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半生一得献给党(166)

(2022-09-03 16:04:30)
标签:

党的二十大

建言献策

农技推广

大荔模式

鲁向平服务

农技服务:大荔模式探索(10

附件14:大荔模式创立的智慧产权

认真总结,反复筛选,全面比较,大荔模式在下列方面具有特点和创新,值得借鉴。

一、技术创新。选育出具有高抗枯萎、耐黄萎、结铃性强、防早衰等优良性状的“荔民一号”棉花新品种,解决了抗虫棉不抗陕西关中棉区黄萎病泾阳菌系的问题,实现抗虫棉抗虫抗病性与植棉效益的同步提高。

二、模式创新。在国内最先提出“县为单元,村为据点”的区域型、密集型的农资农技“双连锁”服务模式,可操作性强,实现了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市场推动、多方受益。

三、机制创新。采用“技企结合+技物配套+政府推动”服务机制,率先在农资经营流通中执行“六统一”规范管理,应用ERP-U8企业管理软件,实现终端连锁,有效地保障了农民利益。

四、系统集成。构建了“县聘专家团、乡设特派员、村有技术员”的农技三级服务平台,建成了“县建总部、乡(镇)设配送中心、村设连锁店”的农资流通三级配送平台,开发了荔民网络视频专家大院诊断、荔民网络视频会议培训、LED农业信息实时发布等农业智能化信息服务平台,三个平台互相支撑,系统集成,实现农资经营与农技服务有机结合,大平台带来了大服务、大效益。

 

附件15:农业综合信息网络建设的推敲

一、理清思路,明确目标

按照安全、先进、实用、易扩展、界面友好的原则,建设中国大荔农资、农技、农副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大荔为网络服务核心区,整合农业信息网络资源,配套建设比较完整的综合信息平台,在多方的支持和努力下,最大限度地扩建终端信息网点,进行信息采集和互动链接,网点选择为覆盖广大农区的现代农业企业、大学和科研单位、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示范基地、专家大院、广大农民等。网络纵向连接各级农业信息网络和国家公益性农技推广部门网点,横向连接世界和全国农业大专院校、农业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络,将农业科技推广置于宽平台、大范围、高水平信息网络平台上展示,实现了整个推广服务体系的信息贯通和覆盖,为整个体系的每个节点的受众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提高推广效率与效益。

记得汪应洛教授曾经说过,信息农业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目前来讲,信息农业建设的主要工作可以分为四个层面:一是以现有的网络为基础,进行网络的普及和推广,扩大覆盖面,提高在区内的覆盖密度,并继续扩大网络出口建设,提高网络运行速度和效率;二是建立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为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为科技和产品的供需搭桥,为高质量精细化信息服务铺路,并且采取市场化机制运作;三是以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构建为不同层次农业从业人员服务的知识仓库,以及提供不同类型服务的信息库和数据库;四是研究开发智能型信息加工与提炼工具,满足信息定制服务加工需求,并进一步开展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相关应用软件和工具的开发。

二、认准趋势---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张德运教授说:如果按传统的方法来做,我们是没办法把我们的农业推向世界的,也没有办法和国际上接轨的。现在我们说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信息化,大家对信息化具体的东西一个一个可以理解的很多,但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什么是信息化,就是我们很多专家多年总结的这样两句话:第一个就是指培育发展以智力化工具为代表的生产力,智力化也就是知识,以知识为代表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这是一个历史过程,知识来作为第一生产力落实的一个具体方面,那么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在工业化之后的又一个发展阶段,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是简单的一个技术,而是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超越不了它,摆脱不了它,这一点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如果你紧跟它,你就发展了,如果你想摆脱它,最后只能落后,没有其它路可走。第二个,信息网络是农业发展的桥梁,就是说现在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网络,因为农业科学研究现在正在向社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就是现代科学也不可能关起门来,不可能一家一户来做,现代农业不可能像过去那样搞自然经济,大家圈一圈就好了,都要走向国际化,这一点,没有信息网是不行的。农业生产在逐步的工业化,也是工厂化生产这个趋势,尽管这个现在还很少,但是它将会是一个非常快的发展趋势。第三个方面,农产品的个性化和工业产品的个性化生产一样,是发展的趋势,你不要想到计划经济,我今年一千万吨,就是这样一个品种,你要不要就这回事,可能将来就不是这回事了,市场需要什么,我们要赶快生产什么才行,因为在十几年前,我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日本人吃大米,也产很好的大米,美国人为了打开它的市场,专门派人到日本的每家每户去了解,什么样的大米最好,什么口味的大米最好,然后回去,改变自己的品种,生产出来了日本人爱吃的大米,倾销到日本市场,就是说将来一定要个性化,不是我有什么,你要不要就算了,这个趋势,表现很清楚。第四个方面,农产品市场的国际化。我们的苹果,我现在经常看电视,很高兴我们的苹果发展起来了,产量也上去了。感到遗憾的是我们的苹果堆在地上没人要,两个原因,一个是我们的产品不对路,人家不喜欢吃,第二个是信息不通,人家想要,我们不知道。所以没有网络作支撑环境是不行的。

三、农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

张德运教授说:农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我觉得有这么三点:第一个是领导重视,第二个技术队伍建设是一个基础,第三个问题,应用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动力,如果不抓应用,不抓急需的应用,就是我前面说的,不见到经济实效的话,最后你只有跨台一条路,实际上我们从80年代就搞网络系统建设的,很多人拼命的在那搞,为什么没有成功,归根结底,应用在啥地方,没有找准,还有大环境或者人们的思想跟不上也是一个原因,所以应用是动力,应用是关键,必须要狠抓应用。

四、关于农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几个问题

张德运教授说:第一个是网络系统建设,要用一个最好的手段为用户提供服务,不只是实验室网络中心的建设,而是要和每一家、每一个用户如何联接,这个手段建设非常要紧,我们学校的校园网建设规模很大,但是不客气的讲,我们并没有解决好在网络到用户家里的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信息资源。这样你花的钱就把校园堆满了也不解决问题,因为用户应用才是关键;第二点,对农业领域来说,就是很多数据库的建设。很多我们过去成果的积累和经验的积累,这些东西都是数据库建设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只有大量的信息,最后才能找到发展的规律,所以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必需狠抓,只有网络不能解决问题。第三点,面向广大农村的技术咨询和技术推广,将是我们生命力所在,靠我们这几个院校的研究所,不管你有多强,也就是这个圈内,只有和广大农村结合起来,才有巨大的生命力。第四个就是狠抓技术教育工作,我觉得这个工作将是我们把技术能够推广下去,能够让广大农民和技术人员接受的关键。

在这2012年劳动节之际,本人正在陕西大荔县探索农资、农技、农副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问题,自己和自己纠结之际,自己和自己展开了一番讨论,也算是今年五一劳动节的纪念吧!

大荔模式首席专家鲁向平研究员:我为党的二十大建言献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