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一得献给党(74)
(2022-07-20 10:13:45)
标签:
党的二十大建言献策忠魂与赤胆精心与认真鲁向平敬礼 |
农业可持续发展:杨陵区的实践与探索
杨陵区是后稷的故里,也是我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杨凌示范区所在地。其地处陕西关中平原腹地,东以漆水河与武功县为界,南以渭河与周至县相望,北以湋水河与扶风县毗邻,西与扶风县接壤。东距西安82公里,西距宝鸡86公里。总面积135平方公里,下辖4乡1镇1个街道办事处,87个行政村,总人口20万,其中城市人口8万人。
一、现代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1、按照“基地规模化,产品绿色化,销售品牌化”的思路,大力发展集约型、高效型设施农业
经过“十二五”期间发展,全区累计建设设施农业2.52万亩,其中日光温室1.23万亩、标准棚5161座,塑料大棚1.29万亩、4484座,主要种植品种有春茬西红柿、西瓜、甜瓜、辣椒等,秋延茬西红柿、西芹、白菜等。几年来,通过连片建设设施农业基地,共引进西瓜、甜瓜、番茄辣椒等蔬菜新品种40多个。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秸秆生物反应堆、蚯蚓粪基质栽培、多膜覆盖、绿色防控、沼肥综合利用技术、标准化生产、设施环境调控等新技术10项,应用新茬口模式10余个。通过各项技术的综合配套和技术措施的落实,切实提高了设施农业的生产水平,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设施种植效益。
2、按照“企业示范、基地带动、农户参与”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各类特色农业产业
依托伟隆种业建设良种基地0.3万亩,积极开展玉米、小麦等新品种的展示示范,大力支持和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为我区筛选出适宜种植的作物优良品种;在原有2.05万亩经济林基础上,建设经济林果示范基地3000亩,打造猕猴桃、葡萄等为主的精品园2个;以竹园村、今日花卉等企业为主体,发展花卉1813亩,油用牡丹精深加工基地、小韦河沿岸油用牡丹种苗繁育基地、大马士革玫瑰等芳香植物基地;以省苗木繁育中心、扶特斯、森淼种业等企业为龙头,发展名优苗木1.47万亩,连续五年年均产值超过了1亿元;在众兴高科、天和生物、康农菌业、金麒麟等食用菌生产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杨陵食用菌年产量由“十一五”末的1万余吨增加至目前的4万余吨;全区建成各类养殖企业(户)98个,奶肉牛存栏2.11万头,生猪存栏7.18万头,禽类存栏17万羽,羊存栏0.4万只,特种动物存栏4万只。
3、按照“生产标准化、产品认证化、监管常态化”的思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制定完善番茄、辣椒、黄瓜、西葫芦、豆角、菜花、西瓜、甜瓜等九项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目前,全区2.52万亩蔬菜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打下坚实基础。扎实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推广农产品生产档案登记制度,把产品标签与农产品认证标志、地理标志、产品商标等结合起来,支持引导全区有条件的涉农企业、合作社积极申报“三品一标”认证。截至目前,已完成了13个果蔬专业合作社45个产品的认证。向全区30家生产基地(合作社)配备溯源检测仪器,建成农产品农残检测室30个,溯源工作现已全面展开。
4、按照“种养结合、废物利用、四位一体”的思路,发展循环、观光农业
2011年以来,杨陵区坚持把农业产业发展和能源建设紧密结合,积极探索新型生态农业模式。将畜牧业生产产生的下脚料经过无害化处理,为农村能源使用提供原料,为种植业高效、环保发展提供生物肥。几年来,发展建成户用沼气池1000余口,建成100立方米的沼气工程3个,建成万吨有机肥加工厂2个。能源项目产生的生物肥推动“无公害”等高品质果蔬成为拉动休闲观光农业中最强劲的增长点。通过畜、沼、菜、游“四位一体”循环发展,2013年以来,共召开两届生态旅游采摘节,精选了采摘点28个,共接待游客近14万余人(次),销售额达718万元。
5、按照“美丽杨陵、绿色杨陵、园林杨陵”的思路,打造“城在林中掩、人在绿中行”的人居环境
“十二”期间,累计完成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重点区域绿化工程、关中大地园林化工程等折合造林面积1.0万亩,使全区的林木绿化率由十一五末的11.5%提高到了17.5%,全区林业生产取得了长足发展。
6、按照“政府主导、农户自愿、市场运作”的思路,不断推进土地流转上水平
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组建“土地银行”,推动土地向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合作社组织有序流转,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土地流转仲裁委员会和乡镇土地流转办,区财政给每个“土地银行”每年补助运行经费1万元。同时,对土地流转后人均土地不足0.3亩的农户,在生活养老、子女上学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措施,较好解决了群众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六年来,园区共组建土地银行38家,会员达到9471户,委托流转土地4.92万亩,占全区农用地总面积的57.2%。
7、按照“快速发展、规范建设、示范创建、整合提升”的思路,有效促进经营主体组织化发展
截止目前,注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415家,创建国家级示范社4个,省级示范社8个,省级百强社5个,示范区级示范社20个,区级示范社50个。2013开始,全区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大力发展家庭农场,截止目前共发展家庭农场50个,创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0个。
8、按照“设施配套、收获机械、社会化服务”的思路,为现代农业发展打好基础
“十二五”期间,全区农机总动力由9.8万千瓦增加到11万千瓦,拖拉机由1068台增加至1427台,配套农具由2034台套增加到2856台套,五年内共补贴农机具12181台套,涉及补贴资金2600万元,机械化水平较“十一五”期间有较大幅度提高,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过程中的耕、播、收已全面实现机械化作业。
二、现代农业的工作成效
1、主导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
2、农民收入大幅提高
3、农业科技支撑进一步强化
4、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用进一步发挥
5、示范带动效应日益增强
6、农业农村改革迈出新步伐
三、特点与优势所在
一是特殊的区位优势,战略位置十分优越。二是靓丽的品牌优势。“杨凌农科”已成为国内外农业科技领域一张闪亮的“名片”,这里已成功举办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22届,吸引了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万家涉农单位、2100多万客商与群众参加,每届展示交流的农业科技成果超过7000项,技术与产品交易总额累计达5400多亿元。在第21届农高会上,参展布展的国家有38个,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达20个。三是雄厚的科技优势。示范区内有西北农林科大、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科教单位,有60个国家和省部级研发平台,聚集了70多个学科、近6000名科教人员。四是独特的体制优势。杨凌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区,实行“省部共建”和“省内共建”的领导和管理体制,由国家科技部等23个部委和省政府共同建设;省上由37个厅局组成的省内共建领导小组,共同支持杨凌发展。五是良好的对外合作基础。已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是具有支撑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少,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经济总量偏小。二是是从拉动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三是经济效益较差。四是土地、资金等瓶颈问题仍较为突出。
四 、新的发展总体思路和目标
1、总体思路
2、建设目标
3、试验示范的重点内容
第一板块: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核心项目的实施方案
1、实施现代农业创新示范提升工程。持续提高设施农业经营效益,推广双拱双膜等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完成2.5万亩大中棚设施提升改造,收入5万元以上的日光温室大棚达到85%以上;推动苗木繁育、特色经济林果、现代畜牧业、花卉、食用菌、休闲生态农业等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2、实施“种业强区”工程。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深化种业体制改革,实施现代种业建设工程和种业自主创新工程,强化企业育种创新主体地位,建设西部动物种质资源繁育中心、生物育种研发生产基地,聚集形成植物类、畜禽类种业,获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新品种(系),加快杨凌种子产业园建设,引导省内有发展潜力的种子企业聚集,开展主要农作物生物育种、技术研发、种质资源创新,培育一批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集团,打造西部“种业之都”。
通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粮食总产稳定达到2.02万吨以上,共计生产良种1000万公斤,产值达到2700万元以上,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良种基地5万余亩。
3、现代农业可持续提质增效工程。
(一)打造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示范点。以现有的设施农业、经济林果示范基地为核心,逐步打造奶肉牛良种繁育、生猪良种繁育、小麦良种、精品苗木、名优花卉和食用菌六类产业示范基地。
一是继续搞好设施农业的提质增效工程。
(2)新建新型双拱双膜日光温室400座。
四是畜牧业发展要突出优化布局、治理粪污、规模养殖。
五是搞好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
4、调整结构 构建现代新型农村经济产业体系
加快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壮大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涉农装备制造三大主导涉农工业,培育健康休闲养老业、现代物流业等新兴产业,加大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挖掘增长潜力,培育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经济总量上台阶。
1、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实施以农业园区为核心的集中发展战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园区发展环境,引导资源要素向各个园区集中,促进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紧紧抓住省级农产品加工贸易示范园区建设的机遇,打造产业发展平台,引进建设粮食、果品、畜产品、蔬菜等加工集群,促进农产品公共检测中心、农产品加工协同创新中心、冷链物流交易中心等配套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做好五泉中小企业园、揉谷中小企业创新园的规划和建设。严格项目进入“门槛”,注重内部挖潜,盘活存量土地,确保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项目用地。
2、重点培育主导产业。积极引进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项目,加快培育和打造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生物产业“三个百亿元”产业链。
3、做强做大一批龙头企业。每年遴选10家骨干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力促销售收入3—5年翻番。坚持人力资本优先,培养、引进、激励多策并举,打造企业管理、技术创新人才队伍,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环境,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全面创业创新领域,培育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领军型企业。“十三五”期间,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18%以上,力争到2020年,工业企业达到280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30户,工业总产值达到213亿元。
1、支持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建设杨陵农村电商创业园,鼓励发展生冷鲜农产品电商,实现农村电商、快递入村全覆盖,支持杨凌网上农交所、陕西省饲料电商平台建设发展,促进产业集聚。加快“智慧杨陵”建设,推进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2、做强旅游业。充分挖掘和发挥农业特色资源优势,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农史文化旅游等产业。以杨扶路、小湋河、漆水河为依托,加快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发展集种植养殖、作坊加工、采摘体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庄集群20个,种植芳香类花卉2000亩以上,打造小湋河花谷旅游观光带。把杨陵建成彰显华夏农业文明的农业旅游目的地。
(三)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产业。
围绕杨陵区八大类产业,面向市场需求,结合农业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加大农产品深加工力度,提高农产品转化增值率,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园区农产品加工率突破80%。抓好果蔬“百库工程”建设,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连锁专卖、直供直销及电子商务平台等现代农产品流通业态,建成一批依托园区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推广“订单农业”,鼓励和支持营销大户参与“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等营销模式,不断拓宽销售渠道。
1、全力推进陕西省农产品加工贸易示范园区建设。充分发挥杨凌示范区的区位、科技、人才、政策等优势,围绕粮食、果品、畜产品、蔬菜、茶叶及特色农产品六大重点产业,以陕西省农产品加工贸易示范园区为载体,重点培育、引进和发展一批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企业集群,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建立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利益共同体。到2020年,形成完善的现代农产品加工及商贸物流产业体系。
2、加速产业融合,探索发展第六产业。实施现代农庄集群工程,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目标,编制实施现代农庄集群规划,发展30家集种植养殖、产品加工、采摘体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庄。通过举办“现代农业休闲游”四季系列活动,推进现代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到2020年,实现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亿元。
第二板块: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一、建设美丽杨陵工程
致力于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森林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构建城市“绿道、水系”,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展现杨陵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8%,全年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达到300天。
(一)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引水润北塬,留水绕杨凌”整体思路,实施“水润杨凌”工程,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彰显“农科水韵、生态杨凌”鲜明特色。
1、“三河两渠”治理工程。实施小湋河水库水源及引水工程。加快渭河综合治理,着力推进渭河水面景观二期工程建设,打造城市景观生态廊道。加快湋河、漆水河、渭惠渠、高干渠杨凌段的生态环境治理和综合开发,建成互相贯通的城市水系,形成完善的城市生态支撑体系。实施城乡配水调蓄及相关管网工程,新建20个蓄水设施,满足农业用水和城市景观用水。
2、湿地保护工程。建成渭河湿地生态公园和漆水河湿地公园;加快城东低洼地改造,建设城东湿地生态公园。提高湿地自然净化能力,构建环绕湿地公园的绿色围廊,形成自然景观带。在两镇五社区分别建设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合理利用。
1、实施城市增绿扩绿透绿工程。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1、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约束机制。
2、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四、 加大资源环境保护力度
1、开展环境质量提升工程。
2、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3、倡导环保节约的生态文化。
第三板块: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实现全域城乡一体化
全面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等“多规合一”,按照“一城两镇五个新型社区若干美丽乡村”的布局规划,建立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系,科学指导城乡建设。经过五年的努力,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两个重点镇为组团,五个新型农村社区、若干美丽乡村为点缀的城乡发展新格局,打造“城乡政策一致、规划建设一体、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的全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样板。
二、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开展农村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工作,促进农村生产要素合理流转。加强农村“三资”监管,在确定农村集体组织成员资格,组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基础上,事实农村集体资产股份量化,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积极开展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切实解决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融资难题。到2020年,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
三、实施农业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建设土地整治、农田水利、设施农业、农业资源开发等基础设施,建成2.5万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大力开展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实施“智慧水利”工程,积极推广先进适用节水灌溉技术,实现节水设施全覆盖。
四、实施标准化生产全覆盖工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全产业链为目标,加强优良品种、先进适用技术、新型农机具等创新集成和配套组合应用,实施生产全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建设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实施“五治一品”治理,建设农产品“三品一标”可追溯体系,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扩大溯源认证覆盖面和数据库,认证有机、绿色、无公害基地面积达到10000亩,农产品合格率达到98%以上,地理标志农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100%。大力推进品牌化建设,争取创建10个知名品牌。
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到“十三五”末,园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率达到100%,绿色农产品认证率达到70%以上。大力培育园区知名品牌,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驰名商标和名牌农产品。
六、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到2020年,创建国家级示范社10个、示范家庭农场5个,创建省级示范社20个、示范家庭农场20个。
七、实施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与两所大学的协调,形成大学教授牵头、农民技术员为主的省级示范社、省级示范家庭农场技术服务团队。
八、 大力开展“农科品牌”农民培训
根据杨陵区主导产业发展实际和农民培训需求,围绕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通过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建成2个“农科品牌”培训基地,培训8类农技人员,培训 10000名农技能手,使其中10-20%的人员达到中高级农技职称水平。
九、 实施农业信息化应用工程。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 12316农业信息语音服务实现全覆盖,建成300栋日光温室检测数据采集点、20个智慧农业合作社和20个采用物联网技术的高标准畜牧小区,建立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加强数据信息终端开发和应用,推进现代农业信息化示范区建设。
鲁向平:我为党的二十大建言献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