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新经济MOOK
新经济MOOK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38
  • 关注人气:98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市应急——阿喀琉斯之踵

(2009-06-30 11:57:57)
标签:

市民

生活质量

应急预案

暴雨

突发事件

美国

杂谈

老天一变脸,城市就遭殃。这千城一律的尴尬,让我们无数次地体会到失去的心痛。多少年培育的经济之果,怎就经不起一个狂风暴雨?我们的城市何时才能从风雨中成长起来?

城市被“X年一遇”点中死穴
    2004年,北京。一场十年不遇的暴雨突袭,顷刻间,交通几乎陷入全面瘫痪状态:拥堵路段超过40处,3000交警上路疏堵,2500辆汽车被淹,堵车时间平均达到5个小时以上。
    2004年,上海。一场暴风雨造成7人死亡多人受伤。
  2006年,南京。一场50年不遇的持续大雾致使万名乘客滞留机场。
  2006年,南宁。一场暴雨让南宁内涝700万平方米,损失近6000万元。
  2007年,重庆。一场百年不遇的暴雨让沙坪坝区陈家桥镇积水超过3米,被洪水围困的居民达1万多人。
  2007年,济南。“7·18”特大暴雨致济南26人因灾遇难,6人失踪,171人受伤。
  2008年,郴州。因冰冻导致全城停水断电。
  地处南北的城市,面对同样的“X年一遇”,表现出的是同样的无措和混沌。当“X年一遇”频繁地与我们擦肩,城市应急凸显脆弱。

城市应急——淌在路上
    城市排水系统——小马拉大车。现阶段,我国城市的排水系统最多也只能抵御5年一遇的洪水。面对10年一遇、百年一遇的暴雨就不堪重负。很多城市的排水管网都是解放前设计的,不仅排放能力不够,排水标准也比较低。很多城市的地下雨水管线和污水管线共用一条管道(清污不分流),这大大影响了雨水的排放速度。
  城市扩张——面积下的谬误。大规模的城市扩张,极易引起水土流失,局部水系紊乱。更为严重的是,以往城外的行洪河道变成了市内的排水沟渠,这大大降低了城市排涝能力。
  应急设施——缩水抽条。我国很多城市没有安全避难所,一旦出现灾情,市民无处躲藏。
  应急管理——条块分割。我国城市在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中,都是以政府相应的职能部门为管理核心的,这种分散的应急管理机制并不能充分发挥应急工作的整体效能。
  应急教育——严重缺失。市民没有受到过相关的应急教育,缺乏自救能力,绝大多数市民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只知道拨打110、119、120等求助电话。更严重的是,缺乏应急的心理素质。当面对城市突发事件的时候,由恐慌带来的损失甚至远远超过灾害本身带来的损失。
  应急预案——应急“愚”案。国外制定政府应急预案,需要考虑多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多重约束条件,以此制定多种备选方案。一份应急预案的出台,常常需要一年半载的时日。而国内不少政府机构为了完成任务,常常几天就拿出一份应急预案,这样的应急预案更像是一份政府工作报告,其中的可操作性可想而知。
  应急执行——缺乏联动。以今年南方的大范围雪灾为例,处于同一个交通运输体系中的不同受灾地区,高速公路竟然有的开放,有的关闭,这使得很多受灾地区,在受到大雪的围堵之后,又受到人为的交通围堵。
  信息平台——有待完善。2007年,在台风“圣帕”袭击福建的前3天,福建全省通过通信部门共发送防御台风公益短信2086.32万条。正是这3天中的2000多万条短信,给了市民及时的预警。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白钢给予高度评价:“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及时发布信息,赢得处理主动权,显示了政府在突发事件中的日渐成熟。”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我们信息平台建设的不足,我们的信息平台只能提供“过去”和“现时”状态的数据,而对于“未来”灾害发展趋势、预期后果、预期救援结果的数据则不能够做足文章。
    美国专家戴维·尚策说,由于灾难的发生往往不是依据线性的、简单的模式,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我们在应对灾难的时候,同样要构建更加灵活、敏捷的系统,以求对突发事件作出足够快速的反应。而我们相信,一个灵活、敏捷的系统也必是一个更加关注细节的应急系统,触摸一些成功的细节,能让我们对城市应急有更深的体会。

借鉴之路——且行且从容
    异地容灾备份中心——有了备份更从容。美国“9·11”事件造成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倒塌,但这一毁灭性的灾害并没有造成一些国际知名公司业务的中断,因为这些公司建立了异地容灾备份中心,有力地保障了公司业务数据的安全。
  应急热线——让应急不再急。在美国,一些城市成功地建立了3-1-1政府服务热线系统,责任方是政府为市民服务的专设部门,是直接对市长负责的政府机构。除拨打电话外,市民还可以通过聋哑人对话系统、电子邮件、传真等向3-1-1服务热线寻求帮助,极大地方便了市民。
    国内比较成功的案例是青岛市开通的96111热线服务中心。24小时受理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等方面市民的咨询、维修、抢修、服务、投诉等问题,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受到市民普遍的欢迎和支持。
    建筑建材——防患于未然。美国在城市建筑中,极力推广不燃性建材,坚决不干那种花钱买隐患的事。
  交通系统——设计周全。日本东京的机动车保有量在800万辆以上,但那里的交通状况却井然有序,理由就是“设计周全的公共交通系统”。
    著名景观——实为应急。提到荷兰,风车景观几乎成了它的显著标志。但荷兰的风车完全是为水所逼。荷兰倚临大海,极易发生“内涝”灾害,而每一个风车就好像一个小水泵站,当叶片转动时,可以将低于海平面的水位提升,及时排水。

应急机制——关乎城市生死
    城市也是有生命的。城市的生命来自何处,不是高耸的摩天大厦,不是繁华的市中心,更不是城市午夜的五彩霓虹,而是一直默默藏于地下的疏通管脉,它才是城市生命跳动的心脏。快速的城市化在满足市民的多样物质需求的同时,却没有关注城市的人性空间,在灾难来袭时,对每个市民的生命尊重和权益保障才是一个城市对市民的终极关怀,只有这样,才能使市民对城市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只有这样,城市的生命才能得以延续,城市才会通向繁荣的未来。
  城市也是有表情的。每个城市都是有表情的,有的城市表情急躁,有的城市表情忧虑,有的城市表情闲适,说到底,市民的表情也就是城市的表情,而市民的生活质量最终决定了市民的表情。宽敞的柏油马路是生活质量,深巷里的幽幽小径也是生活质量;高楼大厦是生活质量,大厦窗台外的鸟语花香也是生活质量;艳阳高照下的嬉戏打闹是生活质量,狂风暴雨中的处变不惊也是生活质量。如果一个城市的市民面对暴雨的表情是无措和惊恐,那么这个城市此刻的表情也一定是羞愧的。
  城市也是有灵魂的。一个有灵魂的城市是一个能够活出真正力量的城市,而不仅仅是表象的强势。波黑战争期间,城市已成废墟,物质极度匮乏,却没有市民抢购;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人们宁愿饿死在领取面包的行列里也不肯插队。我们的城市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而我们的市民却在疲于奔命的步履中,正在渐渐无视城市的生命,扭曲城市的表情,抛弃城市的灵魂。只有突发的灾难伴着血和泪的教训才能让我们的城市或有警醒,当“有备无患“真正回归,城市灵魂才会有真正的附着。
  一个有智慧的城市,会虔诚地从万物中获取智慧,然后再把智慧用于现世。以朴素的睿智顺势而行,传承文明,不管未来怎样,都应以人文的呵护珍惜天地的恩赐。

作者:石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