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农业可持续发展:杨陵区的理论与实践(1)

(2022-06-21 08:47:59)
标签:

现代农业

可持续发展

试验示范

陕西杨陵区

理论与实践

杨陵区是后稷的故里,也是我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杨凌示范区所在地。其地处陕西关中平原腹地,东以漆水河与武功县为界,南以渭河与周至县相望,北以湋水河与扶风县毗邻,西与扶风县接壤。东距西安82公里,西距宝鸡86公里。总面积135平方公里,下辖4乡1镇1个街道办事处,87个行政村,总人口20万,其中城市人口8万人。

现代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十二五期间,杨陵区紧紧围绕 “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中心,以八大类优势特色产业为抓手”的整体思路,按照“扩大规模、提升水平、健全机制、完善体系”的总体要求,整合资源、统筹安排,现代农业园区规模不断扩大,建设水平显著提高,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形成了以“万亩标准化蔬菜”、“万亩标准化经济林果”、“万头奶肉牛良种繁育”、“20万头良种生猪”、“小麦良种”、“万亩精品苗木繁育”、“万亩名优花卉”、“万吨食用菌”为主的八大产业,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截止目前,全区农业总产值达1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398元。

1、按照“基地规模化,产品绿色化,销售品牌化”的思路,大力发展集约型、高效型设施农业

经过“十二五”期间发展,全区累计建设设施农业2.52万亩,其中日光温室1.23万亩、标准棚5161座,塑料大棚1.29万亩、4484座,主要种植品种有春茬西红柿、西瓜、甜瓜、辣椒等,秋延茬西红柿、西芹、白菜等。几年来,通过连片建设设施农业基地,共引进西瓜、甜瓜、番茄辣椒等蔬菜新品种40多个。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秸秆生物反应堆、蚯蚓粪基质栽培、多膜覆盖、绿色防控、沼肥综合利用技术、标准化生产、设施环境调控等新技术10项,应用新茬口模式10余个。通过各项技术的综合配套和技术措施的落实,切实提高了设施农业的生产水平,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设施种植效益。

2、按照“企业示范、基地带动、农户参与”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各类特色农业产业

依托伟隆种业建设良种基地0.3万亩,积极开展玉米、小麦等新品种的展示示范,大力支持和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为我区筛选出适宜种植的作物优良品种;在原有2.05万亩经济林基础上,建设经济林果示范基地3000亩,打造猕猴桃、葡萄等为主的精品园2个;以竹园村、今日花卉等企业为主体,发展花卉1813亩,油用牡丹精深加工基地、小韦河沿岸油用牡丹种苗繁育基地、大马士革玫瑰等芳香植物基地;以省苗木繁育中心、扶特斯、森淼种业等企业为龙头,发展名优苗木1.47万亩,连续五年年均产值超过了1亿元;在众兴高科、天和生物、康农菌业、金麒麟等食用菌生产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杨陵食用菌年产量由“十一五”末的1万余吨增加至目前的4万余吨;全区建成各类养殖企业(户)98个,奶肉牛存栏2.11万头,生猪存栏7.18万头,禽类存栏17万羽,羊存栏0.4万只,特种动物存栏4万只。

3、按照“生产标准化、产品认证化、监管常态化”的思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制定完善番茄、辣椒、黄瓜、西葫芦、豆角、菜花、西瓜、甜瓜等九项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目前,全区2.52万亩蔬菜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打下坚实基础。扎实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推广农产品生产档案登记制度,把产品标签与农产品认证标志、地理标志、产品商标等结合起来,支持引导全区有条件的涉农企业、合作社积极申报“三品一标”认证。截至目前,已完成了13个果蔬专业合作社45个产品的认证。向全区30家生产基地(合作社)配备溯源检测仪器,建成农产品农残检测室30个,溯源工作现已全面展开。

4、按照“种养结合、废物利用、四位一体”的思路,发展循环、观光农业

2011年以来,杨陵区坚持把农业产业发展和能源建设紧密结合,积极探索新型生态农业模式。将畜牧业生产产生的下脚料经过无害化处理,为农村能源使用提供原料,为种植业高效、环保发展提供生物肥。几年来,发展建成户用沼气池1000余口,建成100立方米的沼气工程3个,建成万吨有机肥加工厂2个。能源项目产生的生物肥推动“无公害”等高品质果蔬成为拉动休闲观光农业中最强劲的增长点。通过畜、沼、菜、游“四位一体”循环发展,2013年以来,共召开两届生态旅游采摘节,精选了采摘点28个,共接待游客近14万余人(次),销售额达718万元。

5、按照“美丽杨陵、绿色杨陵、园林杨陵”的思路,打造“城在林中掩、人在绿中行”的人居环境

“十二”期间,累计完成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重点区域绿化工程、关中大地园林化工程等折合造林面积1.0万亩,使全区的林木绿化率由十一五末的11.5%提高到了17.5%,全区林业生产取得了长足发展。

6、按照“政府主导、农户自愿、市场运作”的思路,不断推进土地流转上水平

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组建“土地银行”,推动土地向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合作社组织有序流转,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土地流转仲裁委员会和乡镇土地流转办,区财政给每个“土地银行”每年补助运行经费1万元。同时,对土地流转后人均土地不足0.3亩的农户,在生活养老、子女上学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措施,较好解决了群众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六年来,园区共组建土地银行38家,会员达到9471户,委托流转土地4.92万亩,占全区农用地总面积的57.2%。

7、按照“快速发展、规范建设、示范创建、整合提升”的思路,有效促进经营主体组织化发展

截止目前,注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415家,创建国家级示范社4个,省级示范社8个,省级百强社5个,示范区级示范社20个,区级示范社50个。2013开始,全区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大力发展家庭农场,截止目前共发展家庭农场50个,创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0个。

8、按照“设施配套、收获机械、社会化服务”的思路,为现代农业发展打好基础

“十二五”期间,全区农机总动力由9.8万千瓦增加到11万千瓦,拖拉机由1068台增加至1427台,配套农具由2034台套增加到2856台套,五年内共补贴农机具12181台套,涉及补贴资金2600万元,机械化水平较“十一五”期间有较大幅度提高,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过程中的耕、播、收已全面实现机械化作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