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赏识表扬挫折阳光风雨心理自信抗挫折埋怨育儿 |
分类: 育儿感悟:观念决定行动 |
当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他们在我们眼中是如此的完美,撒泡尿,打个嗝,我们都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并不认为这是多么无聊的事情。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尤其是孩子上学后,我们的眼光好像渐渐地变了,我们渐渐地学会了用简单的是非对错来评价孩子,真正能够赏识孩子的父母越来越少。
我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表演大师快要登台演出了,这时,他的一位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赶紧低头一看,说:“哦,谢谢你的提醒。”然后,他当着弟子的面蹲下身子,仔细地把鞋带系好。
弟子高兴地笑了。
等弟子走远了,大师又蹲下来,把鞋带松开。这一幕正好被旁边的一个绅士看到了。他不解地问大师:“大师,您为什么又将鞋带松开了?”
大师回答:“因为我在戏里扮演的是一位长途跋涉的旅行者,鞋带松开正好表现他的劳累和憔悴。”
绅士更加不解了:“那你为什么不告诉你的弟子呢?”
大师回答:“他能够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能够热心地告诉我,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一定要保护好他的这种积极心。为什么要将鞋带松开,他看完戏后就会明白,但是,保护他的积极性可不是一直有机会的。”
大师之所以是大师,其可贵之处就是懂得赏识弟子,保护弟子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而这一点,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我们总是希望孩子是最好的,但是,不可否认,孩子不可能在任何方面都超越别人,孩子总有一些地方不如别人。或者,孩子总会遇到成功与失败,会骄傲或失意,这时的你,会是怎样的态度呢?
下面,我们进行一项简单的测试,通过测试我们可以简单也了解自己的教育风格。
1、面对孩子的缺点时,你会怎么做?
A、“你这孩子就是不如别人,你到底有哪些地方是值得我骄傲的呀?”
B、“有缺点怕什么,你就是有这些缺点,妈妈才觉得你可爱呢!”
C、“人无完人,有缺点就有优点,只要发挥自己的优点,做最好的自己就行了。”
2、5岁的孩子对你说:“我可不要坐电梯,坐电梯太危险了,如果被卡在电梯里面就死定了!”每次出门时,孩子都不愿意坐电梯,而要求你与他一起走楼梯,这时,你会怎么做?
A、“妈妈跟你说过多少遍了,电梯很安全的,不会出现危险的,要是真碰上危险,那也只能是我们倒霉了!你这孩子怎么不听我的?”
B、“是呀,电梯太不安全了,我儿子考虑多周到呀!我们不坐电梯,妈妈和你一起走楼梯吧!”
C、“儿子,电梯确实有点危险,万一卡在里面可惨了。你能够发现其中的危险,妈妈觉得你很有主见,以后遇到相关的危险都能够识别出来。其实,世界上任何的东西都有危险,比如食品,如果不小心会中毒;游泳,不小心也会淹死。但是,相对来说,危险的机率比较小,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识别危险,并做好保护工作。我们坐电梯的时候,一定要先看一下电梯是否正常运行,小孩子最好不要单独做电梯,万一卡在电梯里,你就得打报警电话,请求他人来帮助。”
3、你的孩子已经连续两次得满分了,这次,当孩子把试卷交给你的时候,依然是大大的满分。面对成绩优异的孩子,你会怎么做?
A、“就应该得满分,这才是我的孩子!”
B、“你太棒了,每次都是满分,我就知道你是学习的天才!”
C、“又是满分呀?妈妈要祝贺你,这可是你努力的结果哦。每次你得满分时,妈妈似乎看到你认真学习的情形,妈妈不强求你一定要得满分,只要你每次都付出努力,认真去学习就够了。”
4、孩子在期末考试中得了80分,这只是班级里中等的水平。而在上一次的考试中,孩子的成绩是78分。面对孩子的成绩单,你会怎么做?
A、“唉,我怎么生了你这样的孩子,总是提高不了成绩。我给你买了那么多的参考书,你怎么就原地徘徊呀?以后你只有扫马路去了!”
B、“啊,这次多考了两分呀,要好好奖励一下,你真是太棒了!我们出去吃肯德基吧!”
C、父母接过试卷,认真地查看一下,微笑地说:“看来,你是下了功夫的,瞧,这不是提高2分了吗?可不要小看这2分,如果你坚持不懈,每次都能提高2分,那可不得了呀!”然后,父母让孩子一起看试卷:“不过,你看这道题目是因为你的粗心造成的,尽管只有一分,但是,也是挺可惜的,下次一定要注意哦!”
5、孩子要参加一项大型的比赛,按照孩子的正常水平是可以获得名次的,但是,孩子却失利了。面对失败的孩子,你会怎么做?
A、“你这人心理素质就是不行,一到关键时刻总会出问题,以后要是遇到再大型的比赛,你可怎么办?”
B、“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一个比赛吗,有什么稀奇的,我们压根就没有指望你得名次!”
C、“我知道你心情不太好,妈妈以前失败的时候也是非常难过。不过,只有经历过了失败,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找到成功的方法,在成功的时候会更加愉悦。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你没有发挥实力的原因,是因为准备不充分还是遇到考试时过于紧张了?”
在上面的选项当中,选择A偏多,说明你是埋怨型的父母,选择B偏多,说明你是表扬型的父母,选择C偏多,说明你是赏识型的父母。
1、埋怨型父母
面对孩子的缺点和不足时,我们总习惯于埋怨孩子;面对孩子的错误和失败时,我们总习惯于责骂孩子。其实在任何一件事情中,我们都能够找到孩子的闪光点。遗憾的是,缺点和不足总是掩盖了孩子行动和特长,错误和失败总是掩盖了孩子的动机和努力。于是,我们的批评中失去了赏识,孩子感受到的是自尊受伤。
中国的很多父母都属于埋怨型父母。在济南一次调查中,有42%的孩子“常常受到父母打骂”;有47%的孩子经常受到过父母“严厉批评”;另有19%的孩子经常受到父母的贬低,父母“常说自己不如别人”。
埋怨型父母往往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总是怀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习惯于着眼孩子的缺点和短处,抱怨和指责孩子的不足,进而否定孩子的所有努力,让孩子产生“我是笨孩子!”“我的坏孩子!”的意念,从而在这种负面的意念中不断沉沦,进而自暴自弃,让父母越来越失望。正如美国教育家老卡尔·威特所说:“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宽容和赏识,而严苛的责备会使天才的成长夭折。”对于这类父母来说,学会赏识孩子对于孩子和自己来说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表扬型父母
许多父母片面地把赏识理解为表扬、赞赏,因此,不管孩子做了什么事情,总是一味地夸奖,有些甚至用物质奖励来刺激孩子。这实际上走入了赏识教育的误区。比如,有些孩子在表扬面前失去了做事和学习的动力,仅仅为了获得表扬才去做事或者学习。有些孩子则听不得批评,一旦有相反的意见,孩子就不愿意接受。
尽管表扬是一种正面的激励,但是,表扬的关键是要起到激励作用,重在精神赞赏。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到,物质需要仅仅是人的低级需要,人的高级需要是精神需要。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级的需要。可见,表扬孩子一定要实事求是,千万不要盲目表扬,更不要夸大孩子的优点。
3、赏识型父母
“赏”就是欣赏,“识”就是认同,赏识就是欣赏孩子,认同孩子。
赏识教育提出者周弘曾在报告中曾提出,教孩子说话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每一个当父母的都深有体会。当孩子发出含糊的词语时,我们是如何欣喜万分。为了引导孩子学会说话,我们总是不厌其烦创造语境、扩大认知、输入词汇,孩子才慢慢学会开口说话。如果孩子的说话晚点,我们也不会因此来呵斥宝宝或者认为孩子愚笨,往往会用贵人语迟来安慰自己。这就是赏识教育的典型。
赏识与表扬是不一样的。赏识是一种包含爱、理解、尊重、信任、认同、接纳、宽容、肯定、鼓励等各种积极教育的一种心态。赏识可以用表扬这个方法来实现,但赏识绝不等于表扬,表扬仅仅是赏识的一种外化手段。赏识型父母应该具有赏识的心态,善于运用表扬的方式,达到赏识孩子的目的。
由此可见,赏识是一种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表达爱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表达积极人生态度的激励艺术,是对孩子的成长充满信心、给予期望、热爱,使孩子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一种教育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赏识就是阳光,而孩子的成长最需要阳光。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许多伟人的成功都离不开他人的赏识,正是这种赏识不断激励着他们,让他们坚定地走向了成功。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往往需要不断地尝试,不断地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尤其需要父母的赏识。这是因为:一是父母对孩子的赞赏激发起孩子的自信心;二是父母的期望能够给予孩子一种情感上的关爱,激发起孩子奋勇向上的力量,这种期望,也使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愿意给予孩子特质上和精神上的鼓励,并始终坚信这一鼓励、支持是值得的。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确实,赏识是教育的真谛,能够带给孩子无限的信心和动力,让孩子不断地前进。
善于赏识孩子的父母总是着眼于孩子的优点和每一个进步,他们能够客观评价孩子的微小的努力和点滴的进步,并能够不断地鼓励孩子充满信心,继续努力,同时,对于孩子出现的失误,赏识型父母能够以宽容、理解的心情对待,并提醒孩子减少失误,取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