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注水”,“泡”了谁?
(2009-06-30 12:14:36)
标签:
公用经费政府预算中央国家机关支援灾区财经 |
然而,财政部“勤俭节约”似乎并没有赢得太多掌声,相反有人纷纷开始质疑“政府预算有水分”:既然可以轻松地节省巨额经费用于抗震救灾,那么政府的预算里到底有多少水分?
抗灾真情,难掩预算“隐情”
据报道,江苏省建设厅决定在今年公用经费压缩5%的基础上,再在接待经费上压缩10%,而今年计划的6批出国培训全部暂停。上海今年市级机关经常性经费预算开支削减10%用于抗震救灾工作。内蒙古财政厅通过压缩开支、减少会议经费和差旅费,从公用经费中筹措50万元支持四川省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工作……
节省出的25.45亿元抗震救灾经费中包括中央国家机关压缩公用经费5%节约出的15.45亿元,以及不在出台的预算中已经安排用于提高中央国家机关包括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一些单位公用经费标准的资金10亿元。
有人提出,既然现在节约25亿仍能正常办公,那么是否说明这25亿元在之前的政府预算中本来就可以不列支呢?既然抗震救灾时能节约,那么为什么平时就不能节约呢?
此外更是有人大胆质疑,一些政府部门通过财政拨款支援灾区值得称道,但是否都符合法定程序?
网友的疑问似乎触及到预算科学与否的本质,类似的质问还在继续,如果加大压缩的比例会出现什么情况?预算中的水分从何而来?
公用浪费:浸入预算中的污水
曾经,“政府年末突击花钱”的消息让人们哭笑不得。政府的钱多到了不得不花的地步。但事实上,一些政府部门在许多政绩工程上不惜投入,而对于教育等“见效”慢的公益事业投入则总是“研究研究”。一位经济学家调侃,“即使把一栋楼拆掉重建,那也是创造了双重的GDP。”
既然钱有剩余就应该积累起来,为什么要急着花呢?其实这个问题很容易解释。手里有钱,还怎么向上伸手?
其实,一些政府的浪费很惊人。有数据显示,我国政府机构年电力消耗总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5%,能源费用超过800亿元。通过简单的数字可以折算出,政府机构的人均用电量,相当于普通居民的19倍。
一位政府官员说,“办公室里无论有没有人,灯基本是亮着的。而电脑在不用的时候大家也都是习惯开着,至于空调更是‘工作必需’。”
实际上,这只是公用浪费的冰山一角。政府机关每年各种各样的会议、接待、出国学习考察的花费要远远高出其能耗。据报道,我国现有公务用车约400万辆,包括司勤人员在内每年耗资约3000亿元,大约相当于三峡工程投资的3倍。
正是这些疑窦,让政府预算面临着“严谨”二字的拷问,在各级政府预算中,是否都留足了“消费空间”。
“湿漉漉”的财政预算
对于“节约”所引发的“预算是否科学、合理”的议论,政府已早有预料。所以很多钱都是悄悄地省出来的,毕竟对于政府来说,“节约”和“减少浪费”之间的界线并不很明确。实际上,手里的钱省着点花并不是什么难事,诸如减少会议、缩短会期、简化接待等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政府出台的这一系列节约措施,执行起来却收效甚微。
如今,随着我国政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开透明、民主监督成了解决公共浪费和预算不科学的一副良方。据了解,在许多国家,包括预算进程、听证和审议、正式文件都必须向公众公开,接受公众监督。钱往哪花、如何花,政府都要给纳税人一本明细账。
在完善制度的同时,还要有相适应的监督、审查机制予以配合,这样,才能实现预算的科学化、合理化;提高政府自身的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作者:关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