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民谣辞典273
(2022-04-17 17:12:05)273.
秀才学大夫,
快刀切豆腐。
秀才是经过童子试被县、府、院三试都录取了的人。一旦成为秀才,就有资格参加乡试。乡试是各省的考试,被录取的为举人。秀才是不多的,清朝260年只有46万名秀才,每年的秀才全国也就是1770个。
古代的考试是没有自然科学的,五经四书之类,也就是我们说的儒家经典,是考秀才的唯一科目。考上秀才的,也就是儒家经典读的比较多的人。按照清朝秀才的总数字,考上秀才也是很难的。
秀才属于很一般的功名,没有任何俸禄。按照今天按照工资衡量秀才,就什么也不是。但是秀才有三个特权:一是见官不跪。在封建社会见到了官员是要下跪的,不下跪足以证明秀才是有较高政治地位的民间小群体。二是免除家里的徭役。税赋和徭役在古代是不堪重负的,但是秀才被免除了徭役,属于封建社会高度的自由人。三是触犯法律之后地方官员无权用刑。古代的刑罚试相当严酷的,地方官员不能动用刑罚来对待秀才,这就让他们免除了很多皮肉之苦。
秀才在乡村,虽然受到一定得尊重,但是秀才的生活并不是过得很好的人家。一般的秀才,都是靠教私塾为生,除了应得的报酬之外,还有聘秀才的大户人家的施舍。因而秀才为了生活不至于捉襟见肘,在教私塾的同时,就慢慢地琢磨着学习当一个乡村大夫。
古代的医学,与儒学经典是相通的。秀才这样的儒生,学习大夫也就不是很难。古典医学认为医者易也,和易经与阴阳相联系。秀才们做私塾先生,对于阴阳八卦也是有些通晓的,秀才们成为乡村大夫就更容易一些。西峡民谣说“秀才学大夫,快刀却豆腐”,是说在民间读书的人很少,秀才们读过很多书,因此学大夫就是手到擒拿,像快刀切豆腐那样的简单。
在古代的乡村,乡绅的威望是很高的。乡绅是谁呢?一是私塾先生,二是乡村医生。那些土地很多的乡村大户,并不一定有当乡绅的资格。西峡是个地域偏远的深山,秀才是不多的。某个村里有个秀才,到今天还被乡村记忆着。前几天去黄石庵村,经过一个小镇,镇上的马秀才故居至今还保留完好,马秀才的故事还在小镇上流传。那样偏远的小镇,还有一个秀才,也是相当不容易的。
古代读书人当大夫,是有历史传统的。南阳的张仲景,通五经,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而他被世人敬仰,却因为他是一个大夫。华佗也是通五经,举孝廉,但是他不做官而做大夫,让他万世扬名。张仲景和华佗,已经超越了人的概念成为神仙了,这与他们的医术有关。
前几天几个人瞎跑,同路的靳义峰就是个大夫。他出身于中医世家,祖父和曾祖父都是秀才,都教私塾,都当乡村大夫。他曾祖父和祖父是看病不经营药房的大夫,在方圆几十里很有名气。他们看了病不收钱,只是麦收之后,方圆几十里就传出来靳家要待客了。很多收益的乡村人家,就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来回报秀才大夫的医术。有银元的拿一块,没银元的背一点小麦,还有的逮一只老公鸡。这样的待客,让靳秀才们过的很是体面。
秀才学大夫,快刀切豆腐,这个民谣不单西峡有,很多地方都有。民谣有独特性,也有共享性。民谣的生命力强大,也在于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