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亚当·斯密论分工与效率

(2023-01-09 16:05:07)
标签:

现代经济学

经典欣赏

分工与效率

比较优势

市场经济

 

《国富论》的第一章是“论分工”。在这一章,斯密用“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作为第一段,开始了他的全部经济学分析。

 

斯密所处的时代是工场手工业时代,工业革命正在酝酿,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对经济的贡献还没有来得及充分展示,而分工和专业化所带来的积极成果却初见端倪。斯密有一段时间住在格拉斯哥,那里是当时苏格兰的工业中心,制铁工业和纺织工业比英格兰发达,斯密实际观察了工业区的经济生活,感悟到了分工的真谛。

 

尽管分工可以提高效率在今天已经成为公理,然而在斯密所处的时代,把分工和效率、分工和比较优势、分工和市场范围、分工和自由贸易联系起来,展开多层面、多角度地论述,实在不失为“高瞻远瞩”,这个特有的生活背景使他满怀豪情地讴歌分工。而斯密研究分工,首先是将其与效率联系在一起。由于目的在于效率,因而他没有区分企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分工。区分企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分工目的,则在于研究商品生产的根源。

 

对于分工与效率,斯密做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他以扣针制造业为例指出,如果十多个工序由一个缺少专门训练的工人承担,则可能一天连一枚也制造不出来,更不用说20枚了。但如果10个工序由专门工人分担,这10个工人每天可以制造出48000枚。分工在促进了效率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进步,“在未开化的社会中一人担任的工作,在进步社会中,一般都成为几个人分担的工作”。历史已经走过了漫漫长河,在自然经济的时代,由于基本上没有专业分工,社会长期停滞;而后来工业社会的效率提高和社会进步则是分工使然。俯瞰历史,我们不能不感叹斯密在当时所展示的远见卓识。

 

那么,分工的原则是什么呢?这就是现代经济学不厌其烦一再重复的比较优势或要素禀赋。斯密说,在狩猎社会,一个人开始时既打猎又造弓箭,后来他发现,他更擅长造弓箭,他专门造弓箭去换猎物,比二者都干效率更高;另外一个人开始时也是既打猎又造弓箭,后来他发现自己更擅长打猎,他专门打猎去换弓箭,比二者都于效率更高。于是,他们各自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然后进行交换,这样不仅把自己的“蛋糕”做得更大,整个社会的“蛋糕”也因此做得更大。

 

其实,如果说人们都在“计算”,都在给定的条件下选择最大的,那么真正的最大大概就是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许多“穷人”之所以花很长的时间等公共汽车,“富人”则为了节约时间买小汽车、坐出租车,也正是因为他们在自觉地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穷人的资源优势是时间,穷人的时间最不值钱,富人的资源优势是钱,富人的钱最不值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成功,都在于寻找到了自己的资源优势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点,发挥了资源的优势,因为只有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才会使得成本最小、收效最大。而东施效颦、抑长扬短、缺少自己的特色大概是很难成功的。这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特别要予以注意的。

 

斯密把个人之间的交换扩展到国家之间的交换,认为各国都有自己的资源优势,都有自己的国际分工。一种商品如果由其他国家来生产,所需的成本比本国低,那么本国就不要生产,用输出自己最擅长生产的商品所换来的钱,购买别国的廉价商品会更划算。因此,他不仅主张国内的自由市场经济,也主张国际上的自由贸易。后来,斯密的这一思想被大卫李嘉图发展成了支配国际贸易的著名的“比较成本”学说。斯密讲的是绝对比较优势,即鞋和帽的生产效率,甲国都比乙国高。李嘉图讲的是相对比较优势。虽然乙国两种产品的生产效率都比甲国低,但鞋的生产效率相对比较高,乙国可以专门生产鞋和甲国交换。甲国鞋和帽的生产效率都高,但帽的效率更高,甲国可以专门生产帽和乙国交换。这样两个国家的蛋糕却都可以做得更大。斯密是倡导无疆界的市场,倡导世界经济一体化,然而一旦涉及到国家的利益,涉及到国家安全,自由贸易就被保护主义所替代。

原创 李义平 经济观察报 2022-04-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