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给崔华芳老师《左手赏识,右手挫折》新书作序有

(2011-10-11 15:30:02)
标签:

转载


醉梅老师的文笔总是如此细腻。

前不久,崔华芳老师说她写完了《左手赏识,右手挫折》的新书,邀请我为她的新书作序。

一看标题,觉得是本不错的书。标题也起得非常好。生动,通俗,活泼,灵慧。题目是书的眼睛,一本书有没有灵气,是否好看,先看书名;一个作者有没有教育智慧,写作功底,先看起的书名。呵,我这样理解不知对不对。总之,感觉不错。自己也在做丛书编辑,自己打开信箱收作者稿件时,常常因为稿件多,时间紧,往往先看文章名,题目起得好,就容易吸引编辑打开阅读。当然这是比时间比较紧的情况下。扯远了。言归正传。

认识崔老师,源于我作为《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的副主编在网络上征稿的时候。无意间点到她的新浪博客,那里面一篇篇充满育儿智慧的文章吸引了我,又因为她要参加中华家庭教育网举办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我们便成为有着更多交流话题的好友。她还说,很早就在网络上“认识”我(呵,看过我的文章),只是从未打过招呼。看来很有缘啊。

崔老师在此之前,已出版了20多本书了,真佩服她的水平和功力,以及她家庭教育上的智慧。这本书关于赏识与挫折的话题,也是我感兴趣的。最值得我欣喜的是,在我孩子一出生,我就非常重视赏识教育,其实那个时候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理念还没有开始传播。出于朴素的教育观,出于我个人的人生成长经历,我认为,赏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就是阳光,就是水,就是空气,是绝对不可缺少的。我在自己一个博客放的题头是:“赏识是阳光,孩子是向日葵,他向着阳光的方向生长。”所以,从孩子一出生开始,我就对孩子进行赏识,表扬,鼓励。目的只有一个:帮助孩子内心建立起他强大的自信心。因为,自信心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没有它,就如同房屋没有梁,如同树没有根。

董进宇博士把一个人的自信心比喻为进入电脑的主程序,可见其核心地位。他说,“当一个人有自信心时,他的大脑就解除了限制,而进入了工作状态,”也就是说有了工作或学习的动力;“当他没有自信心时,他的大脑主工作程序就被上了锁,因而进入了解释程序。”解释什么呢?就是给自己找理由:我可能做不好,我是不行的,这怎么可能做好。也就是自我设限,自己先把自己打败。

当一个人被自己打败时,他一生还有什么事可以做成?当一个孩子在进入漫长的十多年的学习生涯,首先被自卑打倒,就象没有柴油的汽车,除了给自己加油,谁还有能力让他发动起来?正因为认识到自信心是如此地重要,所以,在我的育儿生活中,只要孩子有一点小小进步,我就表扬(注:表扬是赏识的一种手段),肯定,只要发现一点闪光点,我就放大,鼓励,正面暗示。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孩子的表扬需要更高的艺术技巧,否则就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不能让他“动心”,不能起到强化好行为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家长说“我表扬了,他却不在乎”“我表扬了,他没反应”,就是这个道理。另一方面,从评价角度来,表扬带有评价性质,也就是说,我们不断的表扬孩子的同时,就是在不断评价孩子,家长的评价会影响他对自己的自我评价,他人外在的会内化为自己的评价。因此,在运用表扬时,要一个是把握好度,一个是掌握表扬技巧。我在运用表扬时,这二方面都做得不错。我经常会观察表扬孩子后他的反应,如果发现表扬不怎么起作用,我会想,是不是我的表扬语太肤浅了,于是我在语辞上下功夫,使表扬语变得丰富,多样化,多用正面的暗示。有时他感到不到我在表扬他,但从他的表情上,我看出他非常高兴。

赏识、表扬孩子,是为了让孩子建立强大的自信心。有了强大的自信心,就比较不怕受挫折了。因为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有风雨,总有逆境,这时需要我们与他一起面对,需要给他鼓励,支持,理解。我认为,挫折,是恢复自信心的能力。人不可能一生不失败点什么,不可能不遭受点不痛快的事,有自信心的人,能正视失败,总结教训,倒下了很快站起来,拍拍尘土,继续前行。而没有自信或信心不够强大的人,便沉溺在失败和逆境里难以自拔,一蹶不振。是经受的挫折不够吗?我认为,其本质是康复能力不够,即恢复自信心的能力不够。让孩子受点挫折,就是在给孩子提供恢复自信心的环境,如果没有这样的环境,孩子不去经历点风雨,不磨炼意志,就不能变得“皮实”,不能增强心理素质。温室的花终究是脆弱的,孩子不能总呆在温室里。如果说赏识、表扬是让孩子尝到甜,那么,挫折就是让孩子受点苦。因为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需要给孩子表扬,赏识,同样需要给孩子挫折。左手赏识,右手挫折,不管左手还是右手,都要稳牢,有内功。让这双手,成为专业的手,赏识与挫折,运用自如。

 

 附:崔华芳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40b4d20100nz60.html

 [转载]给崔华芳老师《左手赏识,右手挫折》新书作序有

作  者:崔华芳 著

出 版 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把握好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的度(醉梅)

推荐序 把握好赏识与挫折的度

我与华芳是在中华家庭教育网举办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中认识的,从那以后我们便成为有着更多交流话题的好友。

华芳的博客,是一座散发着智慧芬芳的育儿花园,这里弥漫着作为一个母亲的育儿智慧的芳香,充盈着作为一个教育专家的睿智见解。曾有位教育专家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民间。”是的,教育的智慧本来就存在于无数普普通通的父母陪伴孩子的育儿生活中。

我欣赏华芳是因为她的育儿智慧。很平常的一个生活场景,因她的理性思考和智慧参与,能化平为奇、化难为易,甚至化“险”为夷,可以让人读后悟出很多朴素的道理,而这些道理,看似普通却又容易忽视,看似简单却又不好把握。

很多家长看了华芳的博文都说:“我怎么就没想到要这样教育孩子呢?”是的,很多“没想到”,其实还是自己教育智慧的欠缺,以及对教育理念理解的不深透。会不会教育孩子,并不在于看过多少育儿书籍,懂得多少家教知识,而在于能否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能否在实践中把握好教育的度。

很喜欢华芳的新书《左手赏识,右手挫折》,若在孩子成长所需的条件中只选两条的话,那么“赏识”和“挫折”就是首选。赏识教育让孩子刚性更足,挫折教育让孩子弹性更强。华芳在书中将“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分别比作阳光和风雨,就贴切地说明了这一点,小苗要健康成长,阳光和风雨就是营养剂。

在我十几年的家庭教育咨询中,发现“赏识”教育,在富裕起来的独生子女家庭中比较容易实行,因为它迎合了几代人溺爱一个孩子的中国国情。大部分的中国家庭,都是四个老人两个大人疼爱一个孩子,怎么舍得让孩子受委屈?但是,即便是早已流行多年的赏识教育,许多家长依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误区。比如,有些家长没有真正理解赏识的内涵,没有掌握表扬的技巧;有些家长把赏识等同于表扬,没想到,孩子并不领情,教育总是没有效果。

相对于赏识教育来说,中国孩子太缺少挫折教育了。虽然当前的教育界一直在倡导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但是,真正愿意让孩子受点挫折的家长却依然是少数。至于对挫折教育的度把握;如何将挫折感及时巧妙地转化为孩子成长动力,又不出现过度挫折教育造成的令人终身心灵受伤的不良后果,更是个值得全社会深入研究的大课题。

在我接受到的许多咨询中,很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孩子输不起。其实,孩子输不起的根本原因,就是在生活中遇到各种挫折情境时,不善于勇敢面对,想办法去解决,而是推卸责任、怨天尤人、一蹶不振。可见,对于家长来说,最需要做的就是,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心态,教会孩子正确面对困境,引导孩子度过心理危机,帮助孩子找回自信。很欣喜地发现,华芳在书中阐述的挫折教育与我的观点一致,并提供了许多可操作的方法。

事实上,不管是赏识教育,还是挫折教育,都要在真正理解其内涵后,用对它,用准它,把握好它,才不会偏左或偏右。父母就像是把握方向盘的驾驶员,往左转是赏识,往右转挫折,过左过右都会让孩子偏离正确而安全的人生航道。而这本书,通过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事例,通俗的解说,向我们阐释了关于赏识和挫折的教育理念,告诉家长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方法,非常值得一读。

中华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副主编 醉梅

2010年10月于福建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