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个案咨询:压抑太多,心火熊熊

(2012-10-15 11:26:45)
标签:

育儿

分类: 教学手记:那些可爱的孩子们

                           受压抑的小B

    B是一个幼儿园大班的男孩子。初来绘本馆时,小B难掩兴奋与好奇,楼上楼下跑个不停,妈妈也无暇与我聊天,眼睛随时盯着小B的一举一动。

    “嘭!”球踢到了天花板上。“啊!妈妈,他踢到我了”旁边的小姑娘被小B踢出的球击中。

    “你别动!”“你不能摸!”“你在这儿老老实实坐好!”强制性的命令也没让小B收敛多少。倒是我们的雪花片吸引住了他的目光。于是,他直接搬来凳子,踩上去。但是搬不动。他把求助的目光投向妈妈。妈妈不同意。

    我走过去对他说:“你好,如果你说:‘老师,我能玩雪花片吗?’我就很愿意帮助你。”

    他眨巴着眼睛:“老师,我能玩雪花片吗?”

    “可以,我来帮你搬下来,但是有个条件,你得保管好,待会儿不玩了,还要好好地还给我哦!”我笑着说道。他点头同意。

    看着他的眼神,我知道他值得我信任。我搬下了一整箱雪花片到桌子上。他终于安静地玩了。这也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接下来的其他游戏,单独完成的几项他能独立完成。不过比较明显的动作不协调,精细动作不够好,视觉、听觉集中和分辨等感觉统合问题也暴露了出来。感统失调肯定会成为他注意力不集中的头号敌人。

    接下来的集体游戏,活泼的他居然罢工不参加了。任我们好说歹说就是躲在妈妈的怀里不出来。孩子脸上不够自信的神情与妈妈言语表情中透露出的焦虑形成鲜明对比。后来是另一落单的小朋友的盛情邀请,连托带拽终于使他顺利参加我们的情商游戏。玩的过程中小A的耐心和坚持还是挺好的。但暴露出的不自信影响了他的主动参与。这在以后会极大影响他的人际交往,同时也少了很多自我认可和塑造的机会。

    后来,就感统失调、注意力不集中、抗挫折能力及主动参与度等问题和小A妈妈交谈。言谈中我们得知,妈妈也是老师。在学校里面对那几十个孩子,几乎已经耗尽了她的能量。回到家本就筋疲力尽,再面对儿子时就再无更多的耐心去思考教育的途径,再加上孩子感统失调所引起的自控力不强,极度好动更是惹得妈妈一肚子火。于是强制性的命令脱口而出,“不”字挂嘴边,儿子呢也因此受到压抑无处释放。长此以往,妈妈和儿子间就像在进行游击战。你退我进,你追我躲,母子间的亲密感也少了很多。

    看看小B画房树人:画面的顶部一大片乌云,压力很大。从天而降的雨和道道划破天空的闪电看出内心能量和外在压制的强烈冲突,以及冲突中孩子的内心的不满和困惑。反而对于表示积极正性力量的树和表示自我认识的人却是轻描淡写。

    后来,我与小B一起玩——对于儿童心理咨询,最好的方式就是和他一起游戏。这种方法太适合小B了。

    与他交谈中,他所说的句句话都是他潜意识的直接愿望。还没开始游戏前就指着桌子空着的半边说是厨房着火了,而且火很大。(内心能量很大但受压抑)我问能灭掉吗?他说不能,灭了还要燃起来,只能让他烧。

    我担心地问那火烧到客厅怎么办?(意即内心受压抑的部分如果波及其他方面)他说不会的。我一直守在厨房门口,火一出来我就灭掉。

    哦!我明白了,火只能在厨房里烧。但不会影响到其他地方。那就好,有火总要烧,不烧就憋住了,而且只能在一个地方烧。瞧!孩子的内心其实有方法呢。比大人单纯地围堵压有用。

      等我们游戏做完,我问:“厨房里还有火吗?”

     “还有一点点”他回答。那就好,上午被妈妈压制的情绪被我们的游戏释放掉了。

     另一个小朋友在玩雪花片,小B很想参与进去,但其他小朋友不同意。于是小B用脚“啪、啪”地踩别人搭好的雪花片。别人被气走了,他倒坐下来玩了起来。

    瞧!你拒绝我,我有失望情绪。但我不忍着,我来搞破坏。看你生气我就不气了。显然,这是小B当前的想法,但是这不是积极地交往模式。

    我与小B以雪花片为道具玩起了游戏。我指着被他踩坏的锅说:“要是能用这锅做饭就好了!”大概是我前面对他的接纳使得他对我有着一定的信任。于是从修补做饭的锅,到送我吃他亲手做的饭菜。从他修建房屋到他亲自在地里播下种子。

    我们的对话看似很幼稚,事实上都是孩子一点点进行内心修整的过程。到离开时,破坏性的举动少了很多,孩子恋恋不舍。但终归还是被妈妈拽着走了。

    引起感统失调的原因很多,先天的遗传,后天的养育都会是原因之一。如果强行压制只会引起孩子更多心理能量的压抑和转移(搞破坏)。大人的焦虑又影响孩子的成长,形成恶性循环。对于此类孩子,家长首先要调整心态,客观看待孩子的举动,以更多的耐心去引导和进行行之有效的训练。更要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和包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