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区农业的小康之路(5)
(2024-06-16 11:28:10)
标签:
现代农业精心筹谋真抓实干陕西吴堡鼓劲与祝福 |
4规划思路、原则与目标
4.1指导思想
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农业综合开发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积极配合榆林市委、市政府决定的多项兴农工程,以吴堡县现实农业资源优势为基础,依靠县乡政府的大力协调和支持,坚持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求发展的战略方针,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产品)创新为手段,以培育涉农企业为龙头,以广大农民为主体,广泛动员企业与社会参与互动。继续培育壮大以红枣主导的支柱产业,重点开发提升生态畜牧产业,实现农林牧的全面协调发展;逐步实施农业生产基地的区域化布局,主导产品的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系列化开发,企业(集团)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加快形成社区带市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经济运行机制。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社区统揽全局,按照“城乡统筹”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战略,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之路,加快改善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农产品加工,做大做强涉农产业体系,以山地红枣产业和生态畜牧产业为突破口,开创吴堡现代特色农业产业的新局面。
4.2基本思路
针对吴堡县实际与特点,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采取下列四大开发对策:
1、生态环境建设应放在吴堡县农业开发的首要位置。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水土保持林及农田防护林建设,增加植被覆盖度是吴堡县农业开发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山地生态农业是其最大特色和本质所在。
2、继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是吴堡县农业开发长期致力的一项任务。旱地节水技术设施的完善及装备水平的提高、蓄水、节水技术体系的建立与普及是农业开发的重要内容;强化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将为吴堡县促进雨养农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交通及通讯条件的改善也不容忽视。节水技术、节水农业将是其最大的亮点和出路。
3、加强科技投入重视农民文化素质提高是吴堡县科教兴农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以人为本,全民创新创业,是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康庄大道。
4、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速优势产业做强做大是吴堡县农业开发的一项重要步骤。根据县域资源特点结合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建立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对优势产业的发展给予全力扶持。突出重点,优势优先、做强做大是吴堡县农业开发的一条大政方针。
4.3规划原则
1、政府主导原则:在该县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趋于不断扩大之形势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实力相对趋于严重滞后,已经成为限制该县社会经济整体推进的最大“瓶颈”。在此情况下,唯有政府首先撑起兴农富民的大旗,通过政策和资金的指导和引导,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弱势农业和弱势农村的局面。根据近年的实践,真抓实干,效果明显。
2、以工补农、工农互助原则:在政府的指导和引导下,在城市全面打开“城门”的情况下,广大农村更应该全面地打开“寨门”,实现“城门”和“寨门”的互开,乃至于直通。在起步阶段,以工补农必须先行,在奠定基础后,逐步实现互利互惠。实践证明,越是在边远落后地区,开放开发的潜力越大,效益也最显著。对外要开放,对内更要开放。开放与开发是摆脱贫困走向发达的必然选择和制胜之宝。把发展现代农业与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通过项目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3、产业链开发原则: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该县已经走进了“死胡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广阔、产业覆盖面大、对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的农业产业。动员社会,整合资源、集成优势,不断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产品,形成规模经济,不断延伸产业链,开拓新市场,获得增值效益,这是不二法门。
4、扬长补短原则:全面吃透吴堡的县情和农情,将扬长避短原则转变为扬长补短原则,改被动适应为主动完善,不回避现实,不回避矛盾,变被动为主动。利用该县非宜农土地资源多的优势,率先启动低值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工程,积极开发红枣示范园区、畜牧示范小区、新型农村社区,加快以土地换技术、土地换基础设施、土地变股份、土地融资金步伐,变劣势为优势,搞活农村经济,造福于民,快速增强农村经济的整体实力。
5、易于普遍推广原则:现代特色农业示范项目既要保持领先性,又要具有可推广性。示范是指技术、资本、经营方式、发展理念在内的全方位示范。推广是指项目建设既有适当超前性,又能在面上得到广泛应用,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升级和现代化建设。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广大农民的普遍受益行动的实施,提高广大农民的认识水平和经营能力,带领和促进千千万万的农民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车道。
6、坚持统一规划,分类指导,保证重点,突出亮点,分步实施原则:现代农业规划的范围广、任务重,建设周期长,实属一比较宏大的农业系统工程。故对其总体而言,必须统筹规划,对其具体进程而言,又必须有计划、按步骤地分步实施;在其整个建设过程中必须因势利导,保证重点,突出亮点,力争为国家、为百姓、为社会不断地做出更大的贡献。要根据吴堡县县域区位和农村经济发展阶段,尊重客观规律,从现有经济基础出发,明确阶段性目标,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先易后难、逐步升级,不断增环加链,持续增强该县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4.4发展目标
4.4.1战略目标
1、主导产业更加突出
依托现有基础,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为主攻方向,重点培育优质红枣、畜牧、蔬菜、吴堡桑和杂粮等特色产业,逐步培育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品牌性农产品。到规划期末,建成一批较大规模的具有明显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农产品基地,其中:优质红枣面积发展到20万亩;生猪存栏20万头,羊子饲养量达到10万只,肉牛存栏3万头,蛋禽存栏40万只。
2、龙头企业发展更好
培育发展一大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经过规划期的努力,形成国家和省、市、县各级龙头企业的群体,其中年主营销售收入超1亿元的龙头企业要达到1家以上(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4家以上,流通型企业1以上),主营销售收入5000万至1亿元的龙头企业要达到10家以上(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8家以上,流通型企业2家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形成,农业产业化组织在全县农户中的带动面达到70%以上。
3、加工转化大幅提高
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的新格局,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大幅度提高。
4、中介组织发展更快
建立一批辐射面广、规模大、管理科学、信息化程度高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引导农户兴办一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中介组织,通过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带动农户进入市场,增加农民收入。
5、科技作用更加明显
建立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适应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以上,农产品质量和档次得到较大提高,创立一批以红枣为主的具有区域特色、市场竞争能力强、产品质量符合绿色标准和国际认证的名牌农产品。
6、政策体系更加完善
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体系基本建成,农业产业化发展内外环境更加优化,农业外向度达到50%以上。
4.4.2具体目标
在榆林市现代特色农业总体定位的框架下,依托吴堡县特定区位,籍助能源矿区开发、旅游产业等潜在优势,大力发展红枣、畜牧养殖两大主导优势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互动,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努力实现工农业齐头并进。生态、经济、社会统筹兼顾、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新村100个,新型社区3个。
1、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发展目标
到规划期末,各产业基地规划目标如下:
红枣:红枣产业基地面积达到25万亩,其中丰产优质枣园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总产值达到4亿元以上;
畜牧:全县生猪存栏20万头,出栏率达到150%,羊子饲养量达到10万只,出栏率达到150%,肉牛存栏3万头,出栏率达到70%,蛋禽存栏40万只,蛋类总产7000吨,畜牧业产值6亿元以上;
粮食:确保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万亩以上,正常年份粮食产量稳定在2万吨以上;
蔬菜:发展设施蔬菜2000亩,建设日光温室1000座,产值达到3000万元;
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旱作节水农业面积20万亩,60%以上旱耕地的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降水利用率达到60%;
观光农业:以吴堡郊区农业文明和农村文化为主线,以农业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及农村文化习俗为主要内容,建立起一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具有观光、品尝、体验、休闲、度假、教育等多种功能的观光农业景区(点),使观光农业成为吴堡县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农业:新建不同自然生态类型的乡、村、农场生态农业试点10个,试点覆盖面积10万亩,建成100个生态村,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粪便无公害处理达到35%,全县农产品优质品率达到60%以上,使吴堡县成为陕西省著名的生态农业基地;
吴堡桑:桑树面积达到3万亩,优质吴堡桑面积达到100%,桑产业产值达到2000万元。
2、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目标
初步构建起吴堡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带动以红枣和畜牧等优势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系列品牌产品开发以及标准化建设,促进吴堡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至2020年,全县主营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上有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带动农户数量较多的农业龙头企业达4家以上,主营销售收入5000万元至1亿元的达到8家,主营销售收入1000万元至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0家。从业人数达到10000人。
3、现代农业物流业发展目标
建立以大型批发市场为龙头、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为骨干、连锁超市为网点的市场网络,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吴堡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实现农产品安全、便捷、高效流通,适应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全县培育4个大型流通类龙头企业,建成与完善3个规范化的大型批发市场和5个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基本构建起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主要框架,建成农产品拍卖、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交易平台。从业人员达到10000人。
4、农民增收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