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农业发展之道(3)
(2024-02-12 15:05:24)
标签:
现代农业发展之道工农互助民富县强陕西府谷 |
第二部分 规划区发展现状与机遇
2.1农业自然资源现状、特点与优劣势评价
一、地理位置
府谷县位于长城沿线陕北黄土高原东北部和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陕西省的最北部。东与山西河曲、保德隔黄河相望,南与本省神木县相邻,西部和北部与内蒙古伊旗和准旗接壤。该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森林草原亚地带向鄂尔多斯干旱草原的过渡地带。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半干旱区。地理坐标界与东经110度22分--111度14分;北纬38度42分—39度35分,海拔780-1426.5米。全县南北相距96.6公里;东西相距74.4公里,土地总面积3229平方公里。该县位于黄土高原森林草原亚地带向鄂尔多斯干旱草原的过度地带,这一特殊性对该县现代特色农业的内容选择和优化配置具有现实和历史意义,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二、地质地貌
府谷县处于内蒙古高原与陕北黄土高原东北部接壤地带。地质构造属于祁、吕、贺山字型构造马蹄形盾地的东翼与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复合所构成的陕甘宁盆地类型。在本县境内,基岩以中生界侏罗系最为发育,由中、细砂岩夹泥页岩即每层组成,厚度达234.88米,分布范围约占县境面积的85%以上,呈北西方向平缓倾斜的单斜构造。总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主要由西北至东南流向的皇甫川、清水川、孤山川、石马川四条大川和相应的五道梁峁为骨架。地貌景观的形成是第四纪以来,以东胜隆起为中心的鄂尔多斯东部地壳上升运动的振荡性升降运动的内营力和以气候、水营、风营、重力剥蚀的外营力相互作用的产物。地貌类型复杂,既有剥蚀、侵蚀、堆积地形,又有河谷阶地,还有风沙地貌。
黄土梁峁及临谷丘陵均属剥蚀、侵蚀、堆积地形。黄土梁峁主要分布在孤山川沙梁及野芦沟以东,新城川以南;临谷丘陵主要分布在南部、东部黄河沿岸及皇甫川、清水川、孤山川、石马川等主要支流下游。在土壤严重剥蚀地段,除局部梁峁顶部披盖薄层土壤外,大部分地段基岩出露。沟谷多为峡谷,沟深坡陡,沟深达100-250米,坡度在60—75度以上,沟壑密度5-7.5公里/平方公里,侵蚀模数3.04-3.71万吨/平方公里/年。上述两种地类面积417.8万亩,占总面积的87%。河谷阶地主要分布在黄河及皇甫川、清水川、孤山川等河流沿岸,面积39.5万亩,占总面积的8%。风沙地主要分布在本县与内蒙交界的大昌汗、老高川、庙沟门、三道川、古城、新民等乡,面积22.7万亩,占总面积的5%。
复杂的地质地貌,给发展多元化的农业产业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但也给规模化发展带来了限制和困扰。
府谷县土地总面积3229平方公里,合484万亩。2006年耕地总面积99.8万亩,其中常用耕地64.1万亩,临时性耕地35.8万亩。
土地利用现状:农林牧生产性用地375.3万亩,占总面积的78.2%。非生产用地104.8万亩,占总面积的21.8%,生产用地以农用地为主,垦殖指数20.5%,以山坡旱地为主,广种薄收,单一经营。山坡旱地占耕地面积的75.9%;不可否认,广种薄收,倒山种地的自然经济方式依然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宜农地资源不足是其本质特征。
黄土是在马兰黄土母质上经过长期耕种熟化、侵蚀、沉积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耕层较疏松,土壤结构良好。疏松易耕,宜耕期长,适种范围广,保水保肥性较好,因有机肥缺乏,土色较浅,比热小,异热性能差,土壤温度变幅大,后期供肥能力较差。主要分布在黄土梁峁坡地及梯田上,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风蚀及人为的作用,使土壤养分含量低,土质瘠薄。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0.4004%;全氮平均0.0196%,全磷平均0.1336%。从土壤耕层养分看,80%以上的耕地全氮含量小于0.5%,属全国土壤全氮分级的极低级。碱解氮含量平均为34.8ppm,速效磷含量平均为35ppm。速效钾含量平均为98.7ppm。属极高级(标准45ppm)。Ph值8-9之间,属弱碱性土壤,因此有效态硼、锰、锌、铁等供给不足。从现实耕地资源的生产力水平观察,土壤有机质缺乏,肥力不足已经成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最大限制因素之一。
境内年均气温9.1,极端最低气温-24,极端最高气温38.9,年均日照时数为289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5%,年均无霜期为177天,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有利于农作物生产,但最大冻土深度132cm,冻土期长达100-130天,冻害对温室大棚的返季节栽培会带来一定影响,晚霜会对果树类生产带来直接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五、水资源现状与评估
降雨:府谷县平均降水量453.5毫米,但年际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匀,年最高849.6毫米,最少199.6毫米,7-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7%。降水分布特点是由南向北递减。
干旱,特别是春夏连旱,不时会对农业生产带来威胁,抗旱和保水栽培是一永久性的命题。
地表水资源:黄河流经该县东部,县内流程103公里,多年平均流量822立米/秒,最大流量11100立米/秒。过境水资源丰富,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
全县一公里以上沟道1249条,其中有水沟368条;平均沟壑密度1.93公里/平方公里。平均侵蚀模数2.47万吨/平方公里/年。7-9月输沙量占全年的95%。年平均输入黄河泥沙0.79亿吨,占榆林地区输沙量5.19亿吨的15.2%,占黄河龙门站年输沙量12.3亿吨的6.4%,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县之一,生态与环境建设量大面宽,任务艰巨。
地下水资源:地下水资源主要是潜水。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的漫滩地带及主要河流河谷的下游,水位埋深1-5米。为地下水富集带,具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
水质:水质较好,为矿化度小于1克/升的重碳酸盐型水。全县大部分河流属中微强和强矿化水,离子总量大部分在0.4-0.6克/升,总硬度10.0-15.0h,ph值7.1-8.0。地下水资源均属重碳酸盐,碳酸盐类水矿化度一般小于1克/升,矿化度0.2458-0.5519克/升;总硬度为4.006-4.350毫克当量,碘的含量低于10毫克/升,低于国家规定饮水食碘标准。地下水含氟量超过了0.5-1.0毫克/升的限度。总体上水质良好,但黄甫乡的韩家湾、河神庙等村,人畜饮水含氟量大于4.0毫克/升。
境内年均降水量在453mm左右,年均蒸发量为1092mm,属半干旱地区,但年间和际间降水分布严重不均,降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十年九旱”,“三年一轮平、丰、欠”,是其具体体现和生动写照,“看天看地种庄稼”是农民顺应自然规律的必然选择和无乃之举。同时也表明,该类型区实现农业产量的高产稳产难以保障,靠天吃饭的基本格局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性摆脱。
六、矿产资源
全县含煤面积1359平方公里,探明储量131.12亿吨,主要由西部侏罗纪煤和东部石炭二叠纪煤两大煤系构成,均属优质动力煤和化工用煤,且煤层赋存条件优越,还有丰富的铝矾土、高岭土、石灰岩、耐火粘土、膨润土、铁矿等矿产资源。其中铁矿一亿吨,钼矿891.6万吨,石灰石5亿吨,耐火粘土535 万吨。
以煤电化载能基地建设为标志的现代工业,正在全县四大工业园区逐步展开,将会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内外部环境趋于成熟。
一)农作物
1、粮食作物
2006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9.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在52万亩,粮食总产量4.02万吨。其中:谷物类播种面积26万亩,产量2.6万吨;豆类播种面积14.8万亩,产量3845吨;薯类播种面积11.2万亩,产量1.07万吨;人均占有粮仅236公斤。
农作物以种植黄豆、谷糜、马铃薯和玉米为主。据实地调查访问,正常年份,坝地玉米亩产500-600公斤,黄豆、谷糜亩产为100-150公斤,鲜薯亩产量为750-900公斤。相对来讲,糜子、大豆和马铃薯具有较强的区域优势。南部的黄豆、木瓜乡的糜子、赵五家湾的脱毒洋芋表现出了一定的相对优势。
由于多种自然灾害频繁交替发生,至今未形成完善的耕作制度,倒山种地现象仍然存在,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属典型的北方旱作农区,以传统的秋杂粮生产为主。
2、经济作物
2006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92万亩,总产2032吨。其中:油料2.86万亩,总产1899吨。主要有黄芥、向日葵、花生等。效益较好,特色明显。
3、蔬菜、瓜类作物
2006年播种面积6986亩,总产量 7901吨。其中:蔬菜2697亩,产量2251吨。主要有大白菜、莲花白、西红柿、西葫芦、南瓜、红豆角等。墙头乡蔬菜业比较发达,但大路蔬菜相对较多,精细、高档蔬菜生产不足,反季节蔬菜生产,随着设施农业技术的引进,正在探索中发展。
瓜类播种面积4289亩,总产量 5650吨。主要以西甜瓜种植为主。
4、其他农作物
当年播种面积3.8万亩。
二)林果业
主要乔灌木树种有:杜松、侧柏、油松、刺槐、榆树、水桐、旱柳、拧条、紫穗槐、沙棘等。此外还有山桃、山杏、沙柳、红柳、酸刺、花棒、踏郎等。刺槐、榆树主要分布在黄土丘陵沟壑地带,红枣主要分布在南部土石山区的黄河沿岸,柠条全县都有分布,是优势灌木树种。在树种结物中,传统的优势乔木树种为榆树、贝搭杨和柳树,多散生在沟道、村庄、长势健壮,杨树多在“四旁”人工栽植,“小老头”现象明显。灌木树种多为柠条、沙棘,表现出了明显的抗寒抗旱能力和强大的生长势。阔叶树刺槐和针叶树油松多为近年来退耕还林的造林先锋树种,长势强壮,造林成活率一般为60-70%。
传统的果树资源主要有红枣、海红果和山杏等。海红果为全县的特有树种,有钙王果的美誉,多为原始状生长,分布范围广,但多为零星分布,全县框算约有30万株左右,有林地面积在8万亩以上,年产总量约800-1000吨。经过广泛调研,认为海红果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红枣是该县南部的优势树种,2006年红枣面积为5.05万亩,红枣总产量517吨,有条件、有可能形成新的主导产业。传统果树长势较强,但栽培技术比较落后,亩产低微,甚至还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果园栽培理念,最明显的表现是没有保水措施的配套和修剪、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等,栽培技术过于粗放,自生自灭,增产潜力巨大。
林地保存面积96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9.8%。
三)畜牧业
1、大家畜:2006年大家畜存栏量1.2万头,以牛为主,役用为主。
2、猪:2006年年末存栏2.9 万头,猪肉产量2747吨。猪的主要品种以大白、长白、杜洛克猪为主,头均纯收入300-500元左右。
3、羊:2006年年末存栏15.6万只,羊肉产量815吨,羊毛产量113吨,羊绒产量15.4吨。羊子品种以白绒山羊为主,平均每只产绒1.0-1.5斤。先前多为放牧为主,现在要求舍饲喂养。
4、家禽:2006年年末存栏15.8万只,以鸡为主,产蛋量400吨,鸡的主要品种多为来航鸡。
据专家的多方论证和广大农牧民的广泛生产实践,白绒山羊普遍受到好评,规模化养猪展示了新的发展势头,散养土鸡受到消费者青睐。
全县草地面积218.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5.1%,其中天然草场142.3万亩,年产鲜草2.8亿公斤,可利用约2.2亿公斤,利用率75%。农林间隙地亩产草量180公斤。人工牧草76万亩,传统法粗放耕作,亩产草量650-800公斤,亩可产籽15-20公斤,具有增产潜力。
2006年全县累计“三田面积”达到37.95万亩,其中:水浇地7.29万亩,坝地6.66万亩,梯田24万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38%。年末有水库10座,池塘82个,总蓄水能力1781万立方米,抽水站510处,配套机电井476处,水井总数1325眼。农业基础条件较差。
2007年使用化肥2.97万吨,使用地膜74.2吨;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4.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1.2%。小型拖拉机4193台,农用运输车5333辆。农业科技含量相对较低,机械化水平不高;2006年农村用电量418.3万度,通电行政村334个。
但随着近年来农业比较效益的相对低下,农业投入不足、劳动力大量转移。据典型调查,其劳动力转移程度达50%以上,在一些乡镇已经出现了不少的“空心村”,农业的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七、农业资源现状的总体评价
一)优势
一是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为农林牧的综合发展提供了选择的可能和优化的条件,改造后的土地增值空间很大。特别是四大川道的高标准整治和开发,具有重大和长远意义。尚有较多的后备农耕地可以开发,这是最大的优势。
二是雨热同季,基本可以保证一年一季作物的生长。
三是传统的农林牧品种具有明显的抗旱抗寒能力,保证了当地最低限度的食物需求。传统农业的技术改造具有明显的增产潜力。
四是优势产业区域初步形成。经过多年努力,府谷县已初步形成南部优质黄豆产业基地,南部黄河沿岸红枣产业基地,东部八乡镇海红果产业基地,中东部小杂粮产业基地和中部马铃薯产业基地。
五是“一村一品”典型初步形成。目前全县已有十几个村初步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的“一村一品”生产格局,这些村从事主导产业(产品)生产的农户已占70%以上,来自主导产业(产品)的收入已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2007年“一村一品”模式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达到2800元以上,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近300元,成为带动农村区域经济增长的亮点。
六是农业产业链条逐步延伸。围绕特色农产品开发,小杂粮、花生、红枣、海红果、食用菌等后续产业不断延伸,培植农业龙头企业收效明显。花乌枣业有限责任公司、东华农副产品深加工有限责任公司、食用菌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环勃海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的投产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花乌枣业有限责任公司和环勃海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被认定为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农村经济从生产领域向加工、销售、品牌营销领域不断扩张,为壮大县域农村经济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二)劣势
一是干旱和寒冷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府谷县春季十年九旱和耕地“十分九旱”的现状非常明显,据50年来的气象资料分析,春季发生旱灾次数频繁,上世纪的1997年以来的连续五年大旱,给府谷人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二是地块破碎,分散经营,不利于机械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境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沟壑密度为3.4km/km2,土壤侵蚀模数为2.8万T/km2/yr,属黄土高原土壤强烈侵蚀区。特殊的地形地貌,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基础条件的改善会带来相当的困难。千沟万壑的复杂地貌,导致土地整治成本和现代农业设施的应用成本都会相当高昴。
三是目前该县建立农业园区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数量少、规模小、比较效益低,对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推动能力不强;二是生产聚集度不高,缺乏整体规划和有效指导,基本处于自发状态;三是产业链不长,农产品深加工和多层次增值能力不足;四是整体发展水平低,尚未形成市场优势,具有国内外市场影响力的知名品牌较少;五是投入严重不足,多元化投资引发部门资金捆绑使用机制尚未形成;六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待继续加强。
三)结论
该县农业生产的现状属典型的自给自足性小农经济,典型的靠天吃饭的旱地农业区,典型的迫不得已的劳务输出型经济。
在府谷县一般性的农业生产项目,具有明显的增产潜力,但不宜大型企业经营和运作。搞好典型示范,逐步延伸产业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和生态条件改善,实现工农互助,获取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其基本宗旨和基本出路。进一步明确区域布局,强化农业生产基地建设,进而延伸产业链条,形成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是其必然的发展趋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