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争公职,有“深谋”无“远虑”
(2009-07-03 13:10:05)
标签:
就业报考人数官本位公务员考试中国财经 |
考试热带来万元培训热
1993年,公务员考试开始。
2006年录取率为1∶35,成为“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考试”。而2009年面向社会计划招考13566名国家公务员,如今通过报考人数估算招考平均比例要高达1∶77。
为从这样的“高难度”考试中脱颖而出,考生对于考试相关费用不惜“大手笔”投入。与此同时,五花八门的专家讲座、考试论坛、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公务员培训热”出现,同样受到了热议。
对于考试的针对性辅导实属正常,为何一些培训班敢于漫天要价?为何很多人“愿打愿挨”?
高价培训背后的“深思”
近几年,很多毕业生把考公务员看作一个重要出路,甚至一些学校也鼓励毕业生参加公务员考试以缓解就业压力。有网友戏称其考试队伍“博士一走廊,硕士一礼堂,学士一操场。”在就业前景并不光明的大环境下,这样的情形可以理解,但“就业难”并不应成为主要原因。
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的比例大约为1%,而农民创业意愿却达到了60%。由此可见,“工作条件”才是公务员最被看重的深层原因。
此外,与其他工作相比,公务员的职位有着无可比拟的稳定性。如今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谈及倒闭、失业人心惶惶时,公务员却依然“高枕无忧”。
2008年12月2日国家公务员局发布《公务员培训规定》、《公务员奖励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三个试行规定。
然而,即使公务员考核有了细致规定,但其实际的效果怎样,作用有多大仍然是个问号。所以在人们的眼中公务员仍旧保持着“铁饭碗”的形象,一旦挤过“独木桥”进了“公家的门”,衣食住行、医疗、养老、补贴等问题也就“省心”了。
公务员作为政府的公职人员,应属人民公仆,但现实中人们的认识已经扭曲。政府机关在社会中的强势地位很容易让人把公务员理解为官员、权势的代名词。“朝中有人好办事”,方便了“办事”,也就有了钱。
官本位的影响
“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如今的不法官员一年有多少“油水”?做官究竟“好”在何处?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公费旅游、人脉关系、福利待遇……人们的向往和羡慕成为了思维腐化的一个信号,逐渐形成了一个歪曲的利益导向。谈及官员即与“灰色收益”联系在一起,这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制度的不完善,监管的不力。
官员的待遇高于百姓,实属正常,但彼此之间的差距应该有多大?官员福利的标准又当依据什么、如何制定?如果公务员的“实惠”不那么多,权力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控制,还会有那么多人去争夺公务员的职位吗?人们还会把公务员看作特殊的职业吗?
每年公务员报名时,一个热门职位会有成百上千人去竞争,而一些地理位置偏远或者没有多少“实权”的岗位却无人问津。为国家选拔人才的考试成了人们实现升官发财、安享太平的途径,这是社会的悲哀。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同时利益也在改变人们的价值观。
公务员作为社会运行秩序的维护者,协调大众群体中的利益结构、平衡利益关系是其重要任务。作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应该肩负公众利益,把为民服务作为责任。难道当初的高“投入”就一定要求高回报吗?倒退的价值取向很难顺应社会进步的潮流。
以利益程度带动工作“热情”,这是一种道德标准的降低和人格、观念的败落。当我们被做官的优越感所吸引时,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应对官本位意识的影响。
“人力资源”的经济远虑
通过竞争实现优胜劣汰无可厚非,但应该对人才如此过剩的考试进行降温,正所谓“术业有专攻”。
大量优秀人才报考公务员不利于企业、基层岗位的更新、发展。一些工作条件艰苦的单位甚至科研机构在公务员职位的对比下,“招贤纳士”时更显得力不从心。
作者:关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