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开放的心灵来探索痛苦,透过勤奋不懈的沉思,悉达多发现,追本溯源,导致痛苦的是人的情绪。事实上,情绪即是痛苦。无论如何,直接或间接的,一切情绪都升起于自私,也就是说,他们都与执著于自我有关。更进一步,他也发现,情绪虽然看似真实,但不是一个人的本具存在的一部分。它们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某个人或某个强加在我们身上的诅咒或植入。当某些特定的因与缘聚合在一起的时候,情绪就会升起,例如当你突然认为某个人在批评你、忽视你,或者剥夺你的利益时。然后,相对应的情绪就会生起。在接受、陷入这些情绪的当下,我们就失去了觉知和清明。我们“被鼓动”了。因为悉达多发现了他的解决方法----觉知。如果你认真地想要根除痛苦,你必须培养觉知,留心你的情绪,并且学习如何避免被鼓动起来。
如果你象悉达多一样地检视情绪,试图找出它们的起源,你将会发现他们根植于误解,因此根本上是错误的。基本上,所有的情绪都是一种偏见,在每一种情绪中,都存有分别心的成分。 p48
他了解到所谓的家庭恰如客栈或旅馆,不同的旅客进驻,有了短暂的联系。最终,这些聚集的人们在死亡的来临或更早时就会各散东西。当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或许会培养出信任、责任、爱,以及对成败的共同价值观,各式各样的戏剧都因之而产生。
p50
当因缘和合而且没有障碍时,结果就会出现。结果就是业。也是由意识(心或自我)所集合而成的。如果这个业因贪爱或嗔恨而行动,就会产生恶业。如果念头或行为的动机是基于慈爱,忍耐和希望他人获得快乐的原因,就会产生善业。然而,动机、行为和业果本质上皆是如梦如幻的。超越业报,不论善的或恶的业报,就是涅槃。
p140
雕刻家可以从大理石中雕出美丽的女人,但他应该有足够的了解,不会和他的作品坠入情网。然而,如同希腊神话中皮革马利翁爱上了他自己创作的雕像和伽拉泰娅一般,我们自己创造出朋友和敌人,却忘记他们是怎么来的。由于缺乏专注力,我们自己创造的东西变得坚固而真实,而更纠结于其中,当你完全了悟这一切都只是你所创造的,而不是智识上了解时,你就自由了。
p109
当悉达多证悟后,他被称为佛。佛不是个人名,而是指心的一种状态。佛这个字,是指一种功德,它具足了两个面向:“成就者”和“觉醒者”,换言之,是指净化一切染污并证得全知者。经由在菩提树下的了悟,佛陀从困于主客概念的二元状态中觉醒。他了悟了一切和合事物无法恒常存在。他了悟了只要是源自我执的任何情绪,都无法导致快乐。他了悟了没有真实存在的自我,也没有真实存在的现象能被觉受。他也了悟了证悟是超越概念的。这些了悟就是我们所谓的“佛的智慧”,这是对全部实相的觉知。
P121
同样的,佛陀教导人们,若要富裕,就要布施;若要征服敌人,就要慈悲。但他同时规劝大家,若要富裕,首先要知足;而若要征服敌人,先要征服自己的嗔恨。究竟上,他教导大家,经由解构自我,痛苦可以从根断除,因为如果没有自我,就没有痛苦。
p12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