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应急——阿喀琉斯之踵
(2009-06-30 11:57:57)
标签:
市民生活质量应急预案暴雨突发事件美国杂谈 |
城市被“X年一遇”点中死穴
2006年,南京。一场50年不遇的持续大雾致使万名乘客滞留机场。
2006年,南宁。一场暴雨让南宁内涝700万平方米,损失近6000万元。
2007年,重庆。一场百年不遇的暴雨让沙坪坝区陈家桥镇积水超过3米,被洪水围困的居民达1万多人。
2007年,济南。“7·18”特大暴雨致济南26人因灾遇难,6人失踪,171人受伤。
2008年,郴州。因冰冻导致全城停水断电。
地处南北的城市,面对同样的“X年一遇”,表现出的是同样的无措和混沌。当“X年一遇”频繁地与我们擦肩,城市应急凸显脆弱。
城市应急——淌在路上
城市扩张——面积下的谬误。大规模的城市扩张,极易引起水土流失,局部水系紊乱。更为严重的是,以往城外的行洪河道变成了市内的排水沟渠,这大大降低了城市排涝能力。
应急设施——缩水抽条。我国很多城市没有安全避难所,一旦出现灾情,市民无处躲藏。
应急管理——条块分割。我国城市在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中,都是以政府相应的职能部门为管理核心的,这种分散的应急管理机制并不能充分发挥应急工作的整体效能。
应急教育——严重缺失。市民没有受到过相关的应急教育,缺乏自救能力,绝大多数市民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只知道拨打110、119、120等求助电话。更严重的是,缺乏应急的心理素质。当面对城市突发事件的时候,由恐慌带来的损失甚至远远超过灾害本身带来的损失。
应急预案——应急“愚”案。国外制定政府应急预案,需要考虑多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多重约束条件,以此制定多种备选方案。一份应急预案的出台,常常需要一年半载的时日。而国内不少政府机构为了完成任务,常常几天就拿出一份应急预案,这样的应急预案更像是一份政府工作报告,其中的可操作性可想而知。
应急执行——缺乏联动。以今年南方的大范围雪灾为例,处于同一个交通运输体系中的不同受灾地区,高速公路竟然有的开放,有的关闭,这使得很多受灾地区,在受到大雪的围堵之后,又受到人为的交通围堵。
信息平台——有待完善。2007年,在台风“圣帕”袭击福建的前3天,福建全省通过通信部门共发送防御台风公益短信2086.32万条。正是这3天中的2000多万条短信,给了市民及时的预警。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白钢给予高度评价:“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及时发布信息,赢得处理主动权,显示了政府在突发事件中的日渐成熟。”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我们信息平台建设的不足,我们的信息平台只能提供“过去”和“现时”状态的数据,而对于“未来”灾害发展趋势、预期后果、预期救援结果的数据则不能够做足文章。
借鉴之路——且行且从容
应急热线——让应急不再急。在美国,一些城市成功地建立了3-1-1政府服务热线系统,责任方是政府为市民服务的专设部门,是直接对市长负责的政府机构。除拨打电话外,市民还可以通过聋哑人对话系统、电子邮件、传真等向3-1-1服务热线寻求帮助,极大地方便了市民。
交通系统——设计周全。日本东京的机动车保有量在800万辆以上,但那里的交通状况却井然有序,理由就是“设计周全的公共交通系统”。
应急机制——关乎城市生死
城市也是有表情的。每个城市都是有表情的,有的城市表情急躁,有的城市表情忧虑,有的城市表情闲适,说到底,市民的表情也就是城市的表情,而市民的生活质量最终决定了市民的表情。宽敞的柏油马路是生活质量,深巷里的幽幽小径也是生活质量;高楼大厦是生活质量,大厦窗台外的鸟语花香也是生活质量;艳阳高照下的嬉戏打闹是生活质量,狂风暴雨中的处变不惊也是生活质量。如果一个城市的市民面对暴雨的表情是无措和惊恐,那么这个城市此刻的表情也一定是羞愧的。
城市也是有灵魂的。一个有灵魂的城市是一个能够活出真正力量的城市,而不仅仅是表象的强势。波黑战争期间,城市已成废墟,物质极度匮乏,却没有市民抢购;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人们宁愿饿死在领取面包的行列里也不肯插队。我们的城市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而我们的市民却在疲于奔命的步履中,正在渐渐无视城市的生命,扭曲城市的表情,抛弃城市的灵魂。只有突发的灾难伴着血和泪的教训才能让我们的城市或有警醒,当“有备无患“真正回归,城市灵魂才会有真正的附着。
一个有智慧的城市,会虔诚地从万物中获取智慧,然后再把智慧用于现世。以朴素的睿智顺势而行,传承文明,不管未来怎样,都应以人文的呵护珍惜天地的恩赐。
作者:石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