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区农业的小康之路(6)
(2024-06-16 15:19:32)
标签:
现代农业陕西吴堡精心筹谋真抓实干鼓劲与祝福 |
吴堡县现代农业总体规划
5重点产业发展规划
吴堡现代特色农业主导产业要按照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的总思路,做大做强“红枣”这一大主导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生猪、羊子、肉牛等养殖,培育畜牧养殖产业,全面推进现代化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依托县城、新建工业园区,加快全县农产品加产业发展,建设以红枣、畜牧、粮食为主的农产品物流体系。
5.1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发展规划
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是在一个较大范围内对某一主导产业(产品)实行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而形成的以产品的高产出率和高商品率为特征的区域性生产地带,具有布局的区域性、经营的规模性、生产的专业性、产品的商品性等特点。“公司+基地+农户”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模式,生产基地在龙型经济(龙头(企业)+龙身(基地)+龙尾(农户))中处于联结环节,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和依托,为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提供原料,并将众多分散的农户联结起来,参与到产业化经营体系中,具有较强的带动和辐射功能。
5.1.1红枣产业基地发展规划
一、发展目标
通过技术创新与品种改造等综合措施,实施品牌战略、质量战略,提升吴堡红枣竞争力。2015年全县红枣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其中丰产枣园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总产值达到2-3亿元,枣农人均红枣纯收入达到2800-3500元。2020年全县红枣面积达到25万亩,其中丰产枣园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总产值达到4亿元,枣农人均红枣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
二、产业布局
根据吴堡县农业区划的实际情况,结合现有红枣品种及在各区域的分布、长势、潜力等综合情况,对红枣品种规划布局与配置建议如下:
1、东部土石山区:巩固和提高制干类红枣品种,适度发展加工兼制干类品种,在坡度相对较为平缓,立地条件较好、具备节水灌溉条件的地块,提倡适度发展以鲜食为主的红枣品种。根据大量调查和研讨,建议在该类型区重点搞好红枣的“镶嵌式”配置。
2、西部丘陵沟壑区:在品种布局上重点发展兼用型红枣新品种,适当配置鲜食类现代良种。在具体配置上重点搞好“立体式”配置。
三、建设重点
1、品种比较试验与示范
红枣品种老化、退化是当前枣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优良品种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具有关键地位,调整和优化红枣的品种结构,在吴堡红枣产区,通过引进优良红枣品种进行筛选对比,选择出适宜当地山地栽培的抗旱、耐瘠薄、丰产优质的红枣品种乃当务之急。吴堡县现已引进的灵宝大枣、紫铃大枣、金昌一号等鲜食、制干兼用优良品种取得了进展,表现突出。为此,优良品种的引进、比较和鉴选必须提上产业发展的首要议事日程,奠定好产业发展的品种基础,这是红枣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前提条件。规划在东、西部各选一个典型乡镇(薛下村乡的槐树港村和辛家沟镇霍家沟村),建立资源鉴选圃面积100亩,引进红枣新品种20个以上,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从北方主要红枣产区收集各类抗性较强的优良枣树品种及类型,鉴选出抗旱和抗逆性强的新品种3-5个。
在丁家湾乡的董家湾村和张家山乡的上李家庄村分别建设各建设300亩红枣品种比较试验与示范基地。基地以优选当地优质红枣品种,采取嫁接、换苗等改良低产、低质品种,积极引进金育1号、灵宝大枣、紫铃大枣、金昌一号等鲜食、制干兼用优良品种进行比较试验。
2、优质苗木繁育示范基地建设
要下决心搞好良苗良繁工作,建成优良苗木繁育中心,千方百计淘汰落后的根蘖苗造林方式,实行枣树育苗的规范化和苗木的标准化,确保新发展枣园所需苗木的良种壮苗,同时保障规模化老园技术改造和高接换优的良种化。规划建设标准化优质苗圃300亩,实施地点丁家湾乡 郭家墕村。
3、现代红枣生产技术示范基地建设
红枣是吴堡县的传统树种,也是现实效益最好的经济林,受益面广,抗逆能力强,深受农民喜爱。但目前其在新品种、新技术、新的生产资料应用上明显落后,故建议在科技源头加强工作,以强化技术支撑。抓点带面,搞好示范,在现阶段不失为一有效方法。
1)山地红枣微灌技术示范基地
重点推广控水渗灌、塑膜微节水造林专利技术。该技术具有灌溉水不蒸发、不渗漏,并且可以长时间保持根部土壤湿润,从而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造林成活率,经在米脂、清涧县试验,较传统造林技术提高成活率在30%以上。该基地建设主要在矮化密植的过程中采用微滴灌技术,对鲜食枣和干制枣枣园进行试验种植与管理,在经济效益合理性上的可行性获得验证后可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适度规模的推广。该基地建设在郭家沟镇的下山畔村,基地面积300亩。
2)优质鲜食红枣示范基地
随着吴堡县经济的突飞猛进,吴堡县的消费水平已经出现了多元化和高档化的趋势。故因势利导,实现红枣品种的多元化、高档化是必然趋势。先行示范,带动发展是一有效途径。实施地点选择寇家塬乡三道塬区的3个村,示范面积600亩。
3)完善以红枣为主的多种立体种植模式示范基地
枣树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征决定了其具有良好的枣粮间作优势,广大农民亦广泛接受,在吴堡县目前枣、粮栽培皆比较粗放之情况下,首先搞好此项技术的推广,对当地农民的现实增收意义重大,并可以实现两手抓、双丰收的目的。重点放在黄土丘陵区适宜枣粮间作的地块实施,规划面积3万亩,其中示范面积6000亩。
4)红枣矮化密植丰产示范园建设基地
在红枣的集约化栽培中,矮化密植已经表现出了见效快、效益高的发展趋势,也是对该县传统大树稀植的一种改良型示范,规划在全县实施面积5万亩,示范面积5000亩。
5)低产枣园技术改造示范基地
吴堡县低产枣园改造的任务重、难度大,但潜力也大。随着各级领导对该类型区发展红枣认识的深化,各类技术标准和要求的提高,各类专项支持经费的增多,相信会有这样的机遇和挑战,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低产果园改造在吴堡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动员和激励枣农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这一永久性产业振兴计划。规划在全县实施面积10万亩,示范面积10000亩。
6)山地红枣抗旱新技术应用示范基地
山地抗旱技术重点搞好工程集水和保水新材料的应用;包括山地蓄水保土栽培技术、控水渗灌造林技术、根灌技术、节水生化制剂、新型植物强壮剂应用技术等。充分利用现代生产资料,加速传统枣业的技术改造步伐。示范基地面积2000亩,带动红枣基地建设过程中的广泛应用。
7)山地红枣优质高产综合技术集成与推广
集成各个单项技术,形成具有吴堡特色的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红枣密植丰产栽培模式,探讨示范区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包括土地流转机制,规模化经营的组织管理形式等。加大对示范区和辐射区的农户,特别是大户的技术培训和跟踪服务,同时,对新时期科技推广体制和机制进行探索,为区域性红枣科技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建议全县每个乡镇抓好1-2个综合试点,综合试点与矮化密植园和低产园改造项目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