱向朋友借了50万搞脑白金没买房;1999年漂在广州的丁磊用50万创办163没买房;1999年陈天桥炒股赚了50万,创办盛大没买房;1999年马云团队18人凑了50万,注册阿里巴巴没买房。他们的成功不是由买房来决定的
为什么是50万?因为当时的《公司法》规定,要注册必须是50万。当年深圳的房价大概。马化腾的股份是47.5%,也就是23.8万元。98年深圳市平均房价在3000元左右,应该可以支付一个约80平米的房子。当年的马化腾做出来一个不错的选择。不买房,买梦想。
无独有偶,量子基金创始人之一、投资大鳄罗杰斯也是在量子基金成功运转第七年后才耗资10万美元买下了一栋百年老宅。
有人问音乐人高晓松,为什么结了婚还租房住,不买自己的房?高晓松回答:我不买房,全天下都是我的,想住哪儿就住哪儿,买了房就只剩一个角落是我的,我妹也没买房,但我俩都走遍了全世界。
与他们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国内房产业大佬王石。2008年初,国内楼市初现调整之时,王石抛出了惊人之语:“对于那些事业没有最后定型,还有抱负、有理想的年轻人来说,40岁之前租房为好。”
在我看来,以今天的房价,排除那些富二代不说,普通人买房卖梦想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双方父母出钱资助,这种人基本上前途和发展被父母控股。经济不独立就一定意味着梦想不独立,——你住着别人的房子,还有什么好说的?第二种人是牺牲了太多的发展机会,典当梦想来成就一套房子。他们购买的其实是内心深处的“安全感”。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于是觉得有一套房子,就安全和踏实。正是每个人都这样想今天的房价才会这么高,每个年轻人才这样平凡而又累。年轻人应把更多的钱和精力投入在年轻的事业和发展上,以后你收获不仅仅是一套房子。
【注:蚁族”,并不是一种昆虫族群,而是“80后”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指的是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他们是有如蚂蚁般的“弱小强者”,他们是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