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金争公职,有“深谋”无“远虑”

(2009-07-03 13:10:05)
标签:

就业

报考人数

官本位

公务员考试

中国

财经

江苏某教育机构公务员考试培训费7天10000元,人们重金“争夺”公仆之职的背后,又有多少利益、价值权衡的思考。

考试热带来万元培训热
    截至2008年10月26日,2009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考报考人数达到105万人,远超过上年的80万人和2007年的60万人。报考人数以20万人的速度递增,实现了“三年三大步”的跨越。
  1993年,公务员考试开始。
  2006年录取率为1∶35,成为“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考试”。而2009年面向社会计划招考13566名国家公务员,如今通过报考人数估算招考平均比例要高达1∶77。
  为从这样的“高难度”考试中脱颖而出,考生对于考试相关费用不惜“大手笔”投入。与此同时,五花八门的专家讲座、考试论坛、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公务员培训热”出现,同样受到了热议。
  对于考试的针对性辅导实属正常,为何一些培训班敢于漫天要价?为何很多人“愿打愿挨”?

高价培训背后的“深思”
    随着每年报考人数的递增,可以预计培训、辅导的费用也会“水涨船高”。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形势下,为什么仍有那么多人对于公务员职位如此“狂热”?
  近几年,很多毕业生把考公务员看作一个重要出路,甚至一些学校也鼓励毕业生参加公务员考试以缓解就业压力。有网友戏称其考试队伍“博士一走廊,硕士一礼堂,学士一操场。”在就业前景并不光明的大环境下,这样的情形可以理解,但“就业难”并不应成为主要原因。
  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的比例大约为1%,而农民创业意愿却达到了60%。由此可见,“工作条件”才是公务员最被看重的深层原因。
  此外,与其他工作相比,公务员的职位有着无可比拟的稳定性。如今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谈及倒闭、失业人心惶惶时,公务员却依然“高枕无忧”。
  2008年12月2日国家公务员局发布《公务员培训规定》、《公务员奖励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三个试行规定。
  然而,即使公务员考核有了细致规定,但其实际的效果怎样,作用有多大仍然是个问号。所以在人们的眼中公务员仍旧保持着“铁饭碗”的形象,一旦挤过“独木桥”进了“公家的门”,衣食住行、医疗、养老、补贴等问题也就“省心”了。
  公务员作为政府的公职人员,应属人民公仆,但现实中人们的认识已经扭曲。政府机关在社会中的强势地位很容易让人把公务员理解为官员、权势的代名词。“朝中有人好办事”,方便了“办事”,也就有了钱。

官本位的影响
    古有“范进中举”,今天又有多少个“范进”呢?对于“考公务员就是为了做官”的想法,很多考生都直言不讳。“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在当今社会依然普遍存在,更为重要的是,很多人做官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私欲,认为官员的权利是其谋利的保障。
  “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如今的不法官员一年有多少“油水”?做官究竟“好”在何处?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公费旅游、人脉关系、福利待遇……人们的向往和羡慕成为了思维腐化的一个信号,逐渐形成了一个歪曲的利益导向。谈及官员即与“灰色收益”联系在一起,这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制度的不完善,监管的不力。
  官员的待遇高于百姓,实属正常,但彼此之间的差距应该有多大?官员福利的标准又当依据什么、如何制定?如果公务员的“实惠”不那么多,权力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控制,还会有那么多人去争夺公务员的职位吗?人们还会把公务员看作特殊的职业吗?
  每年公务员报名时,一个热门职位会有成百上千人去竞争,而一些地理位置偏远或者没有多少“实权”的岗位却无人问津。为国家选拔人才的考试成了人们实现升官发财、安享太平的途径,这是社会的悲哀。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同时利益也在改变人们的价值观。
  公务员作为社会运行秩序的维护者,协调大众群体中的利益结构、平衡利益关系是其重要任务。作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应该肩负公众利益,把为民服务作为责任。难道当初的高“投入”就一定要求高回报吗?倒退的价值取向很难顺应社会进步的潮流。
  以利益程度带动工作“热情”,这是一种道德标准的降低和人格、观念的败落。当我们被做官的优越感所吸引时,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应对官本位意识的影响。

“人力资源”的经济远虑
    “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流传至今。随着中国教育水平的提高,人才大量涌现,人们对其价值的认可度也在悄然提升。然而,就在人们费尽心机地博取“官职”时,并没有多少人仔细考虑过选择这些职业的机会成本,更无法计算这样热门的考试会造成何等的“人才资源”浪费。
  通过竞争实现优胜劣汰无可厚非,但应该对人才如此过剩的考试进行降温,正所谓“术业有专攻”。
  大量优秀人才报考公务员不利于企业、基层岗位的更新、发展。一些工作条件艰苦的单位甚至科研机构在公务员职位的对比下,“招贤纳士”时更显得力不从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一直处于重要位置,但如果学生毕业都想着走上仕途,其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又有多少发挥的空间?科研人员放弃钻研工作,中国的科技发展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虽然如今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并不十分理想,很多人“一职难求”,但这并不表明人才流失、浪费问题就可以轻视。如果通过合理的就业导向,做到学以致用、人尽其才,就可以大大降低社会人才的浪费。
    对于众多公务员职位的忠实“追随者”来说,不妨打开思路,丰富自己的就业方向。当政府、机关工作不再炙手可热时,得到充分利用的“人才资源”对社会的发展将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关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