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进口 拷问国内猪肉产业化
(2009-06-30 12:05:19)
标签:
经济猪肉生猪韩国牛肉美国杂谈 |
低关税引发进口需求
今年1月的美国猪肉市场价格为人民币11元/公斤。同期的国内市场的价格约为30元/公斤。早在去年,美国最大的猪肉生产商和供应商史密斯菲尔德公司和中国粮食集团就已达成协议,第一批将出售2.9万吨不含饲料添加剂的瘦猪肉。另据武汉市商业局今年3月21日消息,该市有625吨进口冻猪肉已陆续投放市场。这批美国猪肉,色泽粉红中泛白,与本地冻猪肉外观无异,每公斤售价为22元至23元。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2006年猪肉产量5197万吨,占全球产量的52%;同年的国内猪肉消费量约为5100万吨,基本与产量持平。猪肉是国内消费的主要肉类品种,占肉类消费的65%。猪肉在市场上的供求变化对于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成本畸高成涨价动力
近几年养猪成本飞速增长,其中在饲料成本中占70%的玉米和豆粕价格分别从2005年的2000元/吨,涨到现在的4000元/吨,尤其豆粕价格在前两个月曾高达4000元/吨。仔猪费用更是增加到400-600元/头,占养猪成本的50%。其他的电费、人工费,设备等费用也在不同程度地增加。
由于2006年全国范围内爆发的猪蓝耳病和各种自然灾害对生猪饲养市场的冲击,让2/3的小规模养猪场和千家万户的散养户,都尝到了苦头。50%以上的散户和小规模养猪户退出了生猪生产行列。生猪存栏数量的整体不足,造成了猪肉价格暴涨的畸形市场。
以上不利因素,使农民的养猪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以至于国内猪肉供应出现紧张局面。同时,猪肉价格过高,也为今后国内猪肉市场的再次过剩埋下了伏笔。
进口猪肉能否救“市”
美国在扮演肉类出口贸易的救“市”主问题上,最先面对的并非中国。今年4月,韩国与美国就恢复进口美国牛肉达成协议,韩方同意进口美国30个月龄以上的牛肉,并全面开放本国牛肉市场。这一协议不但遭到了韩国养牛业的一致批评,更引发了韩国消费者对美国食品安全的担忧。5月初的韩国首都首尔,15万盏“烛光”涌上街头,加入到反对进口美国牛肉的示威活动中,从学生到家庭主妇、农民、政界人士等社会各阶层,甚至发展到要求刚刚上任百日的韩国总统李明博总统下台。
韩国媒体不客气地指出:韩国总统不顾民意反对向美国开放牛肉市场,目的是以牺牲国内养牛业利益换取国内加工业的利益。从而保证韩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和国内就业率问题。
韩国是世界牛肉消费大国之一,但自给率仅1/3。同时,韩国的牛肉价格居世界首位,其国内市场价格约为人民币每公斤400元左右,而相同质地的美国牛肉价格只是韩国牛肉价格的1/5。
虽然我国在猪肉进口上的问题和韩国有些差异,但韩国的牛肉事件还是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的养猪业敲响了警钟。
畜产品有效供给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实际上,在韩国牛肉危机爆发之前,新一轮的粮食危机已席卷全球。联合国粮农组织最近指出:“粮食价格已经上升到近半个世纪来的最高点。因无法摄取足够的食物,有的地方甚至发生暴动和战争,粮食短缺所引发的社会不安正在扩大。”
产业化才是救市灵丹
一些国外的方法值得借鉴。在美国,有专门的机构来帮助饲养业者与饲料企业、加工企业协商价格,政府同时提供高额补贴。养猪协会遍及全美,负责推广政府环保计划,推广提高猪肉质量的计划,协调公共关系和政策,为养猪农场主提供各种培训等。在防疫体系上,美国农业部动植物卫生检验局是美国动物防疫工作的最高行政管理部门,构建了美国联邦—联邦区域—区域地方三个层次的防疫垂直管理体系。
作者:任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