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赤脚医生”看现在农村医改

(2009-06-30 12:08:59)
标签:

赤脚医生

商业医疗保险

医保

王怀河

韩国

杂谈

“赤脚医生”这个特有名词,1968年正式见诸报端,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广为流传20来年,直至1985年卫生部决定将“赤脚医生”改为乡村医生。那些赤着脚,背着印有红十字棕色药箱的身影却是父辈们永存心底的温馨记忆。

昨天:赤脚医生出诊5分钱
    “赤脚医生”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之所以叫赤脚医生,是因为他们既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医生,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他们一边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一边为村民看病。“赤脚医生”这个群体大多由知青和回乡青年组成,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即上岗工作。
  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和由他们具体实践的中国农村合作医疗,曾经给6亿农民带来了最基础的医疗救助,在世界医疗卫生历史上曾一度辉煌。全国赤脚医生人数最高时达百万以上,服务着当时占全国人口80%的广大农民。
  由于赤脚医生来自农民,在乡村中有着极高的认同率。在特定的历史年代,他们为农民们提供着基本医疗保障。这个涵盖了数亿人口、行之有效的服务体系被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誉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
  宋志辉,现任辽宁省兴城市曹庄乡大堡子村乡村医生,他向记者讲述了其父宋恩祥做赤脚医生时的经历:在给村口曹大娘施救时,情急之下,抽了自己300CC的血,大娘得救了,他却晕倒在回家的路上。至于在自己生病时遇到求诊,也不得不爬起来出诊,更是家常便饭。当时流传着一首歌颂赤脚医生的歌曲《赤脚医生向阳花》中有这样两句词:“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千家”。
  当时的农村缺医少药,更没有先进的诊疗设备,赤脚医生的药箱里除了几味常用药,几块纱布,几个针管,就是一个听诊器,他们治病的方法也是五花八门,中西医结合、祖传秘方、偏方、土方一概派上用场。
  虽然他们不能治疗大病,但一些疑难杂症被治好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因此,在当时,他们受尊重程度甚至超过村干部。
  通常一个村子有一个赤脚医生,负责1000-1500人的防疫、治病工作。村民治病的药费是国家划拨到村的,一般一个村一年的购药款在1万元左右。赤脚医生看病每次只收5分钱的出诊费,药费及其它处置费用全免,当时一个劳力每天最多能挣到10个工分,合七八角钱不等,所以,没有人因为拿不起钱而放弃治疗。那个时候,大约90%以上的中国农民都参加了合作医疗。

今天:消失了的“赤脚医生”
    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几年里,我国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改革继而在城市推广开来。知青返城、恢复高考,伴随着一系列的变化,“赤脚医生”开始分化,有人进城开始新的生活,而也有人固守土地。即便是留在乡村的“赤脚医生”也开始了分化,有人继续日复一日继续在乡间开办个体诊所,有人则成为地地道道的农民。
  进入90年代,医药费猛涨,原来的合作医疗制度难以维系,家家户户不得不存上一定数目的钱,以备不时之需。在医疗平等权上,此时的中国,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在了190个国家中的倒数第四位。
  2005年3月,全国政协的一个智囊团发布了一份报告,语出惊人,把十几年来的医疗改革判为“失败”。
  失败的是:自从取消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我国农村医疗保障覆盖面就基本为零了,也就是说,农民要想看病,就必须从他们有限的收入中支付100%的医疗费。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William C. Hsiao教授说,当今的市场经济中,中国农民真正需要的是能支付得起的医疗保险和正规的就医。

现状:部分农村医保形同虚设
    对于绝大部分村民来说,谁都有个头疼脑热,现在虽然没有赤脚医生走家串户治病了,但到村里的私人诊所就诊倒也方便,只是所参加的医保在这些地方形同虚设。
  一位村民说:现阶段一个村子有1-2个个体诊所,体制上由乡、县、市分级管理。国家规定农民每人每年缴纳10元医疗保险基金,其中2元是统筹费用,8元为药费,这8元钱本年用不完可以顺延到下一年。
  村民刘春贵讲,半年前,他妻子突然高烧不退,被送入市内一家医保定点医院,住院一周了,体温仍持续在39-40℃,他几次找医生商量要求转院均被拒绝,得到的答复是按规定得住院三周,病情不见起色才可以开转院单,“照这样下去用不了三周我老婆就得死在你们手里!”小刘拍着桌子咆哮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院长“破例”开出转院单。转到上一级医院仅用两天,刘妻的病就被治好了。小刘说:“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这么幸运。”老滩村原党支部书记王怀河说:中央实行农村医疗改革的出发点是利民、惠民,但地方执行起来就变了调。
  医保定点医院为了经济利益,对参保病人想尽办法多开药,开贵药,对住院病人想尽办法延长住院时间,这样即使有医疗保险,农民的负担依然很重。“种两亩地干嘛用80马力的拖拉机?”朴实的农民宣泄着心中的不满。小刘说,当时他妻子用的抗生素,同样品名、同样剂量在药店卖8.8元,而在医院则需48元,所以,现阶段农民看不起病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前些日子,老李家失火,李老汉烧伤面积达50%,因为兴城市的四家医保定点医院均没有烧伤科,家人直接把他送到了专治烧伤的锦州市205医院,医药费共花了5000多元,由于他在非医保单位就诊,又没有转院单,所以,其中2000多元的医保金就没有着落了。而邻村的张老汉却“幸运”得多,他在非医保单位就医后,托关系补了一张转院单,结果就得到了45%的医保金。
  村民王怀河说:“农民享受的不是100%的医补,自己还是要拿大头,所以应该有权利挑选自己信得过的医院。再有,像我这样身体棒棒的,基本不会动用每年8元的药费,可是到了年底,硬是塞给你8元钱的药,这不是扯淡吗?”
  现阶段,农村医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卫生资源分布不均问题日趋严重,城市过剩,农村不足。二是初级医疗机构水平低,人们不愿去就诊,基层医疗机构利用率仅25%。三是农民医疗保险经费困难(年轻人进城务工,老人和儿童留在农村,发病率高,医疗费用开支大)。四是为10%贫困农民仅提供低质量的免费医疗服务。

 

国外农民医保模式与启示
    目前,以英国、加拿大、瑞典、爱尔兰、丹麦等发达国家和马来西亚、越南等发展中国家为代表,正在实行福利性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政府将医疗保障资金直接划拨到公立医院,国民在公立医院看病就基本上不用付什么费用了。实行免费医疗保障制度国家的保障对象通常包括全体公民,当然也包括全部农村居民。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的卫生防疫、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开支均由国家负担。医疗保健只是象征性地收费。在农村,所有医疗服务全部免费。住院病人只须缴付很少的就餐费,在贫困地区和医疗条件差的地区这部分费用也可以减免。
  美国 美国是实施商业医疗保险模式的典型代表。尽管美国政府实施了医疗照顾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和少数民族免费医疗等社会医疗保险计划,但在整个医疗保险体系中,它们并不占有主要地位,其覆盖的人群范围十分有限。在美国,80%以上的国家公务员、私营企业雇员和农民都没有受到社会保险的保护,而是参加了商业保险制度。全国的商业医疗保险组织有1800多家。
  美国的商业医疗保险分为非赢利性和赢利性两种,前者在税收上可以享受优惠待遇,后者不享受相关的待遇。
  美国商业医疗保险模式的特点是,医疗保险主要由市场经营和管理,政府只负责老年人和贫困者的医疗保险。保险经费主要由个人和企业负担,政府基本不负担。该模式的突出问题是社会公平性较差,还有相当多低收入的小企业雇员、个体劳动者和农民家庭享受不到医疗保险。
  泰国 泰国农民主要是通过购买健康卡参加社区合作医疗保障。泰国的健康卡制度于1983年6月开始在农村推行,以家庭(户)为单位参加,1户1卡,超过5人者再购l卡,50岁以上的农民和12岁以下儿童享受免费医疗。每张卡由家庭自费500泰铢(1泰铢约合0.0264美元),政府补助500泰铢。为了推动健康卡的发行,政府规定只有当全村35%以上家庭参加时,政府才给予补贴。健康卡所筹资金,由省管理委员会统筹管理,90%用于支付医疗保健费用,10%用于支付管理费用。健康卡可用于医疗、母婴保健和计划免疫。
  韩国 1963年,韩国通过了第一部《医疗保险法》,基于当时韩国社会经济的困难状况,国家医疗保险计划是自愿性保险,参保人数很少。70年代后期韩国经济发展很快,国家决定实施强制性医疗保险。1988年扩展到全国农村,覆盖了90%的农村人口,其余10%贫困线以下的农民由政府提供医疗救济。
  韩国农村医疗保险经费筹集:农民家庭支付50%,政府支付50%。医疗服务费用分担方式有3种:一是起付。病人每诊次付4美元。二是自付费用比例。病人在诊所看门诊自付30%,在医院看门诊自付50%。三是住院封顶。保险部门每年最多付180天的住院费,其余自理。法律规定医疗服务实行逐级转诊制度。

作者:孔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