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区农业的小康之路(9)
(2024-06-17 18:05:44)
标签:
现代农业陕西吴堡精心筹谋真抓实干鼓劲与祝福 |
吴堡县现代农业总体规划
5.1.6观光农业基地发展规划
近几年来,随着吴堡县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为适应城市居民的消费需要,郊区观光农业的发展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为更好地引导和促进观光农业的健康发展,特制订吴堡县观光农业发展规划。吴堡县观光农业尚未大规模起步,通过对吴堡县观光农业的市场和资源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一新兴行业在吴堡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首先,观光农业的消费市场稳步发展,并极具潜力。目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居民具有参加农业观光旅游的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消费群体将不断扩大,消费水平也将不断提高,观光休闲农业已经开始成为城市人口新的消费热点之一,特别是现代能源矿区形成之后,更趋明显。其次,吴堡县农业生产门类比较齐全,农牧林渔各业均有,山区、丘陵农业各具特色,为发展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观光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再次,吴堡名胜古迹众多,风景旅游区不少,吴堡大同碛、蛟龙壁、吴堡古城、横沟温泉、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地、我国著名作家柳青故居以及红枣旅游等诸多宝贵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的前景十分广阔。这些景点可以与观光农业景点互为补充,浑然一体,共同发展。
1、观光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
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吴堡城乡总体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为依据,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吴堡县农业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为基础,把观光农业作为农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着力加以培育,促进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总体目标是,以吴堡郊区农业文明和农村文化为主线,以农业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及农村文化习俗为主要内容,建立起一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具有观光、品尝、体验、休闲、度假、教育等多种功能的观光农业景区(点),使观光农业成为吴堡县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观光农业发展的规划布局及重点发展领域
结合区域特点和资源分布,吴堡县观光农业总体布局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近郊区、远郊平原和远郊山区,三个层次资源不同,特色各异,发展方向和重点也各不相同。
1)近郊区:包括城乡结合部及其周围的农业区,近郊区交通便利,最接近城市消费群体,农业以园艺农业及高档次果菜种植为主,观光农业以观赏游览、体验农作为主,可以重点发展农业公园、黄河漂流、黄河文化、花卉观赏园以及市民租赁农园等观光体验型项目。规划在宋家川镇康家塌、杨家店村一带率先起步,逐步向沿黄河一带旅游景点展开。
2)远郊平原是指三道塬农业基地:目前已形成了生态农业基地、养殖基地、蚕桑基地等一批颇具观赏价值的特色农业基地,通过合理规划,积极引导和扶持,将其逐步建设成为各具特色的观光农业项目密集区。该区农业景观明显,又是将来工业集中园区,观光农业应以休闲、农作体验、餐饮、民俗旅游为主,重点发展市民租赁农园、瓜菜采摘等体验休闲型项目。规划在三道塬区重点突破,逐步与矿区开发的总体布局衔接,与吴佳公路沿线开发相配套。
3)张家山乡一带:张家山乡是现代著名作家柳青和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的故里,乡风淳厚、民风纯朴,独特的民俗文化极富旅游观光潜力。本乡纯手工刺绣鞋垫为馈赠亲友宾客的上佳工艺品。该区域粮食、红枣、畜牧生产在全县占有突出位置,建成以杂果为主的观光型生态果园发展潜力很大。今后要进一步增加观光内容,拓展发展空间,配备和完善必要的餐饮、交通、娱乐设施,逐步发展成为瓜果采摘、农业观摩、民俗采风、农家生活体验等功能多样化的观光农业基地。该区重点发展甜瓜采摘、绿色度假村、生态庄园 “三高”农业试验示范区、果牧场等多种功能的综合观光农业区。在张家山乡政府周边和柳青家乡寺沟村一带率先起步。
3、重视观光项目的选择与组合
一是短期观光采摘购物项目,是在农产品收获季节吸引游客观赏田园风光,农业风景,采摘果实,购买新鲜农产品。
二是租赁农园项目,是指向城市居民收取一定费用,将少量的果树、菜园、瓜园等租赁给他们,他们在节假日前来从事耕作、播种、灌溉、打药、采摘等全过程农事生产活动。可以实行定期租地、有偿管理或承包租地、自选管理等多种方式,这种形式在日本、欧洲及台湾等地非常普遍。可以在合理布局、控制布点的基础上适度发展,但一定要交通方便,设施配套,管理规范和完善。
三是民俗民风体验项目,是指市民到农村吃农家饭、听乡村曲、住农家房、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感受乡土生活和文化习俗,这一项目很受市民欢迎,目前比较成形的有慕家塬、宋家川等地,应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四是现代农业展示、教育、示范型。是指用先进农业技术和设施装备的高科技农业项目,向市民和学生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使他们受到教育,还可以为农业生产技术人员和中小学生提供观摩、学习、培训、实习和交流的场所。
5.1.7生态农业基地发展规划
在吴堡县制定生态农业规划具有特殊的现实和长远意义,生态农业是吴堡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理念和长期行动方案。生态农业是指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方式的成功经验,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它要求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人,严格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特别是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规律,立足当代,放眼未来,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尽量避免以至根除恶性循环,为当代人以及子孙后代创造一个经常保持最佳状态的生态环境。实践证明,在当前农业面临人口增长,耕地减少,农业资源开发不尽合理,工业“三废”污染、农业自身污染比较严重,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信任度不高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是保护和合理开发农业自然资源,遏制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增强吴堡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吴堡生态县建设的重要内容。
1、指导思想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理,遵循“立足示范,着眼推广,注重基础,讲究效益”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确定发展思路、目标和基本战略。
以保护自然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针对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及系统工程方法,实行生物措施、农艺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新机制,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和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总体规划目标
突出发展养殖业和和高效经济作物,建设红枣、畜牧、小杂粮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新建不同自然生态类型的乡、村、农场生态农业试点10个,试点覆盖面积10万亩,基本实现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初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的目标。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建立有效的生态农业建设管理和技术推广体系,初步控制破土乱挖、毁地取土、开山毁林等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防治工矿、城镇工业的“三废”污染。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行科学施肥,控制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物质的施用量,防止农业自身污染。建成100个生态村,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粪便无公害处理达到35%,全县农产品优质品率达到60%以上,使吴堡县成为我省著名的生态农业基地。
3、规划实施步骤
2009—2015年,在试点乡村,发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庭院经济,实行畜禽圈养,粪便、废料、废水入池制沼气,沼气烧饭、点灯,推广太阳能热水器、风能发电等,缓解农村能源短缺状况;推行路旁种花种树植草坪,农田林网化;发展山区果木林、经济林立体种植,消灭荒山荒坡,实现全面绿化,将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破坏降低到最低限度,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建成一批生态乡村。主要农产品中有机及绿色农产品比重达到30%左右。
到2020年,在全县范围,基本实现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融为一体的生态农业体系,全面完成吴堡县生态农业建设目标和任务,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食品比重达到50%。
4、建设重点和重大项目
1)建设重点
吴堡县属典型黄河沿岸土石山区,人多地少水土流失,地力下降。重点应实行发展红枣,枣粮间作与发展生态畜牧养殖相结合,在保护现有耕地的前提下,发展粮食、猪禽、红枣立体种养生态系统,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计划,建立红枣园区,走旱粮(经)、生态经济路子,大力发展人工牧草和枣果业,把发展畜牧业和枣果业与防治水土流失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增加高效有机肥的使用量,推广节水农业、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总量,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大力推广“猪—沼—粮、菜、枣、和“五位一体”改圈改厕改厨三结合的沼气池、太阳能暖圈、太阳能热水器、卫生小水窖、高效种植或养殖场的生态模式,遏制工业、城镇和工矿企业“三废”污染,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
2)重点项目
围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农业发展方向,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更好地发挥吴堡县农业资源比较优势,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设发展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绿色和有机食品工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吴堡县由生态农业大县向生态农业强县转变。
全县农业生态环境监督监测网建设项目:结合吴堡县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手段落后、信息处理传输能力薄弱的实际,重点建设县、乡、村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监督监测中心和重点乡镇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点,尽快形成全县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分析、技术培训、监测咨询体系,为生态县建设提供有效服务。
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在沿黄河地区建设以推广应用生态农业模式及其技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农业示范区。扩大县、乡、村、户四级生态农业示范点建设规模。根据资源、生态优势和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建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同时,抓好生态农业示范点建设,在现有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区域分布和农业产业布局,适当考虑当地工作基础,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乡村,为生态县建设打基础。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推广“猪—沼—粮、菜、枣”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建设以沼气为纽带的生物质循环利用工程;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计划,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改善农业产业结构。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控制和减轻项目区内农业面源污染,显著改善流域内生态环境状况,促进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发展,不断改善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实施本项目,有利于提升全县生态环境整体质量水平和优势,加快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
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本县实际。尽快启动和探索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绿色(有机)小杂粮食品工程项目,农药安全使用工程,乡镇企业污染防治工程,生态家园建设工程,退耕还草工程等,通过新的理念创新和大量工程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全面提升吴堡县生态农业的建设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率先在土种鸡、土种蛋、土种羊、苦菜的技术和品牌上实现突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