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一得献给党(96)
(2022-08-03 15:46:47)
标签:
党的二十大建言献策优化农业结构战略与策略鲁向平敬礼 |
陕西省农业结构优化的再探索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求发展的战略方针,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手段,继续培育壮大主导型支柱产业,重点开发优势特色产品,多途径培育农业企业,发展壮大企业集团;实施生产基地的区域化布局,主导产品的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系列化开发,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加快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经济运行机制。综观国内外农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与发展趋势,其方向正确,路子可行。
二、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
为了正确处理农业内部结构性矛盾,协调各种比例关系,结构调整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满足需求原则。合理的农业结构既要满足社会需求对量的要求,又能满足对质的要求,并在最优资源配置利用的基础上,实现物质产出和经济产出最大化。
2.最优资源利用原则。由于自然资源往往具有多宜性,即适宜种植的作物种类较多,但同时又受制于短缺资源的约束,因此,结构调整必须创造一个能使有限资源充分发挥效能的环境,以实现资源最佳配置。
3.市场导向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每一个物质生产部门按照市场需要合理地安排生产,并要根据市场的不断变化及时地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农业作为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当然不能例外。
4.循序渐进原则。循序就是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渐近就是要阶段性地逐次有所突破,结构调整既要顺应民心,因势利导,又要根据资源、技术特点先易后难,逐次突破。
5.发挥优势原则。充分发挥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合理把握运用优势因素,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只有这样,才能推进种植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演进。
6.协调发展原则。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影响结构。结构调整如果忽视整体协调原则,就容易导致比例失调,结构功能不全,效能低下,而影响农业经济正常运转。
7.效益最大化原则。合理的农业结构应从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生态效益的结构会缺乏政府支持,生命力弱难以维系;而只注重社会生态效益,忽视经济效益的结构也孰非民心所愿,终会事倍功半。
三、目标模式的框架
在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陕西省农林牧渔业产业结构的现状、特点与发展潜力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农林牧渔结构演变的趋势与规律及对将来市场的预测,初步提出趋势性优化方案的目标模式如下:
(1)坚守5921万亩耕地红线。到2015年全省耕地保有量分别保持在394.73万公顷(5921.00万亩)以上,确保352.27万公顷(5284.00万亩)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2)保障经济发展的建设用地。到2015年全省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88.48万公顷(1327.20万亩)以内,全省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5.33万公顷(80.00万亩)以内,新增建设占用耕地不超过3.60万公顷(54.00万亩)。
(3)土地整治全面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工矿废弃地得到有效复垦,耕地后备资源得到适度开发。到2015年,全省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不低于2133公顷(3.2万亩)。
(4)土地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积极成效。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三化”草地治理取得明显进展,土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陕西十二五的目标: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创新模式,搞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果业以苹果为重点,围绕提质增效,提升四项关键技术,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推进果畜结合,建设绿色果品基地,打造知名品牌,培育多元化深加工生产体系,建成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际化大产业。扩大猕猴桃、柑桔等名优水果种植面积,推进核桃、红枣等五大干杂果基地建设。水果种植面积达到2000万亩、总产量1400万吨,其中苹果面积1000万亩、总产量1000万吨。畜牧业以生猪、奶牛为重点,实施现代畜牧业产业化工程,完善良种繁育体系,推广科学养殖模式,建设一批百万头生猪大县、万头生猪示范村、奶牛标准化示范县,发展一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形成关中奶畜、陕北羊子、渭北和陕南生猪生产基地,促进畜牧业快速发展。蔬菜以建设百万亩大棚设施为重点,构建各有特色、品种互补的三大区域蔬菜产业带,形成一批集中连片设施蔬菜大县。强化“菜篮子、菜园子”市长负责制,建设大中城市设施蔬菜基地。2015年全省蔬菜面积达到80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300万亩。依托资源禀赋,鼓励和支持发展陕北名优小杂粮,关中时令瓜果,陕南“双低”油菜、蚕桑、茶叶、中药材、食用菌、富硒食品等区域特色产业。
由上不难看出;为了确保全省粮食总量安全,必须严格控制耕地面积的减少规模,根据预测,每年粮食耕地面积减少不得高于36万亩,且复种指数每年需提高1.24个百分点。在我省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中,潜力最大的是退耕还林、荒山绿化工程目标的实现,在新增加的2720万亩林地中,经过广泛的社会实践和的反复调研论证,我们建议新增600万亩经济林是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认为这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点,是既改善生态环境,又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性有效措施。在新一轮农业产值结构调整中畜牧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其是现阶段合理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结合点和突破口。
四、结构调整的重要领域与突破口选择
1、以粮食总产稳定提高为基础。陕西粮食供需平衡自解放以来始终以自给为主,外部调剂补充为特征,总量短缺和结构性短缺同时并存,而且长期困挠着种植业结构调整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粮食生产的状况如何?无疑成为结构调整前提。重点是:协调夏秋粮用地比例,提高高产优质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用地比重,降低低产作物用地比重积极发展名贵杂豆和名优杂粮,通过耕作改制、品种更新,提高单产和复种指数,以实现粮食少种优质高产。同时要积极开发渭北、陕北新粮仓,为“在粮食上再造一个陕西”做出贡献。
在粮食生产的总体规划与目标要求上,要确保全省粮食总量供需平衡或基本平衡。这是基于以下基本判断:其一,陕西粮食生产的基础条件脆弱,粮食生产不是陕西农业的优势。全省耕地面积虽然居全国中上水平,但多数分布在山区;水利化程度比全国低10个百分点,且后续资源有限;生态环境恶化,治理任务很大;水资源严重短缺,已构成了发展农业最大的资源障碍。其二,陕西属粮食的净调入省。其三,众所周知,种粮食的比较效益低。其四,我省的粮食生产未纳入全国总体规划的大盘子。根据我省多年来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表明,粮食指标低了,不利于安定、稳定,但若把粮食指标提的过高,采取大抓粮食、硬上粮食的措施,又会造成经济、生态上代价太大,对此,应该引起多方人士的思考。其积极而有益的思路和做法是:
积极搞好粮食的生产与经营,确保我省粮食总量供需基本平衡。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年粮食总量大体稳定在115~120亿公斤为限,人均占有粮以300-350公斤左右为宜。
采取大稳定,小调整,重在提高、重在效益的方略,稳定粮食面积,以玉米和马铃薯增产为重点,确保粮食总量安全。积极调整品种结构,以优质高效为突破口。优先重视具有陕西特色和具有市场优势的粮食品种的发展。如小麦是我省的大宗作物,但优质专用小麦、啤酒大麦等明显不足,急需发展;大米、油料属陕西的短缺品种,榆林沙区已具备了一定的开发优势,应大力鼓励,玉米在渭北旱原等地表现出了巨大的增产潜力,宜大力发展,其有利于我省农牧结合总体目标的实现;陕北的绿豆、荞麦、薯类;关中的粮菜间套,渭北旱原“三为主”地区的一年一熟改一年两熟等方面,尚有潜力可挖或孕育着新的重大技术革命,其既具备了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又具备了受益面广,便于大规模实施的特点,值得普遍重视。
将现有的和新布设的粮食基地县,改建扩建为优质高产高效粮食作物示范县。千方百计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和加工增值率。实现增产增收,可持续发展。
下大气力、坚持不懈地努力搞好三项基础工程。一是选育开发名特优、新奇异新品种和超级品种;二是开发引进新型生产资料,特别是抗旱防寒设施和生产资料的创制和应用;三是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设施装备、现代生产资料、现代组织管理武装农业,经营管理农业。
高标准、严要求,在种子产业化方面率先突破。种子是农业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最容易被农民接受的农业高科技物化成果。种子也是我省农业科技优势的集中体现:我省拥有大批育种专家和种质资源,科研育种力量雄厚,已成为黄淮海地区、西北地区的良种集散地。要进一步发挥优势,以不断探索作物遗传改良和用于种子工程创新体系的新理论、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为突破点,重点研究作物杂交优势的利用、作物超级品种的选育,以及种子工程新体系等重大理论与技术问题,不断为种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要把新品种和超级品种的开发和建设高质量、规模化的种子生产基地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种子“三率”为重点,做好干旱半干旱地区种子统繁统供及种子包衣技术推广工作。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全新的营销体系,推进种子工作向规模化、集团化、机械化和现代化转变,更好地为我省、黄淮海及西北地区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提供优良品种和技术服务。
2、以经济作物快速发展为突破口。经济作物价值高、商品性能大、投资小、见效快、效益好,作为结构调整的突破口,不仅适合当前陕西实际而且已被实践所证明,针对现阶段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小,经营项目庞杂细碎,支柱产业欠“粗”、“拳头”不大等主要问题,调整的重点是优先发展油料和烤烟,大力开发中药材资源,建立药材商品生产基地。在油料作物内部,一是在扩大油菜籽种植面积的同时积极发展小油料;二是加速陕北油葵基地建设;三是广泛发展木本油料栽植,以开辟新油源,提高食油自给水平。
蔬菜是我省现阶段投资少、见效快、技术含量较高、回施余地较大的增收项目,也是我省种植业结构进行短平快调整的突破口之一。蔬菜产业化体系建设要基地、加工、销售并重,延伸产业链,搞好南北调剂,开拓国内外市场。要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保护地栽培,向棚室化、集约化发展,建设专业蔬菜基地、二线蔬菜基地和保护地栽培,重点在关中、汉中、榆林沙区实施。同时积极进行深度系列开发,增加附加值。当前要突出抓好粮菜间套和棚室设施的规范化建设,并积极在大中城市和蔬菜集中产区,再兴建一批较大型蔬菜批发市场,以完善市场体系。力争将陕西建成西北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我省的设施农业已经起步,并且展示出了一个广阔的前景。从现代农业的发展来看,农业的水平愈来愈取决于工业的水平,所以用现代工业武装农业已成为生产的急需和必然的发展趋势。通过设施农业的发展: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直接增加农民的现金收入。同时,由于设施农业在少量有限的土地上实现了集约经营,提高了产出的效益和效率,大大缩小了农业生产的活动空间,这就为退耕还林还草目标等生态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条件;克服了高寒多风等不利因素,发挥了日照充足的优势,延长了农业生产的时间,大大提高了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大了农民学科学、用技术的需求;
强化优势,将陕西果林产业的质量和效益推向一个新水平,变果业大省为果业强省,使其成为我省农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当前的首要工作,一是优化区域布局,因势利导地将非适生区已配置的果树向优生区集中;二是搞好品种结构调整,有计划地更换优质品种,搞好早中晚熟品种搭配和加工型品种的布局;三是以建设外贸基地为突破口,实现技术、质量、机制的创新。继续组建和强化集团化、一体化经销组织,协调多方利益,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实力。基地建设要坚定不移地抓好渭北优质苹果,渭河与无定河之间的优质梨,秦岭北麓的猕猴桃,陕北黄河沿岸优质红枣、白于山区仁用杏以及陕南板栗和核桃等基地建设。同时,充分利用国家西部生态环境建设战略和我省实施山川秀美工程的大好机遇,把积极发展经济林果业作为山区生态建设和区域开发的主要措施,形成规模,培育产业,加工增值,链式发展,以此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大量的科学实验和广泛的社会生产实践证明,搞好此项工程,可能是现阶段陕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潜力最大、优势最大、希望最大的首选项目。
4、以饲料作物适当扩充为联结纽带。陕西人多地少,目前人均耕地仅0.16公顷,生存与发展的双重压力,使饲料作物、牧草种植在有限的耕地上广泛种植已不大可能,只能在有条件的山区丘陵适当扩充,以便实行草田轮作,用养结合。饲料生产的重点应充分发挥玉米既是口粮,又是饲料和加工业原料,陕南、陕北、关中均可种植的多宜性特点和高产优势,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搞好人饲分粮。
5、大农业结构的优化与统筹
我省畜牧产业化体系建设另一关键问题是加速培育龙头企业,组建产销一体化组织。要重点发展和完善农区畜牧业,加快发展和提升城郊畜牧业,积极开发草地畜牧业。当前首先应在发展肉用秦川牛和奶制品上有所突破。着重抓好奶牛扩繁饲养和乳制品龙头企业的培养,尽快将奶业这一市场前景广阔、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产业做大做强,几年内使全省奶牛饲养量过百万头,乳制品产量跻身全国前五位,奠定奶业大省的地位。同时,抓好瘦肉型猪、优质肉牛、良种羊、笼养鸡搞畜牧产业的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屠宰分割、方便熟制品等龙头加工企业,辐射带动基地建设。注重开展皮毛、骨血、内脏等综合加工利用,开发医药、化工产品。巩固提高现有奶品加工企业,通过股份联合等方式组建一批一体化企业集团,大力发展脱脂奶粉、配方奶粉、专用保健奶制品等新品种,创出名牌产品,开拓占领国内外市场。
6、大众创新,万民创业的新里程拓展。加快创意农业、互联网+等新产业的创新力度。
记得1979年,我一参加工作就是在原陕西省农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农业结构,我的第一个任职岗位就是担任农业结构研究室主任,今天再议农业结构优化,实感愧疚和不安。深感我国北方传统农业结构的优化之难和进展之慢。问题叠加,一言难尽,就此打住。是为记。
鲁向平研究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