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杨老师对话——关于研究

(2009-09-10 16:16:31)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技术

关于研究:

一:研究大多限于调查研究的层面。只是一些简单事实的罗列。

>>>调查通常只是研究的一小步,科学性的研究还需要更加丰富的研究设计。调查只是一种收集数据的方法。

 

二:综述的综述的研究。介绍某一领域时,仅仅是死板的从什么它的历史啊,背景啊,目的啊,存在的问题说。槽糕的是这些基本上对于不同的人在同一的领域都说的差不多。缺少真正自己的思考。有的也仅仅是限于为思考而思考。

>>>>文献综述同样是研究的一小步,不过很多情况下文献综述是必要的,不过有质量的文献综述要能评论,有扬弃

 

三:面对问题时我们总是在将之作为我们研究的资本、作报告的素材,没有切实的行动。有的也仅仅是特殊的方面。

>>>行动并非总是合理的,虚假的行动往往使问题更加糟糕。比如媒体中心论的行动就是一种媒体推广行动不是教学改革行动。教学改革行动如果是由教师自己发起的,则不具备虚假性。


四:研究的结果缺乏可重复性。

>>>这是硬伤。我们教育领域中的研究大多缺乏可重复性。这直接源于理论的薄弱。教育领域目前处于只有思想没有理论的状态。

 

五:市场化的经济导致对论文、研究成果价值的错误认定。这使得很多的人将自己的研究仅仅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或是提高自己自身价值的依托。论文的价值在这时成为了功利、成为了人们眼中的金钱,而不是它到底能对这个领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我的想法是,评价一个人的学术水平是定期的学术报告制,将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学术研究写成独立的述职报告,向全体机构的人发表,接受质疑和批判。还可以通过网络匿名操作。这样再结合定量的方面,可能会好一些。

 

对与中国的远程教育的思考
一:师资的质量也就是软实力跟不上。

>>>对!但实际上是教育理论薄弱!师资素质低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改善,但是教育理论薄弱才是大问题。作为教师的教师们没有什么可以教给学生的。

 

二:执政者的好大喜功。重视规模忽略质量,注重自己当权时的“业绩”,总是以规模为先。表面功夫做的多,导致很多计划的中途流产。

>>>想一想为什么只抓数量不抓质量?任何发展都有数量方面的要求,也避免不了这个要求。问题是质量无法直接衡量,而我们自己本身也具有奴性,对这种数量的压力过于顺从!作为一个劳动者,我们既可以有数量也可以有质量的!质量源于内心的要求,我们很多人丢掉了内心的尺度。


三:市场的利的刺激诱惑太大,使得真正的从事者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向如何赚钱。

>>>过一段时间就好了,原来我们都很穷,注意力在钱上。过一段时间,50年左右,我们的注意力会更广泛一些。


四:中国现实的复杂性,价值观的多元性。这使得它不能单纯的借鉴其它国家的发展模式。同时在借鉴的同时我们总是在谈自身的问题,但是这只是口头上的。

>>>的确如此。了解自己的确需要一个过程,对于个人和一个国家都一样。精英们真正了解这个国家的必要手段只能是走向群众,走向大多数人。


五;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有的时候好像让人感觉是在从众、从世界的众。

>>>只是精英们的错,他们只看到了表面现象,不去了解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这种情况会改变的,良心永存的。


六:部门对国家政策的极度依赖。没有真正的理解或是想贯彻那些预定的目的。有极大的依赖性与“憨性”

>>>>远程教育应该真正市场化,引入竞争,才能真正提高质量。目前没有改进动力。

我认为的对策:
一:切实的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加强自身的软实力的建设。

>>>这还不是对策,恕我直言。不具有可操作性的都不属于对策。


二:重视小学的教育,将小学教育的质量质的提高起来。

>>>>这也是一样


三:务实的做一些事情。做研究应该求真、有真正的科学态度。

>>>>有时研究无法突破自己的界限不是人的态度问题,而是知识限制了我们的思维。我们需要的是打破权威,解放思想。思想界自我否定还需要勇气。


四:保证试验实验的可重复性,提高其信度与效度。对实验基地的选择要有一般性,不要怕吃苦,要愿意切适的深入农村,经济极度不发达地区。不要做表面功夫,或只是拿出来欣赏的数据与结果。

>>>>可重复性的实验不是想做就能做的,否则早就有人做了。是理论问题。教育技术学会直接解决这个问题。


五:避免研究的极度市场化。

>>>>应用研究必须市场化!理论研究才不能市场化。


六:对于个人研究,国家、社会应该为其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不能让个人完全承担研究甚至创新的风险。

>>>>这个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