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建文帝历史明朝 |
分类: 还有这种历史 |
建文帝出亡:曾受到姚广孝的保护
对于建文帝的逊国出亡,有一种说法,那就是建文帝在金川门之变、燕军冲入明皇宫时,就近逃亡,并长期在京畿地区的苏州近郊穹窿山躲着,且受到了曾在那里当过和尚的朱棣的靖难军师姚广孝的秘密隐藏和保护,在那里终老。所谓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
可以说没有姚广孝就没有朱棣的靖难成功,那么他为何还要隐藏并保护这个曾经的敌人呢?莫非他良心发现了?
在靖难成功后,姚广孝选择了急流勇退:朱棣要姚广孝还俗,姚广孝不肯;朱棣给姚广孝送豪宅,姚广孝拒绝;朱棣给姚广孝送去美女,姚广孝说自己老了,又是出家人,消受不起……姚广孝依然住到寺院里,碰到上朝,他穿上官衣,退朝后还是身披袈裟,吃斋念佛,为何呢
朱棣登基后,功成名就的姚广孝曾回到苏州老家,“以所赐金帛散宗族乡人”,但碰了一鼻子灰,首先没给他好脸的就是他唯一的亲人:同胞姐姐。因父母早亡,姐弟俩一直相依为命,感情很好,后因穷得活不下去,姐姐去当了童养媳,姚广孝则去附近的穹窿山当和尚。但如今姚广孝衣锦还乡,不仅姐姐不肯见他,他小时候最好的朋友王宾也是对他避而不见,两人还臭骂他“当了和尚反不做个好人”、“和尚误矣”、“广孝惘然”。因为在他们眼里,姚广孝是个助纣为虐的坏人。在姚广孝的家乡祠堂里还有挖苦讽刺他的诗联。
正因为在家乡成了不被欢迎的人,从而使得姚广孝开始从心灵深处反思自己的行为。不久,他便选择了弃政归隐,真正皈依了佛门,并开始对自己过往的行为忏悔。
这之后,姚广孝便做了一件大好事,那就是将建文帝秘密地藏了起来。
姚广孝有部著作《逃虚子集》,学者徐作生认为“逃虚”就是退隐山门的姚广孝自己,而姚广孝在书里中提到的“伊川”指的就是“易川”,就是江山被取代了,那就是指建文帝了。
再有,姚广孝在《赠隐者》诗里提到他曾经救过一个“五马贵”的隐者,“五马贵”是只有天子才有资格享受的待遇,是暗指建文帝。
第三,明末以后苏州地方志上对建文帝出亡苏州穹窿山有所记载,例如天启年间进士张有誉的《积翠庵记略》和清代的《苏州府志》与《吴县志》均有记载,张郁文在《木渎小志》中说:“积翠庵,在茅蓬东,明建文帝逊国时曾移驾于此,万历间始显。”
第四,从考古上来说,在穹窿山拈花寺旁边当地人曾挖到了御池及雕有云龙的柱础,由此可知,此地曾与皇家有关。拈花寺后面有个圆形土包,当地人称为“皇坟”,可知明代皇家有人葬在这里。当地人在皇坟旁边开挖杉木沟渠时,大约在一米深处挖到了数十块条石,这条石长一米多,宽0.3米,数十块铺成台阶,一直通往皇坟,这似乎是简单的皇家陵墓神道,沿着神道往下走70米,有个椭圆形的御池,上面有石造的御池桥,桥墩上有莲花图案。
综合这些考古发现来看,如此礼数的墓葬主人身份应该不低,加上“皇坟”边上挖到的雕有云龙日月图的柱础,再看皇坟上头有一块人工凿成的边长为一米的方形青石,因此有学者就认为这是一座明代的简易皇帝陵。参照明孝陵的规制,其主体建筑为宝顶和方城,宝顶即圆形的墓室之顶,方城就是宝顶前的部分,由此可认为,置于穹窿山皇坟顶上的这块无字的陵碑,就是代表“方城”。也就是说这个皇坟,就是明代的“建文陵”。
那么建文帝为何会跑到姚广孝的地盘上?从《明史》等记载来看,建文帝当政时的主录僧溥洽因为有人控告他与建文帝出逃有关而被捕,实际上很有可能是溥洽真将建文帝藏在了自己曾经修行的吴县的普济寺。朱棣登基后,溥洽便被朱棣囚禁了10多年,直到永乐十六年,由姚广孝出面请求,朱棣才将他放出。
溥洽被捕后,躲藏在普济寺的建文帝一下没了着落,但此时的姚广孝内心已经有了巨大变化,他要完全皈依佛门,修炼自身,于是请求朱棣批准,将穹窿山当作自己的修行圣地,并宣布其为禁地,目的很可能是继续做好溥洽来不及做完的“好事”,保护好建文帝。建文帝本一介书生,有姚广孝保护当然能安度余生。直到姚广孝死后,建文帝又没了保护,不久以后朱棣可能直到了建文帝的下落了,但他没杀建文帝,那是因为建文帝确实没反抗能力了,杀了意义也不大,大约到永乐二十一年时,建文帝病逝于穹窿山,朱棣命人秘密地修了这个简易的“皇坟”。